元諶(5世紀?—536年7月15日),字興伯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孫,侍中、使持節、征東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司州牧、趙郡靈王元幹長子,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

元諶性格平靜和順,從通直正員郎升任太子庶子司空司馬鴻臚少卿,升任後將軍肆州刺史,元諶堅決推辭不受任,朝廷改授任平南將軍光祿少卿。元諶轉任黃門侍郎,進號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外任散騎常侍中軍將軍相州刺史,罷除州任,擔任宗正卿都官尚書,以皇室近親照例封上蔡縣開國公,食邑四百戶,元諶辭讓不接受。爾朱榮進入洛陽,啟奏魏孝莊帝元子攸,想要遷都晉陽,魏孝莊帝也不能違抗爾朱榮的意見。魏孝莊帝詢問元諶,元諶爭論認為不可以。爾朱榮憤怒的說:「關你何事這樣一再堅持!何況河陰之變,你忘了嗎?」[1]元諶說:「天下的事天下人議論,何必用河陰之變的殘酷來威脅我元諶!作為宗室皇親,官居常伯,活着既然沒有用處,死了又會有什麼損害!即便今日砍下腦袋剖腹流腸,也沒有什麼可怕。」爾朱榮大為惱怒,想要治元諶的罪。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堅決勸諫,爾朱榮才作罷。目睹這一幕的人無不震驚惶恐,元諶神色自若。之後幾天,魏孝莊帝與爾朱榮一起見到宮殿壯麗,大樹成行,爾朱榮嘆息說:「臣前幾天一時糊塗,有遷都的意見,今日看到皇宮如此壯觀,何必離開河洛遷往晉陽。臣反覆思考元尚書的話,深邃不可置疑。」所以遷都的議論因此作罷[2]建義元年四月癸卯(528年5月20日),元諶出任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尚書左僕射,封魏郡王,食邑一千戶[3][4][5],又加侍中。元諶本來年長,應該承襲趙郡王的封爵,他的父親元幹寵愛元諶的弟弟元謐,以元謐為世子。永安三年冬十月癸卯朔(530年11月6日),魏孝莊帝詔令恢復元諶為趙郡王,元諶弟弟的兒子趙郡王元寘改封平昌王[6][7],元諶進號驃騎大將軍,加開府,於普泰元年三月癸酉(531年4月5日)升任司空公[8][9][10]太昌元年五月丙申(532年6月21日),司徒公元諶轉任太保[11][12][13]司州牧,於永熙二年丁巳(533年5月8日)轉任太尉公,加羽葆鼓吹[14][15][16],永熙二年七月壬辰(533年8月11日)升任太師開府[17][18][19]錄尚書事天平元年十月庚午(534年11月12日),元諶擔任大司馬[20][21][22]天平三年六月辛巳(536年7月15日),元諶去世[23][24],朝廷贈予假黃鉞侍中都督冀州刺史,諡號孝懿。元諶沒有其他才幹見識,歷任的官職雖然高,當時的人輕視他[25][26]

家庭

父母

  • 元幹,北魏侍中、使持節、征東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司州牧、趙郡靈王[27]
  • 南安譙氏,本州治中從事史、濟南郡太守譙釐頭之女[27]

兄弟姐妹

  • 元謐,北魏安南將軍、都官尚書、趙郡貞景王
  • 元譚,北魏安西將軍、秦州刺史、城安貞惠侯
  • 元讞,北魏左將軍、太中大夫、平鄉孝惠男
  • 元譿,北魏羽林監、直閣將軍

夫人

  • 渤海高氏,北魏使持節、鎮東將軍、幽瀛二州刺史、衛尉卿、惠公高信之女[27]

子女

  • 元煒,承襲為趙郡王,北齊接受禪讓後,爵位依例降低
  • 元煥,第二子,過繼給廣川哀王元靈遵,北魏寧朔將軍、諫議大夫、廣川孝王[27]
  • 元氏,第三女,嫁北魏平東將軍、中散大夫高伯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