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艱難擬梭菌感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艱難擬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因為會形成芽孢的艱難擬梭菌造成的系統性感染[2][5]。症狀包括水狀腹瀉、發燒、噁心以及腹痛[1],約佔抗生素相關的腹瀉病例中的20%[1]。併發症包括偽膜性結腸炎、毒性巨結腸症、腸胃穿孔及敗血症[1]。
Remove ads
艱難擬梭菌感染透過糞便中的孢子傳播[1],物體表面可能因為醫療人員的觸摸而受污染[1]。感染的危險因子包括使用抗生素、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住院、其它健康問題,或是年紀大[1]。透過糞便培養或測量病菌的DNA或毒素可以診斷是否有感染[1]。如果有人診斷結果為陽性但不具有症狀,即稱為艱難擬梭菌帶原[1]。
預防方式包括洗手、醫院環境清潔及減少抗生素的使用[2]。大約20%的病人在停止使用抗生素後三天內會自行康復[1]。使用甲硝唑、萬古黴素、或是非達黴素通常可以治療此病[1][3]。症狀緩解後無需再檢驗,因為病患可能仍有帶原[1]。據報告,大約25%的病患會復發[6]。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糞便微生物移植和益生菌可能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2]。
艱難擬梭菌感染在全世界都可能發生[7]。2011年在美國大約有453,000人罹患此疾病,造成29,000人死亡[2][4]。從2001年到2016年,該疾病的全球發生率一直上升[2][7]。女人較男人容易得到此病[2]。艱難擬梭菌是在1935年被發現,並在1978年被發現可造成疾病[7]。在美國,與醫療相關的感染艱難擬梭菌感染造成每年增加1.5億的照顧費用[8]。
Remove ads
偽膜性結腸炎
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e colitis)是發生於結腸的艱難擬梭菌感染,症狀有伴隨惡臭的腹瀉、發燒與腹痛,嚴重時可導致毒性巨結腸症甚至有致命的危險。
克林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或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的使用改變了在腸道內原本的菌叢生態。具體來說,由於抗生素殺滅了腸道內的某些細菌,令另一些細菌比原來的腸道環境內更容易滋長,其中尤以艱難擬梭菌最為明顯[9]。
在香港,一般會處方甲硝唑,或口服或靜脈注射,以消滅腸道中的致病桿菌。事實上,甲硝唑亦是輕微至中度艱難擬梭菌感染的第一度防線[10]。 另外,亦有研究建議病人應該積極培養腸道中的益菌(例如:EC12),以平衡腸道內的生態,避免過度依賴抗生素。
偽膜性結腸炎與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生均涉及血流與組織中氧合作用受阻,血管內皮因缺血而受損傷。因此,兩者在內鏡與組織學上有相似之處,甚至重疊表現。兩者的組織學類型的不同點主要在於損傷程度與病因不同而已。在缺血早期,組織學與內鏡表現相同,但內鏡下見到瀰漫分布的點狀偽膜時則傾向於難辨(育)艱難擬梭菌感染。在恢復期,組織學改變很輕微。活檢標本可能僅見到個別的擴張隱窩,其內襯有細長的變性或再生上皮細胞,隱窩腔內含有少數中性白細胞。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