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大利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意大利關係(義大利語:Relazioni bilaterali tra Italia e Cina),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意大利、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意大利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國和意大利在漢朝和古羅馬時已有交流[2],而現代的中意兩國於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於米蘭和佛羅倫薩設有總領事館,而意大利在上海、香港、廣州以及重慶設總領事館[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分級中意大利屬於全面戰略合作夥伴[4],兩國設立有中意經濟合作混委會、中意企業家委員會[5]等經貿對話機制,截止至2023年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意大利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4]。
歷史

中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關係可追溯至漢朝[6]。漢和帝時,班超派遣使者甘英出使大秦[6];漢桓帝時,羅馬帝國第十六任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遣使前往洛陽[6],使者向漢帝獻上犀角、玳瑁、象牙等古羅馬帝國的奇珍異寶[2]。其後,大秦有商人在三國時期到訪孫吳建業(即現今的南京市),向吳王孫權介紹大秦風土人情[7]。晉武帝時,羅馬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洛陽,向晉朝送贈大秦的產物[7];唐太宗時,羅馬再次遣使到唐朝,送贈赤玻璃、孔雀石、金精等物,唐太宗則向使者回贈綾綺[8]。古羅馬人和羅馬史籍稱中國為「絲綢之國」[9][10]。歷史上,羅馬花費重金向中國購買絲綢[10],大量中國絲綢經由絲綢之路輸到羅馬,以供皇帝、貴族衣著之用[8]。
元朝時,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經絲綢之路到中國,為元朝政府效力,返回威尼斯後撰寫遊記[11];馬可波羅的遊記把元朝政治、中國的物產和風俗詳細地記錄下來[12],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明[13]。元世祖(即忽必烈)更寫信給教宗,請他派遣通曉七藝的教士來華,如果他們能夠證明基督宗教是最好的宗教,蒙古帝國舉國上下的臣民都會皈依基督、服事教會;元世祖託馬可·波羅把這封信轉交予教宗[14]。
清朝末年,意大利是八國聯軍的其中一個參戰國,與日軍共同負責把守山海關鎮西門[15]。此外,意大利亦曾強行租借天津。1866年清政府和意大利簽署通商條約[16]。
1930年代初,墨索里尼掌權的意大利王國和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有良好的關係,兩國貿易積極發展;可是,意大利於1937年11月加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與納粹德國和大日本帝國成為軸心國。蔣介石對意大利與日本同盟相當反感,中意關係疏遠[17]。當時,中日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意大利方面擔心中日開戰會影響到意大利租界,因此派軍艦和兵員來華,增強租界的防禦力量;最後,義大利軍隊投入中國的兵力共約1200人[17]。
1940年9月,意大利拘捕約200名華僑,他們被分別羈押在兩個集中營,但白天時可以在城裡自由活動;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1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隨美國向德意日宣戰,中意正式斷交。1943年末,意大利反法西斯游擊隊解放集中營,營內的華僑有的在意大利成家立室、有的則返回中國定居[18]。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意大利共和國在1964年末簽定協議,互設非官方商務代表處,並於1970年11月6日建交;建交後,中意兩國在不同領域均發展了合作關係,政治互信亦不斷地加強[3]。2010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共同出席中意建交40周年慶祝活動暨「中國文化年」開幕式並致辭[19]。
在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兩國皆為對方提供了物資的援助。[20]
路透社2022年6月7日報道,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在一項涉及中企的交易中否決了意大利公司向該家中國公司轉讓技術和軟件的決定[21]。
2023年12月,意大利正式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同時意大利政府強調,儘管退出「一帶一路」,但意大利仍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22]。
20247月4日至6日,意大利工業部長阿道夫·烏爾索訪問中國,是意大利退出一帶一路後首位到訪中國的高級官員,期間烏爾索會見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濰柴集團等多家中國企業的高管,意大利政府表示,烏索爾此行主要是為了促進中意兩國關係平衡為兩國產業協同新方向奠定基礎,但外界則認為此行是為意大利梅洛尼訪華鋪路[23][24]。
2024年7月27~31日,時任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問中國;[25]於28日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表示願和中國加深經貿合作關係[26];於29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中國為國際「重要對話者」。[27]
經貿關係
2001年,中意兩國雙邊貿易總額為77.82億美元[30];2013年,兩國的雙邊貿易總額比12年前上升逾5倍,達437.3億美元。其中,意大利到中國的出口總額為130.4億美元;中國到意大利的出口總額為307億美元,成為該國第三大的進口來源地[28]。意大利出口到中國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而中國出口到意大利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材料;中國產品在意大利的主要競爭對手為德國、羅馬尼亞、法國等國家的產品[28]。
中意兩國的一些企業簽署有合作協議,例如中興通訊和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2014年末簽訂協議,在電動車、智能輸電網路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展開合作[31];兩國的醫藥業界也曾舉行對話交流活動,以加強雙方合作的意願[32]。截至2013年末,意大利共有5023個在華投資項目,實際投入的資金有60.45億美元,而中國在意大利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6.5億美元[3]。
2019年,意大利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以加深雙方經貿關係[33][34]。到了2023年5月,時任義大利總理喬治亞·梅洛尼稱將於年底前退出一帶一路[35]。2023年7月30日,時任意大利國防部長克羅塞托表示該國2019年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草率、糟糕透頂」的決定[36]。
文化關係
中國在意大利設有11所孔子學院[37],其中第一所設於羅馬大學;該學院在2006年9月29日正式成立,是全歐洲的第二所孔子學院,建院的目標為加強兩國在教育領域上的合作,以促進人民互相了解[38]。2014年,中意兩國的有關方面開啟「馬可波羅計劃」和「圖蘭朵計劃」,實行預註冊高校擔保制以便利中國學生獲得簽證,降低中國學生去意大利就學的不確定性[39]。
2006年,中國舉辦「中國意大利年」;期間,北京、上海、香港、哈爾濱、蘇州等城市有意大利音樂和舞蹈表演、意大利文史展覽、影展以及戲劇演出[40]。
在米蘭舉行的2015年世界博覽會有3座中國展館參展,這3座展館分別為中國國家館、企業聯合館和萬科館,面積合共為6700平方米,中國亦因此成為是次世博會上參展規模最大的國家;是次世博會是中國首次以自建館形式參與、中國企業首次以獨立建館形式參與的海外世界博覽會[41]。
評價
人民網曾以「偉大友誼」形容中意關係[40];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佛羅倫薩總領事王輔國曾指,中意兩國傳統友好,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雙方合作不斷推進[42]。
美國大西洋新聞的出版物《石英》曾有報導形容,中國正以一次一家公司的方法「收購」意大利[43]。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