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已經歷經數十年的發展。核工業是高度集成知識、技術、資金於一體的工業,而中國已經掌握研製核武器、建設核電站的核工業能力。

Thumb
台山核電廠的1號及2號機組(第1期工程),採用歐洲壓水反應爐(EPR)設計機組,單一機組發電容量為1,750MW。
Thumb
大亞灣核反應爐微中子實驗,此計畫於2011年12月投入使用,已於2020年12月12日退役。
Thumb
秦山核電站的大型發電輪機

在核武器方面,中國擁有核武器數量超過500枚,是世界第三多,[1]而且具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在核動力方面,中國透過核潛艇的研發,已具有製造核動力武器的能力,未來計劃在航空母艦上使用核能作為動力來源[2]

核能發電方面,目前中國核能發電總裝置容量和發電量均為世界第三,截至2024年3月,中國已有56座營運中的核電廠,裝置容量約58吉瓦(GW,1GW為1000MW);[3]在建電廠有25座,裝置容量24吉瓦,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一位;[4]規劃中的電廠70多座,裝置容量88吉瓦,中國約5%的電力由核能提供。[5]

中國有兩家主要核電站建設公司 - 中國核工業集團(簡稱「中核集團」,主要在中國北部、中部地區營運)和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主要在中國東南地區營運)。[6]由於人們對空氣品質、氣候變化和化石燃料資源有限日益升高的擔憂,而將核能視為碳的替代能源。[7][8]中廣核明確表示將在2035年再額外增設150個核子反應爐,裝置容量達200吉瓦。[9]

目前中國核工業已實現核子反應爐製造和設計自主化,同時也鼓勵其核能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和技術輸出。如華龍一號(先進壓水反應爐),[10][11]此反應爐已經成功出口。中國計劃於2030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多達30座核子反應爐。[12][13][14]預定高溫氣冷堆鈉冷快中子反應爐第四代核反應堆於21世紀中葉將成為主流技術,在2100年的裝置容量將可達到1,400吉瓦。[15][16][17]中國也透過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畫以開發核融合反應爐,在合肥市建造一座名為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又稱為人造太陽,或東方超環)的實驗核融合反應爐,[18]並研究開發釷燃料循環英語thorium fuel cycle,作為更安全的核反應爐的潛在方案。 [19]

Remove ads

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建國之初便開始投入核工業發展,最初中國發展核工業的動機是出於核武器製造,並藉此達到所謂積極防禦、戰略嚇阻的戰略方針,毛澤東在195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中提到:「我們要不要搞原子彈啊,我的意見是中國也要搞,但是我們不先進攻別人。別人要欺負我們,進攻我們,我們要防禦,我們要反擊。因為我們一向的方針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不是消極防禦的。」[20][21]宣示中國要發展核能事業的決心。[22]

核武器歷史

Thumb
中國09I型核潛艇
Thumb
中國09IV型核潛艇

1954年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訪問中國時,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向其提出了核武器援助問題,赫魯曉夫委婉地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1955年,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開始原子彈氫彈的預研。1957年4月24日,聶榮臻召集陳賡安東等人討論導彈研究與仿製等問題,並說「搞導彈事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遵照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講的以導彈帶動其他的精神辦。」7月,蘇聯方面同意向中國提供原子彈、導彈樣品,並幫助中國建立核工廠。9月7日,聶榮臻任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帶領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赴蘇聯,代表團其他成員有錢學森李強劉傑萬毅劉寅王諍張連奎等,就新技術援助問題進行會談。10月15日,聶榮臻與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別爾烏辛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23],蘇聯開始援助中國的核武器研發。

然而中蘇交惡後,蘇聯於1960年7月中斷了原子彈、氫彈方面的援助並撤出專家。不過中國已經得到了一些核武器的製造設備和許多技術援助,因此大大節省了研製時間,使中國在沒有西方工業底蘊的條件下也能迅速製出濃縮鈾[24]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1971年8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091型核潛艇試航,從此中國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透過核潛艇確保二次核打擊的能力,並通過彈道導彈、戰略潛艇、轟炸機掌握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

Remove ads

核電歷史

蘇聯援助

中國發展核能發電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能源安全的考量。[25]於1950年代中國核能發電建設也幾乎依賴蘇聯提供協助。[26]於此期間的第一個措施是成立中蘇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公司及第一個中央原子研究機構--位於北京市,隸屬中國科學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27]中國於1955年2月在蘇聯的援助下於新疆建立一個生產武器級鈾-235的化學分離廠,並於當年4月成立長春原子能研究所。[26]《中蘇原子能合作條約》於1955年4月29日簽署, 由蘇聯提供一實驗性核子反應爐及迴旋加速器供中國使用,[28]同年中國核工業集團成立。 除這些合作計畫之外,中國也派遣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26]1958年12月,核電發展成為《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中的首要重點。[26]

自力研發

第二階段的特點是中國致力讓核能發電技術完全自給自足。[26]由於蘇聯於1959年6月正式全面終止對華援助,並將所有蘇聯技術人員撤出中國。[29]中國核能發電雖然因此而有停滯,但仍繼續進行大量研究及投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快速加強其核能工業,決定將更多的資源用於核能相關活動,讓中國核工業有爆炸性進展。[30]據此,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開始在各省、主要城市、自治區設立分支研究機構,截至1963年底,中國已建成四十多個用於萃取的化學分離廠。[26]中國於1961年至1962年之間的核子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奠定未來的應用基礎,1959年至1963年之間在蘭州市建造一座採用大型的氣體擴散法鈾分離裝置,[31]估計在這座裝置的投資超過15億美元。[26]

核電投產

Thumb
秦山核電廠,位於中國浙江省

中國在核能的發展於1950年代有爆炸性進展,但在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期間放緩。[26]中國於1970年2月8日發佈第一個核能發電規劃,設立"728研究所"(現稱為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力需求大增,必須持續擴大電力生產,[32]之後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的核能發電廠 - 秦山核電廠於1984年開始興建,於1991年12月15日成功併入電網。[33][34]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調試、和自主運營管理核電廠的國家,秦山核電廠的反應爐是壓水反應爐,型號為CNP-300英語CNP-300,之後CNP-300於2000年出口巴基斯坦,是中國首次成功出口核電技術。

1987年中國第二座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開工建設,1994年開始運營。這是中國第一個盈利的核電商業項目,其70%的電力出口香港,占香港電力供應的20%,同時成立中國廣核集團,當時稱為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推動廣東省成為中國核電大省。1990、2000年代中國核電技術主要是引進各國關鍵技術,並通過外國合資企業的技術轉讓逐步掌握核電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此時期主要的核電技術是中核集團的CNP系列,和中廣核的CPR-1000,屬於第二代反應堆,技術主要來源自法國[35][36]

Remove ads

核電擴張

之後中國在第十個五年規劃(2001年-2005年)中敘明能源政策的關鍵是"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32]在此背景下,200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報的《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37]。2008年,發改委表示會在未來提高核電的比例,預計到2020年,裝機容量將超過70吉瓦,核電比例達到4-5%。[38]截至2010年底,中國正在運營的商業核電機組有13台,裝機容量為10,800MW。另外,國家已批准核電機組32台,裝機容量34,860MW;其中25台已開工建設,裝機容量27,730MW。[39]

早在1999年田灣核電站就使用俄羅斯VVER-1000第三代反應堆,200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加大引進第三代反應堆,以及通過技術轉讓進行第三代反應堆的自主研發,中國通過技術轉讓獲得的自主第三代反應堆技術包括中核集團的ACP系列,和中廣核的ACPR-1000,其中ACP系列是源自美國西屋電氣AP1000的技術,[40]ACPR-1000則是法國援助CPR-1000的基礎上改進。[41]不過自主研發2011年初,國務院辦公室建議,2020年中國裝機容量不應超過100GW,以避免燃料、設備和工人短缺,還表示中國將會改造全部第二代反應堆,並新建更可靠、更安全的第三代反應堆[42]

Remove ads

暫緩核電

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爆發,國務院宣布停止審批核電站項目,並要求對全國核設施進行綜合安全檢查[43][44][45]。雖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表明中國的核能源戰略將繼續[46],但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導致社會輿論要求重新考慮核計劃[47]。2012年,中國政府恢復了核電站的建設,將2020年的目標保持在40吉瓦,長期規劃由86吉瓦調整為70至75吉瓦。[48]於2013年提出的核能安全計畫中表示於2016年之後將僅會裝置第三代反應堆,而在2016年之前仍會裝置極少數第二代反應爐,[49]同年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重新提出了在高安全標準下全面啟動2020年核能發展戰略,以確保更加清潔可靠的中國能源結構,避免燃煤電廠帶來的空氣污染。然而儘管中國於2014年仍計劃要在2020年前擁有58吉瓦的核能發電裝置容量。[50]但從2015年起動工的電廠數量很少,前述的發電容量目標並未達成。[51]

雖然中國暫緩核電建設,但正是在2010年代中國獲得核電技術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甚至開始出口海外。中國核電技術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標誌是華龍一號,華龍一號是由中核集團公司和中廣核公司聯合研製,以中核集團ACP1000反應爐和中廣核ACPR1000反應爐為基礎研發[7]。除了華龍一號,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也在西屋電氣AP1000基礎上發展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的CAP1000[52][53]國和一號[54]

恢復擴張

更多信息 年份, GW ...
中國年度淨核能發電量 (2014年-2023年)[55]
年份 GW
2014年
19.0
2015年
26.8
2016年
31.4
2017年
34.5
2018年
42.8
2019年
45.5
2020年
47.5
2021年
50.0
2022年
52.1
2023年
53.2
关闭

2018年10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如果中國要在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C以下的目標發揮作用,到2050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必須增加到554GW,在此期間核電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從4%增加到28%。[56]中國於2019年制定迄2035年核能發電裝置容量,新目標定為200吉瓦,佔該國總發電量2,600吉瓦的7.7%。[57]在此基礎下,中國核電站在2019年恢復大規模建設,截至2024年3月,中國已有56座營運中的核電廠,裝置容量約58吉瓦(GW,1GW為1000MW),[3],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約佔全球核能發電量的十分之一。2023年核電占中國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58]

2020年11月27日0時41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成功,這標誌著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發電成功[59],也是中國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的反應堆投產,此外華龍一號已開始出口到海外,其中出口巴基斯坦的反應堆已經在當地的喀拉蚩核電廠開始運營[60]。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CAP1000[52]與國和一號[61]也在建設中。

中國在2014年至2023年期間新增超過34吉瓦的核能發電裝置。儘管看似成長迅速,但中國核能發電量迄2024年僅佔中國總發電量的5%左右,遠低於美國核能發電量在發電結構中的佔比(約為18%)。燃煤發電仍在中國佔有主導地位,但中國政府仍致力發展核能發電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也同時對環境問題進行處理。[62]

100
200
300
400
500
2014
2016
2019
2023
中國核能發電量(太瓦時)[57][63][64][65][66][67]
1
2
3
4
5
6
1999
2005
2010
2015
2020
2023
核能發電量在中國總發電量中的佔比 (%)[57][58][63][68][67]


先進核技術研發

早在1995年中國實驗快堆立項,宣示中國開始第四代反應爐技術研究,2010年7月中國實驗快堆首次實現核臨界,從而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2011年1月,中科院發布用釷燃料作為核裂變材料的科研方案,相比於前三代核裂變更為安全,在喪失所有冷卻能力的情況下,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反應堆都能保持安全狀態,不會出現堆芯熔毀和放射性物質外泄。[69]。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最大限度地在核反應堆技術製造和設計上自主開發,中國政府將建造更為先進的壓水堆如:CPR-1000AP1000,以及更高溫度的反應堆如:球床反應堆,並計劃到本世紀中葉,完成快中子反應堆的商用開發。[70]

2021年9月12日,山東石島灣核電站一號機組成功臨界[71],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高溫氣冷堆商業核電站,也是世界上首座具有第四代反應堆的核電站。[72][73]2023年12月6日石島灣核電站一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是全球首座商運投產的第四代核電站。[74]

除了核裂變技術外,2006年中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75],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畫的一部分。

核安與監管

中國國家核安全局(NNSA)隸屬於國家原子能機構(CAEA),是中國的許可和監管機構,也負責協調與維護與安全相關的國際協議。NNSA成立於1984年,直接對國務院負責。在西屋電氣公司設計與銷售的第三代反應爐AP1000方面,NNSA與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保持密切聯繫。中國自1984年起即是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成員。[76]

截至2011年10月,中國已邀請並接待IAEA的運行安全審查小組(OSART)12次,每個工廠一般每年均會經由外部組織進行安全審查一次,或是經由OSART、世界核能發電協會(WANO)同行審查,或者是經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中國核電技術研究院同行審查。[35]

中國目前儲存用過核燃料(SNF)的設施所餘的容量僅足以用到2020年代中期,該國需要制定新的處置SNF政策以為因應。[77]中國於2017年頒佈新法,強化國家核子安全局的權力,創造新的"機制"、確立更明確的"分工"和更多的資訊揭露。[78]

IAEA署長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於2023年5月前往中國進行其任內首次正式訪問,與中國核能監管機構國家原子能機構簽署多項協議。格羅西表示,"中國是IAEA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也是全球核能領域的領導者"。[76]

裂變反應堆技術

中國現有核反應堆技術除了加拿大重水鈾反應堆屬於重水反應爐外,第二、三代裂變反應堆都是壓水反應堆

技術引進

第二代反應堆

  • M310(法):法國法瑪通公司(此公司經歷併購後成為今日的阿海琺)的第二代核電技術,是CNP、CPR和EPR技術的前身。
  • 加拿大重水鈾反應堆(CANDU反應爐,加):秦山三期重水堆核電站是中國首座、唯一的商用重水反應爐核電站,裝有兩台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製造728MW的CANDU反應堆(CANDU-6)。[79]第一個反應爐於2002年開始發電,第二個於2003年開始發電。CANDU反應爐使用低濃度再處理鈾作為燃料,因此有助於降低乏燃料的儲存問題。[80]

第三代反應堆

  • EPR(法):為第三代反應堆。2007中國與法國阿海琺公司開始了進口談判,現在2座1,750MW反應堆建在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大廣海灣,即台山核電廠。2008年10月,阿海琺和中廣核宣布建立一個工程合資企業,合資公司中中方占有55%的股份,名稱為中琺國際核能工程有限公司,於台山核電廠2009年動工,2018年12月14日投入運營[81]
  • VVER(俄):
    Thumb
    田灣核電廠的1、2號反應爐機組,型號為VVER-1000。
  • AP1000(美):屬於美國西屋電氣的技術,裝機容量1250MW,三門海陽核電站是世界上最先使用AP1000反應堆的核電站。[83]AP1000是中國研發第三代反應爐技術的主要基礎,共建設四座AP1000,但當西屋電氣於2017年宣告破產後,中國於2019年決定在漳州核電廠改裝中國自主開發的第三代反應爐 - 華龍一號,而非AP1000。[84]
    Thumb
    浙江省的三門核電廠

自主開發

CNP / ACP系列

CNP反應爐(第二代),以及後續的第三代ACP反應爐是中核集團公司開發的一系列核子反應爐,是目前華龍一號的前身。CNP反應爐最早的型號是CNP-300壓水反應爐英語CNP-300,是中國第一個自主開發的反應爐。中國與巴基斯坦在1993年簽約,出口CNP-300反應堆,並於2000年在恰希瑪核電廠英語Chashma Nuclear Power Plant開始運營,是中國首次成功出口核電技術。

CNP-600是此系列反應爐中的較大型版本,是在CNP-300[85]大亞灣核電廠使用的M310反應爐(法國法馬通技術)的基礎上開發而來。[36]CNP-600機組安裝在海南省昌江核電站,有兩機組,分別於2015年和2016年投入運作。後繼的第三代ACP-600型反應爐也開發成功,但未曾裝置使用。

在CNP-600基礎上,法國阿海琺公司繼續協助中國開發CNP-1000(CNP反應爐的三迴路1,000MW型號)。隨後計劃在福清核電站裝置4座CNP-1000機組。 然而之後CNP-1000的進一步開發停止,中國轉而支持源自西屋電氣AP1000的ACP-1000技術。

中國於2013年宣布自主研發出ACP-1000(第三代反應爐),中國聲稱擁有該設計的全部智慧財產權。但在華龍一號開發成功後,迄今尚無建造ACP-1000反應爐的紀錄。中核集團原計劃在福清核電站5號和6號反應爐裝設ACP-1000反應爐,但後來改用華龍一號。[40]

CPR-1000 / ACPR-1000

CPR-1000是中廣核開發的第二代反應爐,是中國裝置數量最多的反應爐。該反應爐是中國在1990年代引進的法國900MW三冷卻迴路反應爐為基礎而開發出,目前大部分零件已在中國製造。但智慧財產權仍由阿海琺保留,中廣核在其基礎上自行開發的CPR-1000,海外銷售因此受到限制。[35]

中國第一座使用CPR-1000反應爐的是廣東省大鵬灣嶺澳核電站3號機組,於2010年7月15日併網供電。[86]此型號反應爐的設計是隨著中國零件水準不斷提升而逐步完成。中廣核總經理舒國剛表示:"一開始,我們僅有能力建造大亞灣核電廠的1%,其餘全是外國公司建造。經過我們努力吸收知識,後來的嶺澳核電廠二期工程的55%、紅沿河核電站的70%、寧德核電廠的80%以及陽江核電廠的90%均為我們所承建。"[87]

中廣核於2010年發表ACPR1000反應爐設計,這是由CPR-1000轉向第三代反應爐的設計進化,也將取代原先受智慧財產權限制的組件。中廣核的目標是到2013年能獨立外銷ACPR1000。[41]中國正在建造一些ACPR1000反應爐,但在出口方面,則決定由華龍一號取代。

華龍一號

Thumb
華龍一號(HPR1000)的主動和被動安全系統設計。[88]
紅線-主動系統
綠線-被動系統
IRWST − 反應爐內再裝料水儲存槽。

華龍一號 (HPR1000)由中核集團公司和中廣核公司聯合研製,以中核集團ACP1000反應爐和中廣核ACPR1000反應爐為基礎研發。[7]

中廣核於2014年初宣佈HPR1000由初步設計進入細部設計階段,輸出功率為1,150MW,設計使用壽命為60年,採用雙安全殼,包含被動和主動安全系統。中核集團的177燃料組件設計受到保留。[7]設計整合後,兩家公司保留自己的供應鏈,各自的華龍一號的型號將略有不同,但設計被認為是已達成標準化設計,約85%的零件將在中國國內製造。[89]

華龍一號的設計發電量為1,170MW,淨發電量為1,090MW,設計使用壽命為60年,並將採用雙安全殼,同時有被動和主動安全系統。[88]反應爐採用177個組裝核心設計,換燃料棒週期為18個月。電廠利用率高達90%。中核工業集團表示,其主被動安全系統、雙層安全殼等技術符合國際最高安全標準。[90]

2020年11月27日0時41分,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發電成功,這標誌著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發電成功[59],也是中國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的反應堆投產,此後華龍一號將取代中國以前所有的反應爐,華龍一號也已開始出口到海外,其中出口巴基斯坦的反應堆已經在當地的喀拉蚩核電廠開始運營,另外計劃將出口阿根廷英國[60]

華龍二號

中核工業集團計劃在2024年開始建造華龍一號的後續版本,名為"華龍二號"。採用與華龍一號類似的技術,建造時間從5年縮短至4年,建造成本將會降低,每千瓦成本從17,000元人民幣降低到13,000元人民幣左右,降幅約為四分之一。[90][91]

CAP1000 / 國和一號

2008和2009年西屋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及其他機構合作開發一個放大版本的AP1000,中國對這個更大型的反應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因此該反應堆被稱為「CAP1000」。截至2023年,國務院核准興建6座CAP1000,分別為海陽核電站3號及4號機組、廉江核電站1號及2號機組與三門核電站3號及4號機組。[52][53]三門核電站3號機組於2022年6月正式開工,海陽核電站3號機組於2022年7月正式動工。國和一號 (CAP1400)由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於2020年9月推出,在CAP1000基礎上研發,具有1,350MW的設計發電量,並預計推出1,700MW的版本,[54]2019年12月,開始在石島灣核電站修建首個CAP1400。[35][61]

ACP100

ACP100是一種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中核集團公司於2019年7月宣佈將於年底前在現有昌江核電廠西北側開始建造示範性質的小型模塊化反應爐。[92]ACP100於2010年開始設計,於2016年成為第一個通過IAEA獨立安全評估的小型模塊化反應爐項目。此反應爐是可完全整合的反應爐模組,具有內部冷卻系統,燃料棒更換週期為2年,可產生385MWt的熱和大約125MWe的電力。ACP100適用於分散式發電,可安裝在地面之下[93][94],還能放置於船上成為浮動電站,預計2026年在昌江核電站建成投運。[95]

第四代反應爐

Thumb
位於清華大學中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爐(HTR-10)控制室。
Thumb
中國位於黑河—騰衝線以西的部分(黃色)缺乏足夠的水為傳統核子反應爐做冷卻用途。
  • 熔鹽反應堆甘肅武威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英語TMSR-LF1原定於2021年9月底試運行,屬於釷燃料發電[100]。2022年8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開通知:《關於批准<2MWt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調試大綱>(V1.3版)的通知》,通知體現出該反應堆正處於調試階段。[101]熔鹽反應堆有安全係數高、核廢料少、熱轉換效率更高、礦資源豐富、節省水資源等優勢,適合缺水的中國西部發展。[100]

聚變反應堆技術

核電產業

政府機構

公司企業

中核、中廣核、國核作為核技術公司,同時是運營核電站的發電公司,為取得到核能發展所需資金,中核、中廣核、國核等核技術公司開始與中國的其他發電公司進行核電項目的合資,目前投資運營和在建核電站的中國發電公司包括:

核電站

中國大陸核電站分布(瀏覽
 已投入運營  建設中  確認籌建

截至2024年3月,中國已有56座營運中的核電廠,裝置容量約58GW,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約佔全球核能發電量的十分之一。2023年核電占中國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58][3]中華人民共和國核電站詳細資料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核電站列表

中國大多數核能發電廠均位於沿海地區,通常使用海水直流的方式進行冷卻。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擁有相對年輕的核電機組,平均機齡只有10年,其中80%的核電廠年齡在10年以下。相較之下,美國92座反應爐的平均年齡超過40年,在全球範圍內,全球營運中的核電廠三分之二已有30年以上的歷史。[5]

廣東省核電站分布(瀏覽
 已投入運營  建設中  確認籌建

核燃料循環

中國正評估於戈壁沙漠興建高放射性廢棄物(HLW)儲存庫,可能從2041年左右開始在甘肅省的北山附近興建。[104]

中國從2010年代左右開始持續努力於核燃料再處理[105]雖然這些工廠表面上看來是民用工廠,但人們對這類技術具有的軍民兩用特性感到擔憂,[106]有媒體文章出現如"專家表示中國核燃料再處理後可成為武器級材料"的標題。[107][108][109]中國也率先在秦山核電廠的加壓重水反應爐中採用一種再處理鈾/貧鈾混合物的"天然鈾當量"技術。[110]這個技術與韓國率先使用的"DUPIC"(直接將壓水反應爐用過的燃料置於加拿大重水鈾反應爐中使用)技術有所不同,中國的過程會將反應堆級鈈分離出來作其他用途,反應爐則僅將用過燃料中的鈾作為燃料。[111]

核電前景

中國目前在建電廠有25座,裝置容量24吉瓦,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連續第17年位居世界第一位;[4]規劃中的電廠70多座,裝置容量88吉瓦。202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於決議,未來每年將建造6至8座反應爐,預計將完全使用華龍一號等中國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核反應堆。[112]中國核學會預計中國核電建置還會加快,到2035 年,中國核電裝置容量將達到 150 吉瓦,佔國內需求的10% 。[5]

儘管如此,中國核電對目前電力結構的貢獻仍然很小,不過煤炭仍然是主要燃料,每年新增燃煤電站裝機仍大於核電。核電廠建設時間長,也為核電發展帶來另一個挑戰,在中國核電站平均建造時間為6年。因此近期內中國將大量發展核電,並推動核電技術出口,但取代化石燃料仍需要一段時間。[5]

核能爭議

由於中國將許多核能發電廠建在大城市附近,而人們擔心一旦發生事故,可能有數千萬人會受到輻射的影響。鄰近大亞灣核電廠和嶺澳核電廠,在75公里半徑內約有2,800萬人口,香港也包括在內。[6]

福島核災發生之後,中國深具雄心的核能發電廠擴建計劃遭到民間抗議。預計在長江南岸附近興建的一座核能發電廠引發一場"省際爭論"。爭議中的場址位於江西省彭澤縣,位於長江對岸的安徽省望江縣政府希望將此計畫擱置。[113]

2013年7月有1,000多人在廣東省江門市政府前進行抗議,要求當局放棄一計畫中的鈾加工設施,此設施將用作核能發電廠的重要供應地(參見江門鶴山反核事件)。最終中國官員將此計畫取消。[114]

到2014年,由於公眾反對,促使中國監管機構制定公共和媒體支持核能發電計劃,開發商實施外展計劃,包括安排廠址實地參訪和設置遊客中心。[115]由於民眾反對,導致內河沿岸核能發電廠的建設停止,並於2013年至少有一個在廣東省的核能發電建廠計畫遭到取消。[11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