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工业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的現代工業肇始於1860年代的洋務運動,歷經一百年多年發展,是推動中國成為現代化國家的主動力。
19世紀中期之前,中國是傳統的封建農業國家,中國經濟體系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此時的工業生產都屬於傳統手工業。歐洲國家在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進入工業化社會。這使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產生了本質的不同。雙方緣於對外貿易的矛盾亦逐步激化。1840年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標誌。戰後,主政中國的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作為農業國家,中國根本無力抵抗西方列強。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在1861年開啟了洋務運動。此後,中國歷經政權更迭,雖時局困頓,但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仍在持續的、緩慢推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外資工廠。[1]至1936年時,中國各項經濟指標達到頂點,而這一成果在1937年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斷送[2]。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繼承民國在大陸時遺留下的一部分被戰火損毀或故意破壞的工業設施[3],在初期蘇聯得到大力援助迅速復原,之後與蘇聯關係破裂後自行摸索推進,透過改革開放引進西方的產業汰換掉蘇聯式的工業體系,重新完成現代化工業的發展。
增強國力、軍力是洋務運動目的,因此,軍事工業是洋務運動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推動項目。其後,出於軍事工業配套、經濟動機等因素,民用工業也得一定程度的發展。洋務派和中國民族資本先後開設百餘家新式工廠[4]。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戰後對日本進行了巨額的戰爭賠償。此後,清政府再無財力推進工業建設。洋務運動就此結束。有研究者總結:洋務運動中的中國工業發展模式,是以政府主導、軍事工業為核心、重工業優先。這種工業發展模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自我激勵不足的同時缺乏市場需求支撐[5]。
甲午戰爭後,列強獲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特權。戊戌變法至清末新政,清政府亦開始推動「振興工藝」政策。諸多因素之下,外資和民族資本開始了投資中國工業的第一個高潮。除依賴原料供應的礦業、繅絲業[註 1]、水泥業外,九成新式工廠開設於通商口岸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為中國經濟帶來最為明顯的改變是,經濟的地區差距「從南北差距為主、東西差距為次,變為東西差距為主、南北差距為次」[4]。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至今仍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
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一般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在此期間經歷了兩個黃金時期,一是,1912年至1919年期間,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二是,1927年至1937年期間,即所謂的黃金十年。中國工業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大幅退步,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外採購[5],但仍存在地域分布[4]、比例失衡等問題[5]。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黃金十年以及工業的高增長結束。
民國時期的經濟數據顯示,1912年至1936年,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45%,人均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為0.92%。國民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由1914年的68.22%,下降至1936年的64.51%;工礦交通業由1914年的13.28%增長為1936年的15.53%;服務業由1914年的18.50%增長為1936年19.97%[6]。
中國工業因起點較低,因而增長明顯。1912年至1920年,平均增長率13.4%。1921、22年,因一戰結束,進入戰後衰退。1923年至1936年,計入被日軍占領等東北地區後,平均增長率8.7%[6]。另有估算為9.4%[註 2]。1912年至1942年的平均增長率,受抗日戰爭影響,拉低為8.4%。1912年至1949年的平均增長率更受第二次國共內戰影響,拉低至5.6%[6]。
對於民國時期,中國工業發展狀況的評價,學界有較大分歧。中國學界長期持否定態度,除中國工業在一戰期間的發展外。外國學界則給予積極評價。亦有中國學者認為,過於樂觀或悲觀的評價都顯得草率[5]。有學者認為,肯定工業發展績效的同時,不應過高評價[6]。
由於戰後中華民國接管台灣省修復了日本的工業體系,國民政府加上遇到韓戰的爆發,使得美國開始援助蔣介石集團,因此台灣戰後得以發展迅速,人口紅利的1960年代從進口替代轉移到出口擴張,1980年代的台灣經濟奇蹟下建設陸續到位並走向科技化,加上同時大陸陷入文革的缺席,臺灣從落後的農業島嶼,變成了發達的工業社會,然而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大陸後發的快速崛起,台灣的產業漸漸與中國大陸存在既緊密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且因為缺少品牌包裝文化,主要以精密代工產業為主,雖然能維持一定的高收入,但是成長較為緩慢[7]。
自從1949年10月1日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從大部分工業品都不能自行製造到可以獨立自主生產,並構建起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2010年,取代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2019年時,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經濟規模居全球首位[8]。而自從開始市場經濟改革後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也着面臨數量大卻不精緻、求精無價格競爭力等等許多問題。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過渡時期總路線。
從1953年開始[9],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53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10]。同時,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援助。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56項工程中,進入實際施工的共有150項。基本上涵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方面,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冷戰期間重工業體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幫助作用[10]。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努力再加上蘇聯政府的援助,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註 3]、第一輛飛機等。
然而,第一個五年計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共中央的高層領導人產生了冒進情緒,1958年中共中央發動了大躍進運動,生產計劃「以鋼為綱」、「元帥升賬」。為實現鋼鐵翻番,全國大量基礎建設上馬。1958年到1960年每年新增基本建設投資都在百億元以上,1960年達384億元,比上年增長11%,比1957年增加1.8倍。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生產性建設投資所占比重都在86%以上(1958年為88%,1959年為86.8%,1960年為86.4%),擠掉了非生產性的建設[11]。工業上單純追求產量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保證鋼鐵生產達標,鋼鐵工業本身的基本建設規模擴大,與鋼有關的煤、電、運輸等行業建設也隨之增加。導致工業內部失調,全國職工人數猛增,超出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負擔能力,加劇了社會商品的供需矛盾。
在公布完成的1108萬噸鋼中,合格鋼只有800萬噸;1369萬噸生鐵中,合格品只有953萬噸[12][13]。國家統計局估算,1958年土法煉鋼虧損達50億元,財政上花費了大量補貼[14]。森林等自然資源遭到過度開發甚至嚴重破壞。
中共八屆六中全會,根據毛澤東「壓縮空氣」的精神,將北戴河提出的1959年鋼產量3000萬噸的指標降低為1800萬噸左右。據新華社《內參》報道,從1959年1月開始,鋼鐵生產的指標,月月都沒有完成計劃。記者報道說:
“ |
開年以來,全國鋼鐵生產計劃完成的不好。1月份全國產鋼77萬噸,僅為去年12月份產量的47.7%;產鐵142萬噸,為去年12月份的51.5%;產鋼材52萬噸,為去年12月份的83.9%。按今年第一季度鋼鐵生產計劃的要求,全季平均每天應該生產鋼33000噸,鐵57000噸,鋼材22000噸;而實際上1月份每天只生產鋼25000噸,鐵46000噸,鋼材17000噸,比計劃欠了很多。[15] |
” |
1961年1月14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九中全會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大躍進運動終告結束。
文化大革命發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生產受到了巨大的破壞,但是此前累積的慣性已經到了收割階段,故仍然出現了一定的成就,如兩彈一星(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等,但人才的青黃不接使得這時的發展沒能得到延續。
1978年年底開始了艱難地改革進程,當時蘇聯基礎的低效率且老化的工業,在市場競爭下面臨嚴重資金危機,透過引進西方技術加以汰換,80年代現代化工業也基本上重新建立了起來。在1980年代,也有一些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苦惱的地方,價格體系是雙軌制,同時國有企業由於實行的是「鐵飯碗」制度導致生產效率不高,經濟的快速增長受到能源短缺的制約。
直到在1980年代中期時工業在一些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工業產值為1952年的25倍。同時在煤炭,紡織,自行車領域是世界上的主要生產國。在1980年代中期時大力的將製造業引入南方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輕工業產品的產量相比改革開放以前已經大大增加。此時,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行使更大的自主權,實施技術創新,以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從1980年中期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科技作用,1995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表了《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生物工程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數控車床等核心工業技術上劣勢明顯,在汽車和機車製造、民用飛機製造等重工業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