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雷赫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德語:[ˈʔalbʁɛçt ˈdyːʁɐ][1][2][3];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4]),是一位出身神聖羅馬帝國紐倫堡的藝術家。

Quick Facts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 出生 ...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Albrecht Dürer
Thumb
丟勒自畫像(1500)
出生(1471-05-21)1471年5月21日
神聖羅馬帝國紐倫堡
逝世1528年4月6日(1528歲—04—06)(56歲)
神聖羅馬帝國紐倫堡
知名於版畫、繪畫
知名作品騎士、死亡和魔鬼英語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 (1513)
書房中的聖熱羅尼莫》 (1514年)
憂鬱 I》 (1514)
丟勒的犀牛》 (1515)
Close
Thumb
印有丟勒頭像的聯邦德國郵票

他在青少年時期即投入於繪畫活動,在米凱爾·瓦格莫特的工作室擔任學徒,並有突出表現。[5] 稍後,他研究並模仿 Martin Schongauer 與 Master of the Housebook 的作品進行創作。[5] 他也在1493年與 Agnes Frey 結婚[5]

1494年紐倫堡發生黑死病疫情後,他離開當地前往威尼斯。在威尼斯,他與真蒂萊·貝利尼喬瓦尼·貝利尼等結識,又研究模仿安德烈亞·曼特尼亞安東尼奧·德爾·波拉約洛、Lorenzo di Credi 等人的創作技巧。他往後對藝術創作人體比例的研究也由此開始。[5]

1495年返回紐倫堡後,他開始版畫家畫家的職業生涯。他在1496年受弗里德里希三世委託繪製作品。[5] 他在1498年出版木刻系列作品《啟示錄》(拉丁語Apocalipsis cum figuris)後,因其創新的創作手法、精湛的技術和強大的意象等,而聞名於整個歐洲。[6] 他在1500年至約1505年期間的作品,同時呈現出其所在地區(對特定主題的熱愛)和當時義大利(對透視和比例的關注)的藝術創作風格。[5] 他在這段期間的代表作有水彩畫《大草皮》(德語Das große Rasenstück;1503年;細緻地描繪植物等自然景象)、銅版畫《亞當和夏娃》(1504年;專注於理想形象和比例的人類裸體)、木板油畫《賢士的崇拜》(德語:Anbetung der Könige;1504年;受弗里德里希三世委託為諸聖堂的聖壇製作,在空間、構圖連貫與平衡等方面有突出表現)。[5]

1505年,黑死病疫情再次出現於紐倫堡,他再次前往威尼斯。然而,這一次他已廣為人知。他試圖在法庭上阻止 Marcantonio Raimondi 抄襲他的創作。[7] 他也前往波隆那學習透視法。在佛羅倫斯,他觀看達文西拉斐爾的作品。他在羅馬創作的《在醫師之間的耶穌基督》(義大利語:Cristo dodicenne tra i dottori;1506年),顯示出來自達文西的西洋穴怪圖像作品影響。[5]

自1512年起,他開始受馬克西米連一世委託進行創作。[5] 他在1510年代前半創作出多個顯現出精深技術的雕版畫作,高度運用源自義大利的技巧和理論,甚至將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融入創作內容中。[5]

他在晚年更加專注於藝術理論專著的寫作工作,並在畫作中顯示出對於當時宗教改革有關爭議的關注。[5]

他在藝術領域的名聲和影響力,在他生前即已遍及歐洲許多地區。[5]

自畫像之父

Thumb
《自畫像》, 於1484年13歲
Thumb
《自畫像》,1493年

丟勒早在自己十三歲時(1484)就給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比達芬奇創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畫像(ca. 1510-1515)還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創作了近十幅自畫像,包括速寫、素描、版畫和油畫等創作手法,其創作的自畫像大多具有嚴整細緻的特徵,藝術表現力與後來的倫勃朗遙相呼應。因此,丟勒被譽為「自畫像之父」[8]

影響

Thumb
丟勒的犀牛,1515年的墨水畫,但杜勒並未看過犀牛

丟勒在後來的藝術家中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版畫,當代許多人都是透過版畫來了解他的作品,他的畫主要也只在幾個城市中出現,都是私人收藏。他的名聲在歐洲各地傳播,這也鼓舞了像拉斐爾·聖齊奧提齊安諾·維伽略弗蘭西斯科·帕爾米賈尼諾等畫家,也為推廣及散播其畫作,也參與版畫的製作。

丟勒在蝕刻畫的創作也影響了德國其他的藝術家,像玲瓏大師英語Little Masters試著創作一些大型的蝕刻畫,但後來仍延續著丟勒較小而較狹窄的主題。盧卡斯·范·萊頓是唯一在16世紀前三十年成功創作大型蝕刻畫的歐洲北部畫家。義大利學習丟勒蝕刻畫的畫家有些直接模仿丟勒的風景畫背景(朱利奧·坎帕尼奧拉英語Giulio Campagnola及Christofano Robetta)或甚至模仿整幅畫(Marcantonio Raimondi和Agostino Veneziano)。不過在1515年後,Marcantonio開創了新的蝕刻畫風格,也越過阿爾卑斯山主導了北方蝕刻畫的風氣,丟勒的影響力也慢慢下降。

丟勒對人體比例的研究以及利用座標格點的轉換來描述臉部變化的作法也激發了達西・湯普森英語D'Arcy Thompson在其著作《生長和形態》中,用類似方式的說明[9]

信義宗在每年的四月六日會紀念丟勒[10],和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及Hans Burgkmair一起紀念。美國聖公會的聖人曆中在八月五日紀念丟勒、克拉納赫及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

德國瓦爾哈拉神殿是一座紀念「歷史上說德語的著名人物 – 政治家、君主、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名人堂,其中有丟勒的半身像[11]

量度四書

Thumb
量度四書的封面

丟勒關於幾何學的著作名叫《量度四書》(德文名: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英文可譯為《使用圓規、直尺的量度指南》或《量度藝術教程》),其中內容主要如下:

  • 第一卷,集中研究線形幾何學。丟勒所研究的幾何結構包括螺旋線蚌線外旋輪線。他也吸收了阿波羅尼奧斯的概念,以及約翰尼斯·維爾納英語Johannes Werner1522年出版的《'Libellus super viginti duobus elementis conicis'》(拉丁文)一書的內容(這部書比丟勒的《量度四書》早三年出版。)
  • 第二卷,進行二維幾何,即正多邊形結構的研究。在這部書裡丟勒偏愛托勒密的方法超過了歐幾里德的方法。
  • 第三卷,把這些幾何學原理應用到建築學、工程學和版式編排設計之中。關於建築的部分,丟勒引用到了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也詳細闡述了他自己的經典設計和柱式。在編排設計部分,丟勒依據意大利範例繪製了拉丁字母的幾何結構。然而,他的哥特字母結構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模塊式體系。
  • 第四卷,結束了第一、第二系列而進行三維結構和多面體結構的研究。其中丟勒討論了五種正多面體和七種阿基米德立體,以及他自己的一些發明。在所有內容中,丟勒用網格方式來表現這些實體。最後,丟勒討論了倍立方問題,進而還討論了「construzione legittima」(意大利語中意為「結構法則」),一種通過直線透視法描繪一個立方體的方法。

博洛尼亞時,丟勒學習了(可能是向盧卡·帕西奧利布拉曼特學習)直線透視法原理,而且,這時,在一本未出版的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的專著中,唯一一份被發現的關於這些原理的文字說明中,丟勒顯然對這種運用直線透視描繪立方體的方法已經很精通了。他也熟悉了阿爾貝蒂所描述的「簡略結構」,和達·芬奇的一種技術,投影幾何結構。儘管丟勒在這些領域中並沒有革新,但他作為北歐地區,第一位運用科學方法,並運用對歐幾里德幾何學原理的認識,論述視覺表現問題的人來說是顯著的。除了這些幾何結構之外,在《量度四書》的最後一卷書中,為了通過模型來介紹透視畫法,丟勒還討論了各種各樣的機械裝置,並作了木刻版畫插圖,它們時常重複出現在關於透視問題的論述中。

人體比例四書

Thumb
丟勒常用正交投影多視圖來表示人體

丟勒關於人體比例的著作名叫《人體比例四書》(德文名:Vier Bücher von Menschlicher Proportion),完成於1528年。第一卷書主要撰寫與1512至1513年,完成與1523年。展現了五種不同結構類型的男性和女性的體形,身體的所有部分被描繪成總高度的一段。丟勒的這些結構是以古羅馬的維特魯威以及丟勒對「二三百位真人」的經驗觀察結果為依據的"[12]。第二卷書中包括八種更進一步的類型。關於這一系統,丟勒可能是向1525年的弗朗西斯科·迪·喬治英語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的《'De harmonica mundi totius'》一書學習的。在第三卷書中,丟勒給出了一些可以用來修改人體比例的法則,包括凸面鏡凹面鏡數學模擬法;這裡丟勒還論述了面相學。第四卷書專門討論運動原理。

然而,附於最後一卷書後的是丟勒寫於1512與1528年之間的一篇獨立的美學短文,在這篇文章中可了解到丟勒關於「理想美」的理論。丟勒拒絕阿爾貝蒂的客觀美觀念,提出一種建立在多樣性基礎之上的相對美概念。儘管如此,丟勒仍然相信真理隱藏在大自然之中,而且相信有一些規律支配着美,雖然他發現很難為這樣的法則去確定一定的標準。1512或1513年,他寫下的三個法則是「實用」(『Nutz』)、「稱心」 (Wohlgefallen)與「中庸之道」(Mittelmass)。然而,不像阿爾貝蒂和萊昂納多那樣,丟勒最為苦惱的不僅僅是關於美的抽象概念的理解,而是關於一位藝術家該如何創造出美的圖像的問題。在寫於1512與1528年之間的這篇文章的最後草稿中,丟勒對藝術的信仰,從人類自發的靈感創造,發展到「精神的綜合選擇」的觀念[12],換句話說,就是「一位藝術家憑藉豐富的視覺經驗去想象一個美的事物」。丟勒對於一位藝術家超越靈感的能力的信仰,促使他認為「一個人隨手在半張紙上花一天的時間用鉛筆畫出的東西,或在一塊小木頭上刻出的東西,可能比另一個人花了一年的辛勤勞動炮製出來的大作品更有藝術魅力。」[13]

作品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