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動明王(梵語:अचलनाथ,羅馬化:acalanātha),亦稱聖者無動、聖無動尊、不動尊或無動尊,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在鎮守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五大明王中,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註 1]也是著名的護法。
不動明王 | |
---|---|
漢名 | 不動明王
|
梵名 |
|
藏名 | མི་གཡོ་བ་ (Miyowa) |
日語名 |
|
蒙古名 | Хөдөлшгүй (Khödölshgüi) |
韓語名 | 부동명왕 (Budong Myeongwang) |
越南語名 | Bất Động Minh Vương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金剛乘、大乘修驗道 |
屬性 | 金剛、羂索、三鈷劍 |
佛教主題 |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深廣,本心本願不變,「明」即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指的德行深廣,能導眾生至無餘涅槃,為眾導首。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2]」
不動明王被視為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之音譯名,為釋迦牟尼佛之報身)的忿怒相化身,打敗過大自在天。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3]
密教的明王像通常呈現多面多臂(擁有多個臉和雙倍的手臂)的怪異形象,但不動明王則以一面二臂的形態為主。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右手持消除魔障的智慧三鈷劍,左手拿縛住邪惡煩惱的金剛鎖(羂索)。面容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這些是不動明王的基本特徵(在密教圖像集中,有時也會描述多臂的不動明王像,如後述,日蓮傳承中感得了四臂不動明王,但立體造像相對較少見)。
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內心諸魔障。而不動明王有兩臂、四臂、六臂多個形象,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其動作形象的來源主要是由(大日如來)的忿怒形象而來,多做舞蹈相,立相[4]。
不動明王雖然起源於印度,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然而在印度和中國,其造像的遺例非常稀少。在傳入日本後,隨著密教的流行,不動明王的造像也漸漸盛行。
不動明王是佛教八大護法之一。
佛教《大集經》記載,我們的東南西北有十二神獸鎮守,此十二神獸即漢地十二生肖之起源。《法苑珠林》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而不動明王對應的十二生肖中的雞(對應其他地區的金翅鳥等),負責護佑、教化一方眾生。所以在中國屬雞的人也佩戴「不動明王」法相作為守護神、本命佛。
在日本佛教,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場。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在都城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以祈求政權的和平穩固。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動明王佛畫,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動、大津三井寺的黃不動、京都青蓮院的青不動,合稱三不動。
以真言宗為首,日本佛教的各宗派包括天台宗、禪宗、日蓮宗以及修驗道廣泛地被信仰。與大日如來、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徳明王、金剛夜叉明王、愛染明王等一同被奉祀。
日本人認為不動明王能鎮守溫泉,[來源請求]而臺灣經歷過日治時期,因此在各溫泉區多有奉祀不動明王的香火、尊像或寺廟,如:
非溫泉區方面,如台北法華寺內亦有供奉不動明王。
根本咒:
心咒:
火界咒:
慈救咒:
降魔咒:
不動明王的種子字是हां(hāṃ)或ह्म्मां(hmmāṃ)。
三昧耶形是利劍(俱利伽羅劍)和羂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