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parser-output .infobox-subbox{padding:0;border:none;margin:-3px;width:auto;min-width:100%;font-size:100%;clear:none;float:none;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mw-parser-output .infobox-3cols-child{margin:auto}.mw-parser-output .infobox .navbar{font-size:100%}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header,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subheader,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above,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title,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image,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full-data,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infobox-below{text-align:center}西藏

Quick Facts བོད་Bod西藏 ...
བོད་
Bod
西藏
Close

從 1912年清朝垮台至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吞併西藏之間,西藏是一個事實上的獨立國家[1]

西藏甘丹頗章政權是清朝的保護國[2] [3] [4] [5]直到1912年。 [6] [7]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接替清朝為中華政府時,與清政府簽訂條約,將皇權的全部領土繼承為新的共和國。 然而,它無法在西藏維護任何權威。達賴喇嘛宣布西藏與中國的關係隨着清朝的垮台而結束並宣布獨立。西藏和蒙古還簽署了一項條約,宣布相互承認從中國獨立。 [8]西藏在這一時期宣布獨立並處理自己的內政和對外事務,儘管其獨立性並未得到任何西方大國的正式承認[1]根據國際法,西藏被視為「事實上的獨立國家」。[9]

1931年和1946年,西藏政府再次派使者到中國國民議會討論西藏的地位,但他們兩手空空地回來了。 [10][需要引文]

1933 年十三世達賴喇嘛逝世後,國民政府派往拉薩展開西藏地位談判的慰問團獲准開設辦事處並留在那裡,儘管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11]

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反共內戰中戰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次年與中國簽訂十七條協議,重申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歷史

清朝滅亡(1911-1912)

Thumb
蘭德麥克納利於1914年出版的東亞地圖,該地圖顯示西藏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自治區

清朝驅逐準噶爾汗國後,西藏於1720年歸中國清朝統治。但到了 19 世紀末,中國在西藏的權威不過是象徵性的。 [12] 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後,西藏民兵在辛亥拉薩動亂後對駐紮在西藏的清軍發動突然襲擊。 1912年清朝滅亡後,在拉薩的清官被迫簽訂「三點協議」,清軍在西藏中部投降和驅逐。 1912年初,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取代清朝成為中國政府,新的共和國宣布對前朝的所有領土擁有主權,其中包括中國22個、西藏和外蒙古[13]這一主張在太后隆宇代六歲宣統帝簽署的《清帝退位詔書》中有規定:「…… 滿、五族的領土繼續保持領土完整,成為一個偉大的中華民國」(. . .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14] [15] [16] 1912年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憲法明確規定,包括西藏在內的新共和國邊疆地區為國家的組成部分。 [17]

新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致電十三世達賴喇嘛,恢復他先前的頭銜。達賴喇嘛拒絕接受這些頭銜,回答說他「打算在西藏實行世俗統治和教會統治」。 [18] 1913年,清朝在1910年派遣軍事遠征建立中國對西藏的直接統治時逃往印度的達賴喇嘛[19]返回拉薩並發表宣言,聲明中國與西藏的關係皇帝和西藏「一直是守護神和神父的關係,沒有建立在從屬於另一個的基礎上」。公告稱:「我們是一個宗教信仰獨立的小國。」 [20] [21]

在1913年1月,阿旺·洛桑·德爾智和其他三名藏族代表[22]庫倫簽署了西藏和蒙古條約,宣布相互承認主權和雙方獨立自中國。英國外交官查爾斯·貝爾寫道,十三世達賴喇嘛告訴他,他沒有授權阿旺·洛桑·德爾智代表西藏締結任何條約。 [23] [24]因為文本沒有刊登,一些人起初懷疑條約的存在, [25]但蒙古文本是1982年由蒙古科學院刊登[22] [26][需要引文]

西姆拉公約 (1914)

  1913-1914年,英國、西藏和中華民國西姆拉舉行會議。英國建議將藏區劃分為外藏區和內藏區(仿照早先中就蒙古問題達成的協議)。外藏,與現代西藏自治區大致相同的區域,將在中國宗主權下自治。在這方面,中國會避免「干涉行政」。在由東部康區和安多組成的內藏,拉薩將只保留對宗教事務的控制權。 [27]從1908年到1918年,康區有中國駐軍,地方諸侯隸屬於其指揮官。

當關於西藏內外具體邊界的談判破裂時,英國首席談判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劃出了眾所周知的麥克馬洪線劃定了西藏-印度邊界,相當於英國吞併了9000平方公里的西藏傳統領土在西藏南部,即達旺區,對應現代印度阿魯納恰爾邦的西北端,同時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28]並確認後者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中國政府並承諾西藏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份。 [29] [10]

後來中國政府聲稱這條麥克馬洪線非法轉讓了大量領土給印度。有爭議的領土被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 1912 年,當時英國已經與當地部落首領簽訂了協議,並設立了東北邊疆區來管理該地區。

西姆拉公約》由三個代表團共同草簽,但由於對外藏和內藏之間的邊界劃分方式不滿,北京立即拒絕了。亨利·麥克馬洪和西藏人隨後簽署了作為雙邊協議的文件,並附有一份說明,否認中國享有其中規定的任何權利,除非簽署。英國管理的印度政府最初拒絕了麥克馬洪的雙邊協議,因為它與1907年的英俄公約不符。 [10] [30]

麥克馬洪線被英國和後來的獨立印度政府視為邊界。然而,此後中國的觀點一直認為,由於聲稱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沒有簽署該條約,該條約毫無意義,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部分地區的吞併和控制是非法的。 (這為 1962 年的中印戰爭以及今天持續存在的中印邊界爭端鋪平了道路。 )

1938 年,英國最終公布了作為雙邊協議的西姆拉公約,並要求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達旺寺停止向拉薩納稅。林孝庭聲稱從圖書館召回了一卷 CU Aitchison 的《條約集》 ,最初出版時附有說明未在西姆拉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的說明, [31] 並替換為新卷,該卷的出版日期為 1929 年,其中包括 Simla 和編輯說明,其中指出西藏和英國,而不是中國,接受該協議具有約束力。 

1907 年的英俄條約早先引起英國人質疑西姆拉的有效性,但 1917 年被俄羅斯人放棄,1921 年被俄羅斯人和英國人聯合放棄。 [32]然而,西藏在 1940 年代改變了它在麥克馬洪線上的位置。 1947 年底,西藏政府寫了一份照會提交給新獨立的印度外交部,聲稱對麥克馬洪線以南的藏區擁有主權。 [33]此外,由於拒絕簽署西姆拉文件,中國政府逃脫了對麥克馬洪線有效性的任何承認。 [33]

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逝世後

Thumb
中華民國政府授予班禪喇嘛的印章,上面寫着「護國宣化廣慧大師班禪之印」。

由於驅逐駐藏大臣從西藏於1912年,西藏和中國之間的通信發生了僅與英國調解人。 [21] 1933年12月十三世達賴喇嘛逝世後,直接通訊恢復, [21]中國向拉薩派出了以黃木松將軍為首的「慰問團」。 [34]

據一些記載,十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後不久,噶廈重申了其 1914 年的立場,即西藏名義上仍是中國的一部分,前提是西藏可以管理自己的政治事務。 [35] [36] SL Kuzmin在達蘭薩拉西藏文獻檔案館發表的文章《隱藏的西藏:獨立和占領的歷史》中引用了幾個消息來源,表明西藏政府沒有宣布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儘管西藏政府暗示中國擁有主權。國民黨政府。 [37]自1912年以來,西藏實際上不受中國控制,但在其他場合,它表示願意接受名義上的從屬地位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前提是西藏內部制度不受影響,並讓中國放棄對一些重要地區的控制。康區和安多的藏族地區。 [10]為了支持中國對西藏的統治沒有中斷的說法,中國辯稱,官方文件顯示中國國民大會和議會兩院都有藏族成員,他們的名字一直被保留下來。 [38]

中國隨後獲准在拉薩設立辦事處,由蒙藏委員會負責人,並由蒙藏委員會事務主任吳忠信(吳忠信)領導, [21]來自中國的消息稱其為行政機關,[38] ——但藏人聲稱他們拒絕了關於西藏應該成為中國一部分的中方提議,並反過來要求歸還德里楚(長江)領土。 [21]針對中國在拉薩設立辦事處,英國人也獲得了類似的允許,並在那裡設立了自己的辦事處。 [21]

1934年,由潘達斯坦托格比和潘達倉拉嘎領導的康巴叛亂爆發,反對西藏政府,潘達倉家族率領康巴部落反對西藏軍隊

1930年至1949 年

Thumb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年輕時。

1935年,拉姆頓珠出生於西藏東部的安多,被世人公認為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 1940 年 1 月 26 日,攝政熱振活佛請求中央政府免除拉姆頓珠使用金瓮抽籤成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程序。 [39] [40]該請求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 [41] 1939年,拉薩違背中國政府的意願,向從西寧統治青海的回族軍閥馬步芳支付了40萬龍洋贖金後,馬步芳釋放他前往拉薩。藏曆新年之際,甘丹頗章政府在布達拉宮為他加冕。 [42] [43]

Thumb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0年1月1日頒發的十四世達賴喇嘛入世「批准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國民黨政府「批准」了現任十四世達賴喇嘛,由國民黨代表吳忠信將軍主持了儀式; 1940年2月的批准令和儀式的紀錄片都完好無損。 [38]茨仁夏加說,吳中信(連同其他外國代表)出席了儀式,但沒有證據表明是他主持的。 [21]出席儀式的英國代表巴茲爾·古爾德爵士見證了中國聲稱主持儀式的虛假性。他對中國賬戶的批評如下:

The report was issued in the Chinese Press that Mr Wu had escorted the Dalai Lama to his throne and announced his installation, that the Dalai Lama had returned thanks, and prostrated himself in token of his gratitude. Every one of these Chinese claims was false. Mr Wu was merely a passive spectator. He did no more than present a ceremonial scarf, as was done by the others, including the British Representative. But the Chinese have the ear of the world, and can later refer to their press records and present an account of historical events that is wholly untrue. Tibet has no newspapers, either in English or Tibetan, and has therefore no means of exposing these falsehoods.[44]

藏族作家尼瑪堅贊寫道,根據藏族傳統,沒有主持活動這樣的事情,並寫道在通訊文件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主持」這個詞。這個詞的意思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不同。他補充說,吳忠信在此次活動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主持或組織活動的效果非常明顯。 [45]

1942年,美國政府告訴蔣介石政府,它從未對中國對西藏的主張提出異議。 [46] 1944 年,美國戰爭部製作了一系列關於我們為什麼而戰的七部紀錄片;在第六個系列「中國之戰」中,西藏被錯誤地稱為中國的一個省。 (正式名稱是西藏地區,它不是一個省。 ) [47] 1944年,二戰期間,兩位奧地利登山者海因里希·哈勒和彼得·奧夫施奈特來到拉薩,在那裡,哈勒成為年輕達賴喇嘛的導師和朋友,讓他對西方文化和現代社會有了深入的了解,直到 1949 年哈勒選擇離開。

Thumb
參加中國制憲會議的藏族代表。

西藏於1942年設立外交部,並於1946年分別向中國和印度(與二戰結束有關)派出祝賀團。訪華使團收到一封致中國國家主席蔣介石的信,信中說:「我們將繼續維護西藏作為一個由歷屆達賴喇嘛通過真正的宗教政治統治統治的國家的獨立性。」代表團同意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在南京舉行的中國制憲會議。 [48]

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命令下,馬步芳於 1942 年修復了玉樹機場,以阻止西藏獨立。 蔣還命令馬步芳在 1942 年讓他的穆斯林士兵對入侵西藏保持警惕。 [49] [50]馬步芳應允,將數千名大軍調往西藏邊境。 [51]蔣還威脅西藏人,如果他們不遵守,就用轟炸。

1947年西藏派代表團參加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亞洲關係會議,在會上表示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家,印度在1947年至1954年承認其為獨立國家。 [52]這可能是西藏國旗首次出現在公共集會上。 [53]

1947年在西藏旅行數月的法國醫生安德烈·米戈(André Migot) 描述了西藏和中國之間複雜的邊界安排,以及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54]

To offset the damage done to their interests by the [1906] treaty between England and Tibet, the Chinese set about extending westwards the sphere of their direct control and began to colonize the country round Batang. The Tibetans reacted vigorously. The Chinese governor was killed on his way to Chamdo and his army put to flight after an action near Batang; several missionaries were also murdered, and Chinese fortunes were at a low ebb when a special commissioner called Chao Yu-fong appeared on the scene.

Acting with a savagery which earned him the sobriquet of "The Butcher of Monks," he swept down on Batang, sacked the lamasery, pushed on to Chamdo, and in a series of victorious campaigns which brought his army to the gates of Lhasa, re-established order and reasserted Chinese domination over Tibet. In 1909 he recommended that Sikang should be constituted a separate province comprising thirty-six subprefectures with Batang as the capital. This project was not carried out until later, and then in modified form,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brought Chao's career to an end and he was shortly afterwards assassinated by his compatriots.

The troubled early years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saw the rebellion of most of the tributary chieftains, a number of pitched battles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s, and many strange happenings in which tragedy, comedy, and (of course) religion all had a part to play. In 1914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Tibet met at the conference table to try to restore peace, but this conclave broke up after failing to reach agreement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the Sino-Tibetan frontier. This, since about 1918, has been recognized for practical purposes as following the course of the Upper Yangtze. In these years the Chinese had too many other preoccupations to bother about reconquering Tibet. However, things gradually quieted down, and in 1927 the province of Sikang was brought into being, but it consisted of only twenty-seven subprefectures instead of the thirty-six visualized by the man who conceived the idea. China had lost, in the course of a decade, all the territory which the Butcher had overrun.

Since then Sikang has been relatively peaceful, but this short synopsis of the province's history makes it easy to understand how precarious this state of affairs is bound to be. Chinese control was little more than nominal; I was often to have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its ineffectiveness. To govern a territory of this kind it is not enough to station, in isolated village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many days' journey, a few unimpressive officials and a handful of ragged soldiers. The Tibetans completely disregarded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and obeyed only their own chiefs. One very simple fact illustrates the true status of Sikang's Chinese rulers: nobody in the province would accept Chinese currency, and the officials, unable to buy anything with their money, were forced to subsist by a process of barter.

Once you are outside the North Gate [of Dardo or Kangting], you say good-by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s amenities and you begin to lead a different kind of life altogether. Although on paper the wide territories to the north of the city form part of the Chinese provinces of Sikang and Tsinghai, the real frontier between China and Tibet runs through Kangting, or perhaps just outside it. The empirical line which Chinese cartographers, more concerned with prestige than with accuracy, draw on their maps bears no relation to accuracy.

——安德烈·米戈(André Migot),Tibetan Marches[55]
Thumb
夏格巴的西藏護照,護照上有各國的簽證。

1947-49 年,拉薩派出了一個由財政部長夏格巴·旺秋德丹率領的貿易代表團前往印度、中國、香港、美國和英國。被訪問的國家小心翼翼地不表達支持西藏獨立於中國的說法,也沒有與代表團討論政治問題。 [10]這些貿易使團官員持新簽發的西藏護照經香港進入中國,並在中國駐印度領事館申請並在中國逗留了三個月。然而,其他國家確實允許代表團使用西藏政府簽發的護照旅行。美國非正式地接待了貿易代表團。 1948 年,代表團在倫敦會見了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56]

中華人民共和國吞併

  1949年,當時共產黨控制中國,噶廈政府不顧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的抗議,將所有的中國官員驅逐出西藏。 [21] 1949年10月1日,十世班禪給北京寫了一封電報,表達了對中國西北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祝賀,並對西藏不可避免的解放感到興奮。 [57]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於10月上台,很快就在西藏宣布新的中國存在。 1950年6月,英國政府在下議院表示,英國政府「一直準備承認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但前提是西藏被視為自治的」。 [58]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昌都藏區,擊敗了西藏軍隊的零星抵抗。 1951年,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當局代表在達賴喇嘛的授權下[59]在北京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它導致了十七點協議,確認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幾個月後,該協議在拉薩獲得批准。 [10]中國將整個過程描述為「西藏和平解放」。 [60]

政治

政府

 

Thumb
甘丹頗章組織圖

軍事

Thumb
1938年西藏軍隊閱兵

1910年代十三世達賴喇嘛完全控制西藏後,他開始在英國的支持下建立西藏軍隊,提供顧問和武器。這支軍隊應該足夠龐大和現代化,不僅可以保衛西藏,而且還可以征服周邊地區,如藏族人民居住的康區。西藏軍隊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不斷擴大, [61]到 1936 年約有 10,000 名士兵。在當時,這些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步兵,儘管軍隊幾乎完全缺乏機槍、大炮、飛機和坦克。 [61]除了正規軍外,西藏還動用了大量裝備簡陋的鄉村民兵。 [61] 1920年代和1930年代,考慮到藏軍的火力通常被對手擊敗,西藏軍隊在對抗中國各軍閥方面表現相對較好。 [61]總體而言,藏軍在軍閥時代被證明是「無畏強悍的戰士」。 [61]

儘管如此,在 1950 年中國入侵期間,西藏軍隊完全不足以抵抗中國人民解放軍。它因此瓦解和在沒有太多抵抗的情況下投降。 [62]

郵政服務

 

西藏於1912年設立了自己的郵政服務。西藏在拉薩印刷了第一張郵票,並於1912年發行。西藏於1950年發行了電報郵票。

外交關係

民國軍閥使中國分裂,十三世達賴喇嘛統治,但他的統治標誌着與漢族和穆斯林軍閥的邊界衝突,西藏人失去了大部分時間。當時,西藏政府控制了所有的衛藏(Dbus-gtsang)和西部康區(Khams),大致與今天西藏自治區的邊界重合。與長江相隔的東康區,在中國軍閥劉文輝的控制之下。安多局勢(青海)更複雜,與西寧經1928年後控制區回族軍閥馬步芳家族被稱為穆斯林軍閥的馬家軍,誰一直力圖在安多休息施加控制(青海) . 1915年至1927年間,康南連同雲南其他地區屬於滇系軍閥,然後是總督兼軍閥龍雲,直到中國內戰快結束時,杜玉明蔣中正的命令下將他撤職。在中國控制的領土內,在國民黨平定青海期間,正在對青海的西藏叛亂分子發動戰爭。

1918年,拉薩重新控制昌都和康區西部。停戰協議將邊界設在長江。此時的西藏政府控制了長江以西的所有烏藏和康區,與今日西藏自治區的邊界大致相同。東康區由不同效忠的當地西藏王子統治。青海回族和親國民黨軍閥馬步芳控制。 1932年西藏在青海玉樹爭奪一座寺院後,於1932年入侵青海,企圖奪取青海省南部地區。馬步芳率領青海軍大敗藏軍。

在20世紀的20年代和30年代,中國被內戰分裂,並陷入抗日戰爭,但從未放棄擁有西藏的主權,並偶爾嘗試斷言它。

1932年,十三世達賴喇嘛企圖奪取青海和西康領土,在漢藏戰爭中,馬步芳、劉文輝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四川漢族聯軍和青海回族軍大敗藏軍。他們警告藏人不要再過金沙江。 [63]雙方簽署了休戰協議,結束了戰鬥。 [64] [65]達賴喇嘛在他的軍隊被擊敗後,曾向印度的英國人發出電報尋求幫助,並開始貶低他投降的將軍們。 [66]

Thumb
1950年2月西藏的領土範圍和共產主義分子的大致前進路線

1936年,盛世才將3萬名哈薩克人從新疆驅逐到青海後,馬步芳將軍率領的回族屠殺了他們的穆斯林哈薩克同胞,直到剩下135人。 [67] [68] [69]  ]

7000多名哈薩克人從北疆經甘肅逃往藏青高原地區,大肆破壞,馬步芳將哈薩克人歸入青海指定牧場解決了問題,但該地區的回族、藏族和哈薩克族繼續發生衝突互相反對。 [70]

哈薩克人經甘肅、青海進入西藏時,藏人與哈薩克人進行了進攻和戰鬥。

在西藏北部,哈薩克人與西藏士兵發生衝突,然後哈薩克人被送往拉達克。 [70]

當哈薩克人進入西藏時,西藏軍隊在拉薩以東400英里的昌都搶劫並殺害了哈薩克人。 [71] [72]

1934年、1935年、1936年至1938年從庫米爾·埃利克桑率領克雷哈薩克人遷移到甘肅,估計有1.8萬人,先後進入甘肅和青海。 [73]

1951年,維吾爾族Yulbars可汗在逃離新疆前往加爾各答時遭到西藏軍隊的襲擊。

1950 年 4 月 29 日,反共產主義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工道格拉斯·麥基爾南 (Douglas Mackiernan)被西藏軍隊殺害。

經濟

貨幣

 

Thumb
西藏100 tam Srang(背面)
Thumb
1919 年發行的西藏1斯朗銀幣

西藏政府發行紙幣和硬幣。

社會與文化

佛教西藏研究教授唐納德·S·洛佩茲(Donald S. Lopez) 當時表示:

這些機構團體一直保持着強大的權力直到 1959 年。 [74]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 20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改革了原有的農奴制度,到 1950 年,奴隸制本身在西藏中部可能已經不復存在,儘管可能在某些邊境地區仍然存在。 [75]例如,奴隸制確實存在於像春比谷這樣的地方,儘管像查爾斯·貝爾這樣的英國觀察家稱其為「溫和的」, [76]和乞丐 ( ragyabas ) 是地方性的。然而,前中國的社會制度相當複雜。

莊園( shiga ),與英國的莊園制度大致相似,由國家授予,是世襲的,但可以撤銷。作為農業財產,它們由兩種類型組成:貴族或修道院機構擁有的土地(直轄土地)和中央政府擁有的村莊土地(土地或村地),儘管由地區行政人員管理。直轄領土地平均占莊園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Villein 土地屬於莊園,但租戶通常行使世襲用益權以換取履行他們的徭役義務。貴族和寺院系統以外的藏人被歸類為農奴,但存在兩種類型,功能上可與佃農相媲美。農奴,或「小煙」( düchung ),必須在莊園工作,作為一種徭役義務( ula ),但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所有權,擁有私人物品,可以在他們進貢所需的時間之外自由行動。勞動,並且免於納稅義務。他們可以積累財富,有時自己也成為莊園的貸方,並可以起訴莊園主:鄉村農奴 ( tralpa ) 受約束於他們的村莊,但僅用於稅收和徭役目的,例如公路運輸稅 ( ula ),並且只需要繳稅。一半的村農奴是租借農奴( mi-bog ),意味着他們已經購買了自由。莊園主對附屬農奴行使廣泛的權利,逃亡或修道生活是唯一的救濟場所。然而,不存在將逃跑的農奴恢復到他們的莊園的機制,也不存在強制執行奴役的手段,儘管莊園主有權追捕並強行將他們送回土地。

農奴若連續三年不在自己的莊園內,將自動獲得平民( chimi )身份或重新歸類為中央政府的農奴。地主可以將他們的臣民交給其他地主或富農勞動,儘管這種做法在西藏並不常見。儘管結構上很僵硬,但該制度在基層表現出相當大的靈活性,農民一旦履行了他們的徭役義務,就不受莊園主的約束。根據沃倫·W·史密斯的說法,從歷史上看,對該系統的不滿或濫用似乎很少見。 [77] [59]西藏遠非賢能,但達賴喇嘛是從農民家庭的兒子中招募的,游牧民族的兒子可以崛起,掌握寺院制度,成為學者和方丈。 [78]

參見

筆記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