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馬甸元朝時在大都城內。大都仿金中都,將街巷以「坊」命名,全大都城分為50坊。其中在健德門內,東為善俗坊,西為可封坊。如今的馬甸地區元朝時屬於可封坊。明朝時,北城牆向南移5里,到達如今的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原先的大都可封坊變成了郊外。明廷經常與蒙古開展茶馬交易,此處成為季節性販馬的集散地。清朝康熙時期,此處形成村落。乾隆時期,自蒙古進貢的馬匹全都圈養在該地,供上駟院官員從中挑選,挑選之後剩下的馬匹大部分就地出售。這裡形成了許多「馬店」,是一種為馬匹買賣者服務的旅店,人住店內客房,馬入旅店的馬圈中。嘉慶、道光時期,部分馬店南遷到關廂一帶,此處變成了販羊業的中心,羊存欄總數萬餘頭,但是這裡的地名仍然稱為「馬店」[3]。中華民國時期,「店」字衍為「甸」(加兒化音),稱為「馬甸」[1]。「甸」指都城郊外,比如海淀也寫作「海甸」。當時這裡尚有馬店一、二十家[3]。馬甸南村在清朝是京營正黃旗騎射校場,並且設有管考武舉的官廳[1]。
1984年,吉林、山東、江蘇、江西、浙江、湖南、福建7省在馬甸南路聯合興建駐北京辦事處,1985年竣工,俗稱「七省大院」[4]。在其350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中,各省分別分得辦公用房4000平方米、接待用房2000餘平方米,1990年,湘贛吉閩浙魯蘇7省建成駐京集中辦公樓後,原七省大院全部用於接待[5]。2002年前後,江蘇、浙江、福建駐京辦從馬甸遷出。
自1990年代起,馬甸這一地名逐漸演變為泛指跨西城區、海淀區、朝陽區的一大片地區。20世紀90年代,隨着北京三環路和八達嶺高速公路的建設,馬甸因區位優勢開始形成商圈[6]。1998年8月18日,大中電器在馬甸橋東開設其首家連鎖店[7],此後宜家家居於1999年1月13日在大中電器西側的商房大廈開設其在中國內地的第二家分店,馬甸一帶的車流量開始增加,周末更是頻繁擁堵[8]。2006年4月10日,宜家馬甸店關閉[9],遷至新建的四元橋標準店,國美電器隨後進駐宜家馬甸店原址,同年蘇寧電器的進駐更使「後宜家時代」的馬甸逐漸演化成家用電器商圈[6]。
周邊
從馬甸向東不遠便是六鋪炕[1]。海淀區花園路街道和西城區德勝街道在馬甸交界。因馬甸而得名的有:馬甸橋、馬甸清真寺、馬甸小學(今名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馬甸中學(後名北京市陶行知中學,2015年併入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馬甸官廳、馬甸路、馬甸西路、馬甸南路、馬甸西村、馬甸南村、馬甸公園、馬甸月季園、馬甸玉蘭園等等[3]。北京地鐵12號線在馬甸橋東設馬甸橋站。
馬甸是回民傳統聚居區,有馬甸清真寺[2]:115。還有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10](原名「馬甸小學」,2004年更名為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11])。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