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頜龍超科(學名:Caenagnathoidea,意為「最近的下頜的形態」)是獸腳亞目偷蛋龍下目的一個超科,生存於白堊紀阿普第階馬斯垂克階,分布於今日的北美洲亞洲。牠們具有寬廣、類似鸚鵡的喙狀嘴,頭頂有骨質頭冠。體型差距大,有小型的尾羽龍,也有身長約8公尺長、體重約1.4公噸的巨盜龍[1]。偷蛋龍超科屬於手盜龍類,是現代鳥類的近親。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近頜龍超科
化石時期:白堊紀125–66 Ma
Thumb
葬火龍的想像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盜龍類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盜龍形態類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盜龍類 Maniraptora
演化支 廓羽盜龍類 Pennaraptora
演化支 偷蛋龍類 Oviraptorosauria
演化支 無齒盜龍類 Edentoraptora
總科: 近頜龍超科 Caenagnathoidea
Sternberg,1940
模式種
柯氏近頜龍 Caenagnathus collinsi
Sternberg,1940
異名
  • 偷蛋龍超科 Oviraptoroidea Barsbold,1976
Close

目前最完整的化石發現於亞洲,來自於偷蛋龍亞科[2]。北美洲發現的化石較為零碎,但較具知名度,屬於單足龍亞科[2]。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物種是小獵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晚期。尾羽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義縣組下層,地質年代稍早,可能也屬於近頜龍超科。

分類

偷蛋龍類的內部分類具有着爭議,早期的多數研究將其分成兩大類——近頜龍科及偷蛋龍科。偷蛋龍科下又分成小型、短手臂和無冠的雌駝龍亞科,以及大型、長手臂和有冠的偷蛋龍亞科。然而,後來的系統發生學研究顯示近頜龍科的傳統成員更接近於有冠的偷蛋龍科。因為近頜龍本身不再被認為是屬於這個演化支,亞科演化支方面現已被命名為單足龍亞科。注意:這裡的分類都是根據於Thomas Holtz, Jr.在2010年的研究,除非另有說明。[3]

以下演化樹出自Phil Senter於2007年的研究。[4]

近頜龍超科 Caenagnathoidea

擬鳥龍屬 Avimimus

近頜龍屬 Caenagnathus

unnamed

尾羽龍屬 Caudipteryx

小獵龍屬 Microvenator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

偷蛋龍屬 Oviraptor

unnamed

IGM 100/42

瑞欽龍屬 Rinchenia

unnamed

葬火龍屬 Citipati

unnamed

縴手龍屬 Chirostenotes

單足龍屬 Elmisaurus

哈格里芬龍屬 Hagryphus

雌駝龍亞科 Ingeniinae
unnamed

雌駝龍屬 Ajancingenia

河源龍屬 Heyuannia

unnamed

竊螺龍屬 Conchoraptor

可汗龍屬 Khaan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