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頜龍(屬名:Caenagnathus,意為「最近的頜」)是一屬近頜龍科偷蛋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坎帕階(約7500萬年前),化石包括下顎、尾椎骨、手骨和後肢在內的部分遺骸,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該屬重約96公斤(212磅)。[1]
近頜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柯氏近頜龍(左)與斯氏近頜龍(右)的頜骨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總科: | †近頜龍超科 Caenagnathoidea |
科: | †近頜龍科 Caenagnathidae |
亞科: | †近頜龍亞科 Caenagnathinae |
屬: | †近頜龍屬 Caenagnathus Sternberg, 1940 |
模式種 | |
†柯氏近頜龍 Caenagnathus collinsi Sternberg, 1940
|
敘述
近頜龍是一種大型偷蛋龍類,化石表明該屬的大小相當於它的親戚安祖龍。像安祖龍一樣,它的下喙沒有牙齒,而且比單足龍亞科更淺。它與安祖龍的比例也比後者更小。[2]它很可能擁有一層羽毛,就像所有的偷蛋龍類一樣。[1]
分類學
這種恐龍有着混亂的分類歷史。1936年,人們發現了一些頜骨(CMN 8776)並命名為近頜龍,意思是「最近的頜骨」;該屬最初被認為是一種鳥。[3]1988年,人們研究了一個自1923年以來就已發現的標本(現在命名為後縴手龍)並將它分配給縴手龍屬――一個只有化石碎片的偷蛋龍類物種。它最初是根據一雙前肢命名的,這雙前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來自一隻近頜龍。由於這些遺骸的第一個名字是「縴手龍」,因此這也是多年來唯一被認為有效的名稱。[4]然而,Senter和Parrish(2005年)懷疑近頜龍是縴手龍的異名,指出後縴手龍模式標本中的上頜遺骸與CMN 8776沒有重疊。Senter(2007年)對近頜龍的研究中發現該屬屬於近頜龍超科,而縴手龍則屬於一個與單足龍亞科相關的衍生進化支。[5][6]
隨着2014年和2015年更完整標本的發現,近頜龍與其他近頜龍超科的關係的爭議開始得到解決。2014年對安祖龍的描述中確立了第一個化石几乎完整的近頜龍科,有助于澄清零碎標本之間的差異。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與縴手龍相比,該屬與安祖龍的親緣關係更近。在2014年的一次分析中,第二個物種(之前被稱為「斯氏近頜龍」)被發現是安祖龍和近頜龍的姊妹分類單元。[7]2015年,新的化石殘骸被發現,並歸類於柯氏近頜龍。這種動物在大小和解剖結構上介於小型的縴手龍和大型的安祖龍之間――這為它們的假設關係提供了支持。根據四肢的特徵(特別是手和跖骨),這些骨骼可以與縴手龍和生存於同一時期的細喙龍區別開來。[1]
近頜龍超科 Caenagnathoidea |
| |||||||||||||||||||||||||||||||||||||||||||||
Funston和Currie(2020年)描述的一個新的縴手龍標本保存了下頜骨,這為證明近頜龍屬的有效性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表明儘管這兩個分類群都是近頜龍科的一部分,但近頜龍是一個不同於縴手龍的屬。[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