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1914年4月29日—2009年4月12日),男,河南滎陽縣汜水鎮趙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曾任遼寧省總工會主席,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2]
生平
7歲開始讀私塾。1925年7月考入鄭州第一完全小學。1928年春考入開封河南省立第一中學。1928年暑假轉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讀書。1929年由陳來茂介紹參加共青團,陳來茂被學校開除後,他失去了團組織的聯繫。1930年初冬,聯絡同學發起組織了秘密的班會和班聯會,並擔任班會和班聯會主席。九一八事變後,任抗日宣傳隊隊長,後任育德平民學校教員。1934年暑期考取清華大學和北洋大學的電機工程系,選擇入清華大學。一二九運動中,擔任大遊行的交通聯絡。1936年春任《清華周刊》總經理,負責出版發行工作。1936年暑假後向陳岱孫老師申請轉到經濟系,走職業革命道路。1936年年底,向丁則良講了在中學參加過共青團的情況。1937年寒假後,在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吳繼周動員下,選上了十級級會主席,不久又任清華大學出席北平學聯的代表。1937年5月,被選為清華暑期學生會主席。
七七事變後,和清華的民先隊員、清華暑期留校學生及西郊農民代表慰問第二十九軍守城官兵,其後又代表北平學聯前往保定前線慰問何基灃將軍的第37師官兵。1937年底,由長沙臨時大學到武漢,在中共長江局軍委和湖北省軍委直接領導下,負責組織第十三軍青年戰地服務團,受長江局軍委和湖北省委雙重領導,被指定為服務團團長兼中共黨團書記。1938年2月服務團在集中培訓後到河南許昌第十三軍駐地報到,後隨軍赴徐州會戰前線。台兒莊戰役期間,帶領全體團員,冒着槍林彈雨到前沿隨軍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戰地宣傳和慰問,並向當地居民宣傳全民抗戰。又率服務團從徐州突圍回到武漢。以戰地服務團這樣的形式,組織黨員和進步青年到國民黨軍隊中去作戰地服務,幫助友軍抗戰,是在王明統一戰線思想影響下的產物。經過總結,認為以這樣的形式到國民黨部隊服務,結果是得不償失,省委和長江局同意其離開工作團,回到省軍委工作。1938年6月到湖北省委黨訓班第三期學習,任第四期訓練班主任、省軍委幹事。1938年12月到鄂西北地區從事地下黨工作,1939年2月至6月任均州中心縣委,1940年1月至5月任荊(門)當(陽)遠(安)地委書記。5月至6月任中共荊(門)當(陽)地方委員會書記。1940年7月鄂西北地區淪陷後,赴延安,9月進入延安馬列學院第六班、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兼任支部書記、學習幹事,參加延安整風學習。審幹期間,被送入中央黨校一部的臨時支部長期隔離審查。後被補選為中共七大候補代表,任大後方代表團湖北組副組長。
抗戰勝利後,原定搭乘毛澤東重慶談判飛回延安的飛機去重慶國統區工作,改為隨中央青委「五四」青年幹部隊(蔣南翔、何禮、薛公綽等)赴東北工作。1945年底抵達阜新,1946年元旦出發去法庫,在中共遼西省委被陶鑄留下任省委宣傳部(部長陶鑄兼)副部長。留在遼西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信,到鐵嶺追趕部隊,請抗大總校何長工校長留一批軍事幹部在遼西工作。為給即將暴發殘酷戰爭的遼西遊擊區在遠離鐵路沿線、交通十分不便的蒙古沙坨子裡建立一個後方根據地,以便在康平、法庫站不住腳時,有一個落腳點和迴旋的餘地,1946年1月16日任科左三旗蒙古工作團團長兼黨委書記,在保一旅副旅長李化民率該旅第三團的配合下,向哲里木盟的科左後旗出發。1946年2月,經遼西省委和西滿分局同意,工作團留在科左後旗開展工作,保一旅三團留下一個連掩護配合,東蒙古自治政府軍事部長阿思根等進步力量已經表示堅決與國民黨鬥爭,後旗的蒙古革命青年團也大力對工作團支持,從而順利地全部解決了蒙奸包日恨台的武裝,分散編入蒙騎二師第六團,穩定了後旗的局勢,使發動群眾的工作得以加速進行。1946年4月四平街保衛戰正酣,趙石處理完庫倫旗的蒙漢團結問題回到鄭家屯,遼西省委通知西滿分局已與東蒙古自治政府商定,將東蒙南部地區所屬各旗委託給遼西省委代管,成立哲里木盟政府,由遼西省政府領導,通遼、開魯兩縣劃歸哲里木盟,這樣整個哲里木盟就是遼西的大後方了,西滿分局已經決定撤消原來的通魯中心縣委,成立哲里木盟地委,呂明仁任書記,趙石任遼吉省第五(哲里木盟)地委副書記兼蒙古騎兵第二師政委,將來盟政府正式成立時兼政府黨組書記,全面負責蒙區工作,這樣哲盟地委就是省委的蒙古工作部。兼任通魯警備區副政治委員。1946年5月至6月任通魯聯合司令部副政治委員。1946年6月至1947年1月任遼吉軍區通遼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哲里木盟分會副主任(至1947年5月)。地委分區先後撤到哲盟地區後,在科右前旗的高力板會議上,總結了前一段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和地委領導都作了自我批評。會後,與阿思根、高體乾、曾敬煩等軍事幹部率蒙漢聯軍南下反攻。地委、分區的機關、後方、以及暫時撤到高力板休息的黨政軍幹部,沒有估計到局面很快就急轉直下,蒙騎二師、第六支隊、開通的武工隊配合支援的保一旅擊潰幾次由通遼北犯之敵,通魯北部的局面很快打開,開魯縣城也於月底解放。但留在後方的幹部很快就全部另行分配了工作,整個分區機關、幹部也全部轉到洮西另組遼吉省第四分區。蒙區黨政軍民整個領導機關只剩下趙石一名黨員幹部,通遼開魯兩縣只能依靠原來的武工隊難以應付新的形勢,但又必須從他們那裡抽出黨員骨幹來支援科左中旗,因為該旗原來的漢族黨員幹部已全部調離,只剩下幾個蒙古族青年候補黨員。地委這樣大幹部調動和機構變動,以及後方機關的處理,事先一點也不和前方打招呼,致使前方面臨着任務緊迫、幹部奇缺、供應無着的問題。 不久,遼吉省委即決定以遼吉省軍政學校的班底為基礎重組哲里木盟軍分區,並相應地補充了一批幹部。1947年2月至9月任遼吉省哲里木盟工委書記。1947年4月至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遼吉軍區哲里木盟軍分區政治委員。1947年6月,率蒙騎二師12團配合遼吉四分區武裝收復科左後旗後,途經鄭家屯,陶鑄指示趙石以後要集中力量抓新收復區的群眾運動。任興安軍區東蒙軍事委員會副主任。1947年9月至1949年1月任遼北省第四(哲里木盟)地委書記。[3]
1948年12月任中共遼北省委委員、宣傳部長,中共遼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49年3月至5月兼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遼西省籌委會主任。1949年8月至9月任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二師黨委書記。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遼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任。1950年4月至1952年6月任中共遼西省委組織部部長。1952年7月至1953年1月任任東北人民政府貿易部副部長,1953年4月接喻屏出任撫順市委書記。1954年,中共中央對七屆四中全會《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草案)》徵求意見,趙石結合多年工作的實際問題和體會,寫了關於草案的「意見」和「檢討」兩份書面報告,呈報東北局酌轉中央,被認定犯了「反黨反中央」的錯誤,後拒不承認「反黨反中央」,1954年4月被停止工作。1954年10月被撤銷市委書記職務、開除黨籍、由行政七級降為十四級,下放基層任瀋陽中捷人民友誼廠機修車間副主任,瀋陽第三機床廠副廠長。1979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遼寧省委《關於趙石同志複查平反問題的請示報告》:原撫順市委書記趙石同志1952年至1954年主持撫順市委工作期間,不存在「反黨反中央的嚴重政治原則錯誤」,1955年9月的處分決定是錯誤的。因此,省委決定撤銷這個處分決定,恢復其黨籍,恢復其原工資、級別,並予以平反。[4]1980年1月至1983年4月任遼寧省總工會第四屆委員會主席、黨組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團成員。1982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3年4月至1985年7月任遼寧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5年離休。
社會兼職
擔任東北解放戰爭史研究會理事長、《遼瀋決戰》東蒙寫作組組長、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離休黨支部書記、遼寧省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著作
撰寫了《洪波序曲》、《哲里木三年》和大量回憶文章。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