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科洛米尼環形山(Piccolomini)是位於月球正面南半球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十六世紀意大利大主教天文學家亞歷山德羅·皮科洛米尼英語Alessandro Piccolomini(Alessandro Piccolomini,1508年-1571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Quick Facts 皮科洛米尼環形山, 緯度 ...
皮科洛米尼環形山
Thumb
月球軌道器4號拍攝的圖像
緯度29.7°S
經度32.2°E
直徑87.6公里
深度4.2公里
余經日出時328°
命名來源亞歷山德羅·皮科洛米尼英語Alessandro Piccolomini
Close

描述

該隕坑西南偏西毗鄰羅斯曼隕石坑、西側靠近弗拉卡斯托羅環形山魏內克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偏東、東側則是內安德環形山、而它的東南偏東和西南分別坐落着更大的勃倫納環形山斯提博臘斯隕石坑。皮科洛米尼環形山的西北橫亙着阿爾泰斷崖[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29.7°S 32.2°E / -29.7; 32.2, 直徑87.6公里[3],深度約4.2公里[4]

皮科洛米尼環形山外觀呈多邊形狀,未受到後期嚴重的撞擊侵蝕。坑壁邊沿略有磨損,南側壁有一處因壁頂坍塌形成的凹陷區,數道平行的山谷穿過其中,並平緩延伸至坑底。隕坑內側壁擁有寬闊的階地狀結構,這些結構受地震等原因引起的滑坡和侵蝕已變動有些平坦,大量湧入的碎岩越過北側坑壁,流入到坑底北側。該隕坑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4500米[1],內部容積約有7200公里³[1]。碗狀的坑底相對平坦,只分布有一些小山丘和小隕坑,中心處矗立着一座被一群更小的山丘簇擁的組合中央峰,主峰高出周邊地面約2公里[5][6],其成分是由鈣長石(A)和含85-90%斜長石的輝長-蘇長-橄長岩斜長岩(GNTA1)所構成[7]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皮科洛米尼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8]

Thumb
戴維·坎貝爾圖片
More information 皮科洛米尼, 緯度 ...
皮科洛米尼 緯度 經度 直徑
A 26.4° S 30.4° E 16 公里
B 25.8° S 30.5° E 12 公里
C 27.6° S 31.1° E 26 公里
D 26.9° S 32.2° E 17 公里
E 26.1° S 31.8° E 18 公里
F 26.3° S 31.8° E 72 公里
G 27.2° S 34.7° E 18 公里
H 27.9° S 27.6° E 9 公里
J 25.0° S 30.1° E 28 公里
K 25.7° S 29.7° E 8 公里
L 26.1° S 33.7° E 12 公里
M 27.8° S 31.8° E 23 公里
N 27.3° S 26.2° E 9 公里
O 26.6° S 30.5° E 11 公里
P 30.4° S 35.9° E 12 公里
Q 30.8° S 36.4° E 14 公里
R 29.3° S 35.3° E 16 公里
S 31.6° S 34.1° E 21 公里
T 28.5° S 29.0° E 8 公里
W 26.8° S 29.2° E 6 公里
X 26.9° S 31.5° E 8 公里
Close
  • 衛星坑"皮科洛米尼 L"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9]
  • 衛星坑"皮科洛米尼 E"、"皮科洛米尼 G"、"皮科洛米尼 Q"和"皮科洛米尼 X"被月球及行星觀測者協會(ALPO)列入《內側壁坡帶有暗黑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10]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