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黨,是明神宗萬曆後期以來士大夫所組織的政治團體,目的為控制內閣及六部,打壓政見相左的異議人士。由於明朝的政黨仍是以維護自身權益為主的朋黨,因此並非現代意義的政黨。
背景
萬曆後期,國本之爭、楚宗之亂、明末三案、京察之爭相繼爆發,嚴重分化朝中的士大夫集團,許多朝廷命官以籍貫為號召,集結士大夫組織朋黨,以便攻擊政敵。此時的明神宗已有數十年不曾上朝,對於朋黨之爭不聞不問,黨爭遂綿延數十年,幾無寧日。
東林黨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顧憲成在國本之爭反對神宗的「三王並封」方案,被削籍歸里[1]。顧返鄉後與高攀龍為首的學者重修宋儒楊中立主講的東林書院,並在此講學,學問調和了陽明學與朱子學,主要是陽明學的守舊派,甚至是偏朱子學,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會期各3天。東林書院則成為江南談論國事的輿論中心,在此談論國事的人則以東林黨人自居。東林黨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種勢力,在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2],提出了一些有利於國家改革時政的建議,例如加強軍權 「京案」「行取」考察官員,澄清吏治,限制閣權,政歸六部,停止礦稅的掠奪等。奉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為黨魁,號稱「東林三君」,另有在內閣主事的葉向高執掌人事機要。
東林黨在天啟後期被當局取締,但其在南方的力量幾乎未被觸動,這也是崇禎登基後反撲閹黨的力量來源。
浙黨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浙江籍的沈一貫出任首輔,與同鄉朱賡、門生李廷機提拔親信出仕[3],形成朝廷最大的政治勢力。之後為與東林黨進行政治攻防,沈集結姚宗文、劉廷元等浙江士大夫正式組建浙黨[4]。
沈一貫致仕後,方從哲接任黨魁,並在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組閣執政,惟六年後因紅丸案下台。此後浙黨趨向泡沫化,大部分成員轉而投靠閹黨。
楚黨
齊黨
宣黨
萬曆後期,直隸宣城出身的南京國子監祭酒湯賓尹集結詹沂、劉光復、鄭繼芳等直隸士大夫組建宣黨[7],在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的辛亥京察中,宣黨被東林黨人斥逐出京,失勢垮台,留京者轉而依附齊楚浙黨。
崑黨
萬曆後期,江蘇崑山出身的左諭德顧天峻集結江蘇士大夫組建崑黨,與宣黨合攻東林黨[7],在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的辛亥京察中,崑黨被東林黨人斥逐出京,失勢垮台,留京者轉而依附齊楚浙黨。
秦黨
萬曆後期,吏部尚書孫丕揚集結王國、王圖等陝西士大夫組建秦黨[8],與宣、崑二黨長年相爭。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孫受命主持辛亥京察,聯合東林黨將宣、崑黨籍的大批士大夫斥逐出京,次年孫丕揚因推薦東林黨入閣之事未獲神宗批准,亦致仕歸里[9],秦黨遂併入東林黨。
閹黨
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提督東廠,獨攬大權,結合了齊、楚、浙諸黨失意的士大夫,組成閹黨,施行恐怖統治,控制廠衛特務機構,爪牙遍及各地,實行血腥鎮壓。天啟五年(1625年),熹宗下詔拆毀全國書院,許多東林人物被迫害,朝野忠良盡去。天啟六年,魏又逼死了高攀龍、殺害了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東林七賢,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東林黨在北京朝廷中的勢力幾被消滅殆盡,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閹黨聲勢如日中天[10]。
明思宗即位後,魏忠賢失勢,被迫自縊,思宗以「逆案」掃除閹黨,明定黨人永不錄用,但閹黨勢力並未完全消除。南明弘光朝時,首輔馬士英為了與東林黨爭權,大量任用名列逆案的官員,被視為閹黨再起。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