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林書院,又名龜山書院,創立於宋朝,復建於晚明,今位於江蘇省無錫市解放東路867號。明代東林書院師徒們喜愛議論時政,稱東林黨,對政治影響重大。
東林書院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江蘇省無錫市 |
座標 | 31°34′41.441″N 120°18′13.208″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524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東林書院建於1111年、北宋年間,原為宋明理學家楊時講學之所。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無錫官員李夔陪同著名學者楊時到無錫南門保安寺遊覽。楊時見這裡臨伯瀆港,前臨清流,周圍古木森天與鬱鬱蔥蔥的廬山東林寺頗為相似,是一個研究和傳授學問的理想場所,便有意長期在此講學。李夔知道楊時的意思後,全力贊同,於是定此學社為「東林」,前後長達18年之久(1111年-1129年)。楊時去世後,楊時的學生在無錫縣城的東林書院所在地為他建了一祠堂——道南祠,取楊時學成南歸時老師程頤對他說過一句讚美的話:「吾道南矣」。後來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1]
1594年,原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顧憲成和禮部主事顧允成兄弟都被迫離職,回到無錫故鄉。第二年,行人司行人高攀龍被貶,也回到故鄉無錫。顧憲成之前曾休假講學,這時許多弟子都來造訪,顧憲成兄弟為他們興建教室和宿舍。[2]1606年,顧憲成重建東林書院,從士紳籌得300兩捐款,無錫知縣林宰和常州知府歐陽東鳳都贊同其事,分別批出312兩及100兩的補助,縣令並捐贈祀田。縣、府公款用於興建祠堂,祭祀宋代楊時、羅從彥、胡珵、喻樗、尤袤、李祥、蔣重珍及明代邵寶8位先賢,士紳捐獻則用於講堂。[3]
除了顧憲成兄弟及高攀龍外,參與重建書院的還有顧憲成女婿王永圖、無錫人安希范、劉元珍、陳幼學、葉茂才、張大受等。[4]東林書院模倣白鹿洞書院,立有「東林會約」,提出書院講學的宗旨、講學好處和要戒忌的事。書院講授內容,並非科舉考試,而是面向廣大群眾,具有陽明學的精神,顧憲成希望透過講學,改變社會,[5]書院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達了書院為學治世的精神。[6]
顧憲成每月講學3日,聽眾多達數百人。書院建成時,廣邀江南學者,聚會三天,[7]此後與鄰近書院聯繫密切,交流學問,包括金壇志矩堂、宜興明道書院、常熟虞山書院和桐城崇實會館等。[8]1612年顧憲成過世,高攀龍接任山長。[9]
東林書院是當時國內最鼎盛的四大書院之一,[10]不但是學術機構,也是公開講壇,每年秋季有年度集會。顧憲成是主要講者,愛臧否人物,對朝廷上的年輕官員影響巨大,支持者眾多,師生形成人際網絡,支援政治運動,[11]後來被政敵批評為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居於道德高地,與政敵爭奪權位,互相指摘,在1620年代,是反抗當權太監魏忠賢的象徵。[12]
明熹宗時,魏忠賢殘酷鎮壓東林黨人,[13]1625年,閹黨羅織罪名,要打擊天下書院,第二年,東林書院被封閉,除了先賢祠堂,全部拆毀,夷為瓦礫,田地和建築材料都變賣,所得金錢運往宮中內庫。[14]明思宗即位後,閹黨失勢,解除黨禁,下詔修復東林書院。
清代東林書院已大不如前,但仍為著名書院。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又都曾對書院進行過全面整修。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東林學院改為中專師範「東林學堂」,旋即降為東林小學。東林小學今仍在東林書院舊址一角上課。
1947年,無錫地方各界人士捐資對東林書院所存建築進行了全面修葺。其中翻造門庭三間,修理晚翠山房、依庸堂、再得草廬、時雨齋、南國杏壇、道南祠、三公祠及全院瓦屋等。1982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對其主體建築等又作了修復。現存有石牌坊、儀門、麗澤堂、依庸堂、碑亭、道南祠等。2002年再進行大型重修,現原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數地方現為公園,管理當局並在公園內辦幼兒英語教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