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料理是由印度次大陸原生各種傳統及地方性料理組成的。視乎氣候、土地、文化和族群的不同,其內容形式多變,常用當地的調料和藥材蔬果。印度料理亦深受次大陸以印度教為首的宗教及其它文化習俗影響。莫臥兒帝國等伊斯蘭政權也對印度料理有所貢獻和改變,如薩莫薩三角餃及抓飯。[1][2]
貿易、戰爭和殖民帶給印度一部分新食物,得益於哥倫布發現美洲,馬鈴薯、番茄、辣椒、花生和番石榴成了印度不少地方的主要作物。在歷史上,國際關係也塑造了印度料理,如與歐洲間的香料生意促成了地理大發現。當時香料多在印度採購集散,在歐亞大陸各處販賣。印度料理亦施影響於全球烹飪,特別是環印度洋、中東、中北美地區。在和印度料理交流較深的歐洲料理中,尤以印度舊宗主英國料理所含印度因素為多。[3][4][5][6]
歷史
印度料理體現了8000年以來各族群和文化在次大陸上交融碰撞的歷史,現代印度料理中的多變口味和鄉土料理就是從這個歷史中成長出來的。後來,和葡萄牙及英國的貿易關係又為已十分多元的印度料理添磚加瓦。[7][8]
原料
印度料理的主食包括稻米、小麥、珍珠粟(印地語:बाजरा,羅馬化:bājra),以及豆類,如小扁豆(印地語:मसूर,羅馬化:masoor)、木豆(印地語:अरहर,羅馬化:arahar)、黑小豆(印地語:उड़द,羅馬化:uṛad)、綠豆(印地語:मूँग,羅馬化:moong)。這些豆子有的被剝去豆莢,有的連種皮也剝去,這種被剝去種皮的豆子可以直接烹飪無需泡發,應用很廣,多被做成豆糊或豆湯。一些莢豆,如鷹嘴豆、芸豆和黑眼豆也十分常見(特別是北印度)。鷹嘴豆和綠豆也會被製成豆粉。[9]。[10]
不少印度料理用植物油烹飪,其中西、北印度多用花生油,印度東部多用芥子油[11],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和泰米爾納德邦流行椰子油。[12]因芝麻油有強烈的堅果香氣,故在南印度很常見[13]21世紀以來,葵花籽油、棉籽油、紅花籽油和大豆油也在印度逐漸興起[14],替代黃油的氫化植物油也開始流行[1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