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奇平诺顿的卡梅伦男爵戴维·威廉·唐纳德·卡梅伦,PC(英语: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 Baron Cameron of Chipping Norton,1966年10月9日—),于2010年和2016年间,曾担任英国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当时在位的君主为伊丽莎白二世。同时,他也兼任公务员事务部大臣、保守党党魁和英国下议院威特尼选区的议员。卡梅伦是英国自1812年的利物浦伯爵以来第二年轻的首相,就任时仅43岁,比在1997年以44岁之龄成为首相的贝理雅年轻,而次于在2022年以42岁之龄成为首相的辛伟诚。卡梅伦内阁也是二战后英国首个联合政府。2015年英国大选,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成功连任,并组建23年来保守党首个多数党政府。
The Right Honourable 卡梅伦勋爵 The Lord Cameron of Chipping Norton PC | |
---|---|
联合王国首相 | |
任期 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副职 | 尼克·克莱格(2010–15) |
首席大臣 | 夏伟林 (2010–15) 欧思邦 (2015–16) |
前任 | 白高敦 |
继任 | 文翠珊 |
英国第4任外交、联邦及发展事务大臣 | |
任期 2023年11月13日—2024年7月5日 | |
君主 | 查尔斯三世 |
首相 | 里希·苏纳克 |
副职 | 安德鲁·米切尔 |
前任 | 祁湛明 |
继任 | 大卫·拉米 |
英国下议院反对党领袖 | |
任期 2005年12月6日—2010年5月11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首相 | 贝理雅 白高敦 |
前任 | 迈克尔·霍华德 |
继任 | 夏雅雯 |
英国保守党领袖 | |
任期 2005年12月6日—2016年7月11日 | |
前任 | 迈克尔·霍华德 |
继任 | 文翠珊 |
英国影子内阁教育及技术大臣 | |
任期 2005年5月6日—2005年12月6日 | |
领袖 | 夏伟明 |
前任 | 蒂姆·科林斯 |
继任 | 戴维·威利茨 |
保守党政策评论协调人 | |
任期 2004年3月15日—2005年5月6日 | |
领袖 | 夏伟明 |
前任 | 戴维·威利茨 |
继任 | 奥利弗·莱特温(评论主席) |
英国上议院议员 俗职议员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23年11月17日 | |
英国下议院议员 | |
任期 2001年6月7日—2016年9月12日 | |
前任 | 伍劭恩 |
继任 | 罗柏特·库特 |
选区 | 威特尼 |
多数票 | 25,155(43.0%)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 大卫·威廉·唐纳·卡麦隆 1966年10月9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西敏市马里波恩伦敦诊所 |
国籍 | 英国 |
政党 | 保守党 |
配偶 | 萨曼莎·谢菲尔德(1996年结婚) |
儿女 | 4 |
父母 | 伊恩·卡梅伦 弗勒·蒙特 |
母校 | 伊顿公学 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 |
宗教信仰 | 英格兰教会 |
签名 |
“Cameron”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卡梅伦 |
台湾 | 卡麦隆 |
港澳 | 卡梅伦 甘民乐 |
2016年6月24日,因英国脱离欧盟公投(脱欧公投)结果以52%赞成脱欧,卡梅伦引咎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魁及首相,宣布将于10月保守党大会举行选出新党魁后,辞去首相职务[1]。惟党魁选举因7月11日利雅华退选[2],剩下唯一候选人内政大臣特蕾莎·梅自动当选,使卡梅伦宣布提早于7月13日辞任首相[2],结束6年的首相任期。2016年9月12日,卡梅伦辞去下议院议席。[3]
2023年11月13日,在辛伟诚内阁新一轮内阁重组中,沉寂七年之久的卡梅伦意外重返政坛,获命上议院终身贵族,出任外交、联邦及发展事务大臣。[4]翌年,保守党在7月大选大败,交出执政权,他随之离任。
卡梅伦出生于伦敦马里波恩伦敦诊所[5],父亲伊恩·卡梅伦(Ian Donald Cameron,1932年10月12日-2010年9月8日)是一位股票经纪人。 母亲玛丽·弗勒·蒙特(Mary Fleur Mount,1934年-)是军官威廉·蒙特的女儿。
卡梅伦的父母两人在1962年10月20日结婚,而卡梅伦是两人的幼子,排第三,有一名兄长(大律师、御用大律师艾伦·亚历山大Allan Alexander,1963年-)、两个姊妹(塔尼亚·雷切尔Tania Rachel,1965年-,克莱尔·路易丝Clare Louise,1971年-),众兄弟姊妹在英格兰东南部的伯克郡长大。
卡梅伦家族源自苏格兰高地的印威内斯,在英国金融界有很长的历史。他的祖父曾到芝加哥做生意,于1880年代回到苏格兰;父亲就出生在苏格兰阿伯丁郡。
卡梅伦的祖母Enid Agnes Maud Levita是国王威廉四世和他的情妇桃乐西·乔丹的直系后裔。但由于祖先不是婚生子女,卡梅伦没有英国王位继承权。两人和卡梅伦相隔五代,他们分别为伊丽莎白·海伊(Elizabeth Hay),Erroll伯爵夫人、威廉(William)、乔丹(Jordan)的六子、卡梅伦的祖母、卡梅伦的父亲。卡梅伦也是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的第五代表兄弟。卡梅伦的家族长期从事金融行业。他的父亲伊恩是证券经纪公司Panmure Gordon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而这个职位,卡梅伦的祖父、曾祖父也担任过。他的父亲也是地产公司John D Wood的董事之一。卡梅伦的高祖父埃米尔·利维达(Emile Levita),是一个犹太裔德国金融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人埃利亚·利维达Elia Levita的后裔),他在1871年取得英国国籍,曾是渣打银行的董事。而利维达的妻子,亦即卡梅伦的高祖母,是丹麦富有家族的成员。埃米尔的其中一个儿子,阿瑟·弗朗西斯·利维达(Arthur Francis Levita,于1910年去世,塞西尔·利维达爵士之兄)与其父一起在Panmure Gordon供职。卡梅伦的高祖父是HSBC在伦敦的首脑,在日俄战争时日本政府向罗斯柴尔德家族借贷一事上扮演了关键角色。
卡梅伦外祖父是陆军军官威廉·蒙特爵士,第二代从男爵,外曾祖父是纽伯里保守党议员(1918年-1922年)威廉·蒙特爵士,第一代从男爵。而外高祖母是伊达·玛蒂尔达·爱丽丝·菲尔丁(Ida Matilda Alice Feilding),外高祖父是威廉·菲尔丁,第七代登比伯爵。他母亲的表兄弟,费迪南德·蒙特爵士(Sir Ferdinand Mount)在1980年代早期是唐宁街10号政策单位的首脑。卡梅伦也是威廉·达格代尔爵士(Sir William Dugdale)的侄子,而威廉·达格代尔爵士是女皇侍从女官凯瑟琳(Katherine)、达格代尔夫人(于2004年去世)的兄弟,也是阿斯顿维拉足球俱乐部前主席。在伯明翰出生的电影制作者约书亚·达格代尔(Joshua Dugdale)是他的表兄弟。
七岁时,卡梅伦到伯克郡winkfield独立学校Heatherdown Preparatory School,安德鲁王子与爱德华王子都曾于此就读。因为成绩优异,卡梅伦跳级进入学校的精英班。13岁时,他进入同样在伯克郡、同样是独立学校的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他的父亲和长兄都曾在这里读书。伊顿常被赞誉为世上最知名的私校,也被称为英国政治家的摇篮。一开始,他对艺术有兴趣。在参加O-Level考试的六个星期前,卡梅伦被发现吸食大麻。他承认吸毒,但没有涉及贩毒,所以并未被开除,但被罚不得离开校园,被禁闭一星期,并抄写农事诗(需抄写500行拉丁文)。[6]
卡梅伦通过O-Levels考试,在A-Levels修读艺术史、历史与经济及政治。在学术水平经济及历史考试中,他取得(1)级成绩。在接下来的秋季,他通过牛津大学入学考试,获得奖学金,并获得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的录取通知,在1984年离开伊顿后,卡梅伦办理9个月休学。前三个月,他在他教父保守党议员提姆·拉斯波恩(Tim Rathbone)的办公室处从事研究工作,在任职研究院期间,列席很多下议院的辩论会。而后,又通过父亲的关系,在香港怡和洋行见习三个月。
返英后,他到苏联旅游,期间有两个操流利英语的俄国男子接近他。卡梅伦后来将此事告诉他的教授,教授认为“明显是”克格勃试图拉拢他,充当间谍。之后,1985年9月,卡梅伦正式进入布雷齐诺斯学院,修读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在大学期间,他很少参加政治活动,但却是以狂饮和行为放荡不羁而著称的“布灵登俱乐部”的成员,也曾是学院网球队的队长。1988年,卡梅伦以一等荣誉学士学位的成绩大学毕业。曾任伦敦市长的鲍里斯·约翰逊是他的大学同学。[7]
他的导师Vernon Bogdanor教授称,卡梅伦是“最有能力的学生之一”,有着“温和的保守主义”政见。他的同窗Guy Spier,回忆到卡梅伦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当我们还在尽力,试图掌握经济的基本概念时,戴维就已经远远抛离了我们。他将它们和英国政治融汇在一起。他甚至能教我,而我则会坐下并做笔记。”Bogdanor(他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评论前学生卡梅伦提出用“权利法案””代替人权法令的建议:“我认为他非常困惑。我读了他的演讲词,发现当中充满矛盾。不过,文中还是有一、两样好的事物,但都被淹没在迷雾中,只能隐约见到它们。”
在牛津读书时,卡梅伦是精英学生团体“布灵登俱乐部”的一员,而这个团体有着奇特的饮酒文化、狂暴的行为,还经常做破坏。2007年,有人放出一幅相片,可见卡梅伦穿着燕尾服与团体内其他成员(当中包括鲍里斯·约翰逊)共聚,但这幅相片后来被版权持有人撤回。2009年10月7日在BBC第四台播放的“当鲍里斯遇见戴夫”就以卡梅伦在布灵登俱乐部的那段时间为题材。1988年,卡梅伦以一级荣誉毕业。
大学毕业后的1988年8月,卡梅伦开始供职于保守党研究部,到1993年才离开研究部。根据《星期日邮报》在2007年3月18日的报道,卡梅伦在面试的那天,考官接到一个从白金汉宫打来的电话,说话的是一个男人:“他知道你会见到戴维·卡梅伦。我尽力阻止他,叫他不要浪费时间搞政治,但我失败了。他打电话来是要告诉你,你将会见到一个十分出色的年轻人。”1991年,借调到唐宁街10号,为时任保守党领袖、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工作,并受到赞赏;很快被任命为研究部政治组组长。1992年英国大选期间,卡梅伦一直扮演保守党竞选策略专家的角色,并具体负责经济事务。保守党再次赢得大选胜利后,他被擢升为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的特别顾问。一年后,拉蒙特被解职;卡梅伦被夏伟明看中,调到内政部任职。
1994年,卡梅伦离开政府部门,进入卡尔顿传播公司,成为公司董事长迈克尔·P·格林手下的公共关系部门的主管。1997年英国大选,他参加Stafford区的国会选区议员选举落败。2001年英国大选,他竞逐Witney的席位成功,并成为下议院内政事务特别委员会的成员。仅仅两年后,即2003年6月,卡梅伦就被任为影子内阁的枢密院办事处部长;同年11月,在夏伟明成为保守党领袖后,卡梅伦出任副领袖。此后,他还曾兼任反对党地方政府事务发言人、影子内阁政策事务主管、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等职。当保守党在2005年英国大选再次失利后,夏伟明宣布辞去领袖职务;卡梅伦决心竞选保守党领袖,并最终当选,时年39岁,是保守党百多年来最年轻的保守党领袖。
为了体现保守党新形象,卡梅伦在成为党领袖的第一天,便出访了位于伦敦纽汉区的“东边少年领袖学院”(Eastside Young Leaders Academy)[8]——一个旨在培养来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青年领导潜质课后组织。他还登上《时代周刊》2008年9月刊封面(欧洲、中东及非洲版);并被英国《每日邮报》称为“未来的首相”。[9]
在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下,保守党转为偏向温和和中间路线,以减少保守党过去一直以来的“保守”色彩,与当年工党的贝理雅在1994年决定走中间路线和第三条道路,减少工党一直以来的社会主义色彩相似,因此被认为有贝理雅的影子。随著白高敦领导的工党政府的支持率持续下跌,卡梅伦一直呼吁举行提前大选。
2010年4月6日,在工党政府完成第三届五年任期后,白高敦宣布解散国会,大选于5月6日举行。在经济危机和政治丑闻的双重背景下,这次大选被认为是自1992年以来,英国政坛最激烈的一场选举。结果保守党虽然获胜,取得306席,但仍未能取得过半数议席,从而决定与自由民主党展开对话,希望能合组联合政府。经过数天的谈判仍未有结果,而自民党更开始与工党接洽。最后保守党在部分议题上让步,与自由民主党达成联合执政协议,而白高敦于5月11日伦敦时间晚上7时向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辞职,并依例举荐作为反对党领袖的卡梅伦筹组新政府。在觐见女王后,卡梅伦拜相,并于7时45分于唐宁街10号门外召开记者会,宣布会与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43岁的卡梅伦成为英国198年来最年轻首相,比1997年的贝理雅还要年轻5个月。卡梅伦拜相也标志着英国保守党结束了连续十三年的在野生涯。
卡梅伦接任首相后,由于联合政府的政策争议,如提高大学学费等,加上保守党内的疑欧派及保守派一直反对他的领导,以及反对与自由民主党合组联合政府,保守党内的亲欧派及疑欧派一直存在严重分裂,但无损于他的领导,而他领导的联合政府采取较过去的保守党政府偏向走更温和的路线。
2011年10月24日,一些保守党的后座议员不理会卡梅伦的反对,在逾10万英国人联署要求就英国退出欧盟进行公投。公投案9月送至唐宁街10号首相府后,推动表决。由于法国总统萨科齐之前公然喝令卡梅伦收声,停止干涉欧元区问题,令表决更势成水火。虽然在自由民主党和工党议员投票下,退出欧盟公投案以111票赞成、483票反对而被否决,但赞成票中保守党议员独占81张,明显是对党和卡梅伦的欧洲立场一次大叛变。英国传媒形容,今次是保守党对欧盟立场的一次最大叛变,比起前首相马卓安1993年遭遇41名后座议员叛变的一次更难堪。保守党大叛变,对卡梅伦管治威信构成严重打击。首相府在表决后声言尊重推动英国退出欧盟公决议员的意见,但政府必须领导国家,而留在欧盟最合符英国利益。[10]
2013年2月5日,英国下议院举行英国同性婚姻(英格兰及威尔斯)合法化的第二轮投票,在下院举行的首次投票中,这项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对获得通过。绝大多数支持票来自左翼的工党和自民党议员,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中,有约一半议员投了反对票或者弃权票。首相卡梅伦推动及支持这项法案,一直受到执政保守党党内部分议员的强烈反对。[11]
2013年5月21日,英国下议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对,三度通过承认英国同性婚姻(英格兰及威尔斯)合法化。联合政府另一政党自民党和在野工党大部分议员均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将移交上议院辩论,卡梅伦决意推动法案,面对党内的反对。反对法案的包括保守党高官威尔士首席大臣戴德伟和环境大臣彭德森,还有10名初级官员,投反对票的保守党员共133人。[12]
2014年,卡梅伦领导的英国政府与主张苏格兰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达成协议,于9月18日举行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结束“留英”阵营以55%胜出,苏格兰维持作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2015年5月7日,英国大选举行,这亦是卡梅伦就任党魁近十年来第二次领导保守党的大选。虽然出口民调认为保守党能维持第一大党地位,议席不过半,将再组建联合政府,但保守党以37%得票率,取得过半数的330个席位(51%),不单维持国会内最大党地位,并得以单独建立政府,无需组建联合政府,卡梅伦续任首相,并组建23年保守党首个多数党政府。在这次大选当中,卡梅伦承诺胜选之后将会于2017年以前举行公民投票[13],以让英国民众决定英国是否脱离欧盟(脱欧)。
2016年2月,卡梅伦实现当时竞选诺言,与欧盟达成协议后,宣布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的全民公投,并出乎意料地成为实际上领导“留欧”阵营的领袖之一,支持英国续留欧盟(反而向来积极主张留欧的工党、自民党、绿党、苏格兰民族党等左派政党并无明显的“留欧”领袖),而“脱欧”阵营则实际上由其党内政治对手、大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领军,因此有批评指“脱欧”公投实际上成为保守党的内部政治斗争。惟投票结果为51.9%的选民支持脱欧。卡梅伦因未能成功藉公投令英国继续成为欧盟的成员国,承担公投失败的责任,宣布辞职。
2016年7月卡梅伦辞任首相,但留任国会,两个月后辞去了议员一职,一度结束政治生涯。
在继承他相位的文翠珊推行的脱欧方案于2019年1月被大比数否决后,卡梅伦罕有接受访问,并指他支持文翠珊的方案,并表示对决定举行脱欧公投一事,并不后悔[14]。
2019年,出版个人回忆录《记录在案》(For the Record)。[15]
首相邀请我担任他的外交大臣,我欣然接受。
我们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挑战,包括乌克兰战争和中东危机。在全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刻,对这个国家来说,与我们的盟友站在一起、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并确保我们的声音被听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虽然我在过去七年里一直脱离政治前线,但我希望我作为保守党领袖十一年、首相六年的经验,将有助于帮助首相应对这些重大挑战。
英国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国家。我们的人民生活在世界各地,我们的商业业务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努力帮助确保全球舞台的稳定和安全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完全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国际安全对我们的国内安全至关重要。
尽管我可能不同意某些个人决定,但我很清楚里希·苏纳克是一位坚强而有能力的首相,他在困难时期表现出了模范的领导能力。[...]
2023-11-13[16]
2023年11月,随着首相里希·苏纳克改组内阁,时任内政大臣苏拉·布雷弗曼遭解职,由原任外交大臣的詹姆斯·克莱弗利接任,卡梅伦并接替克莱弗利出任外交、英联邦及发展大臣。[4]卡梅伦在入阁前获封终身贵族身份,使其能够以上议院议员的身份入阁,成为自1970-1974年担任外交大臣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后,又一位在退任首相后担任内阁职务的前首相。卡梅伦是继撒切尔女男爵后首个在其担任首相任后被册封为贵族身份的原英国首相,也是继卡灵顿勋爵后,时隔四十余年再次出现上议院成员担任外交大臣的案例。2023年11月17日正式入座贵族院,其采邑定为牛津郡的奇平诺顿,成为“奇平诺顿的卡梅伦男爵”。[17]
在就任之际,卡梅伦表示,“首相邀请我担任外交大臣,我很高兴接受”,并且“虽然我可能不同意某些个人决定,但我很清楚,里希·苏纳克是一位强大而有能力的首相。”
外交大臣更替期间,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正在英国进行访问,使其成为首个与作为外交大臣身份的卡梅伦会晤的外国政要[18]。
卡梅伦于11月16日前往乌克兰敖德萨港,承诺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战争努力。这是这位英国前首相被任命为外交大臣以后的首次对外访问,也是英国外交官首次前往这座港口城市。俄乌战争期间敖德萨经常被俄罗斯空袭。[1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