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飞号航空母舰(英语:Joffre)是霞飞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其同型舰为潘勒韦号,本舰以法国一战著名元帅约瑟夫·霞飞命名,并于1938年11月26日在圣纳泽尔彭霍特船坞与造船厂安置龙骨。[1][2]然而法国本土在1940年沦陷,霞飞号仅在建造进度为28%时便中止。维希法国时期,弗朗索瓦·达尔朗海军上将多次向德国建议续建霞飞号,但因达尔朗在1942年倒戈到同盟国而中止。德国海军在接收舰体后,以清空船台为由将其拆毁。
历史 | |
---|---|
法国 | |
舰名 | 霞飞号(Joffre) |
舰名出处 | 约瑟夫·霞飞 |
建造者 | 圣纳泽尔彭霍特船坞与造船厂 |
动工日 | 1938年11月26日 |
结局 | 1940年时因德军占领而建造中止。 |
技术数据 | |
舰级 | 霞飞级航空母舰 |
排水量 | |
全长 |
|
全宽 |
|
吃水 | 6.5米(21英尺)(载重)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
速度 | 33节(61千米每小时;38英里每小时) |
续航距离 | 15节(28千米每小时;17英里每小时)/7,000海里(13,000千米;8,100英里) |
乘员 | 1,250人 |
武器装备 |
|
装甲 | |
舰载机 | 40架 |
飞行设施 |
|
设计
1920年代,法国海军为了开发航空母舰技术,将诺曼第级5号舰贝亚恩号从战舰改装成航空母舰。军方原预计在吸取贝亚恩号的运行经验后,在1930年代后期建造正规航空母舰,其标准排水量预计25,000公吨(25,000长吨);但因当时法国的假想敌德国正受到凡尔赛和约限制,义大利也因地理位置而使航空母舰的建造停摆,加上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约束仍在,以及法国的财政困难,使法国军方放弃建造航空母舰。[3]
随后因英国于1935年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打破德国海军发展限制后,使法国海军开始再度考虑航空母舰的造舰计画案。为了因应新的海军战略形势,法国海军造船厂以1930年代的25,000公吨(25,000长吨)级航母建造提案为基础做修改,提出更详细的新航母规格。新航舰融合贝亚恩号与塔斯特司令官号两舰设计,上层建筑集中在右舷处,包括舰桥与烟囱;其飞行甲板长200米(660英尺)、宽28米(92英尺),另有2座机库与升降梯,可容纳40架单翼机。[4]推进系统预计采用2组帕森型蒸汽涡轮发动机,输出功率为120,000匹轴马力(89,000千瓦特),在最高航速时可达33.5节(62.0千米每小时;38.6英里每小时)。
武器方面采用与敦克尔克级战列舰同款的8门130毫米(5.1英寸)/45倍径1932年型高平两用炮,以及8门37毫米(1.5英寸)口径高射炮、24挺霍奇克斯M1929重机枪。[5]舰上预计可容纳40架飞机,包括15架D.790战斗机、25架810型攻击机,这些舰载机皆为单翼机,在战时因法国投降而皆未投入生产。舰尾另有设置起重机,随时可起降水上飞机。[6]
建造与停工
1938年11月26日,霞飞号在圣纳泽尔彭霍特船坞与造船厂放置龙骨,然而因二次世界大战在隔年爆发,迫使造舰进度落后。[1]当法国于1940年6月投降后,圣纳泽尔庞奥埃船坞被德军占领,所有建造工程完全停摆。维希法国建立后,弗朗索瓦·达尔朗海军上将多次建议续建,希望能将只完成28%的本舰完工,但德国海军对于霞飞号的建造工程兴趣缺缺而作罢。当达尔朗在1942年于北非倒戈到同盟国后,德国海军接收霞飞号的船体,并将其拆毁。 [7]
后人二创
注脚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