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名》是东汉刘熙(或又作刘熹)撰写的一部训诂专著,以探求词源为主要目的,以声训为主要手段,是汉语中第一部解释事物命名缘由的专书[1]:382。全书共8卷27篇。
明朝郎奎金在将《释名》和《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编在一起统名之《五雅》时,为名称的谐调一致而改称《释名》为《逸雅》[2]:760-763。
《释名》作者是刘熙还是更知名的刘珍(?~126)存在争议。最早提到《释名》的是3世纪晚期韦昭(204-273)的《三国志·吴书》。后来的《颜氏家训·音辞篇》《隋书·经籍志》等,都记载《释名》作者为刘熙[3]:382。《后汉书》后第二次出现《释名》是5世纪中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上》载:“刘珍字秋孙,一名宝……。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而不载刘熙事迹。官修史书简单地列举了《释名》的卷数和篇数,而没有提及其章数。明朝学者郑明选质疑了章之间的差异,怀疑此书的真实性。清朝学者毕沅(1730–1797)曾于1789年作《释名疏证》,相信《释名》的编篡由刘珍开始,刘熙接手并完成,还在前面加上了序。另一位明朝学者钱大昕(1728–1804)基于他学生对传记的研究,赞同刘熙是作者。基于内部证据,Bodman总结道“刘珍并非不可能确实编写了这样一部大作,刘熙可能在他的书中用到了部分材料,但这可能性非常小。”[4]
《释名》成书的年代与其作者一般有争议。不过,刘熙很确凿地生活在东汉末年,在184年黄巾之乱到220年汉亡之间逃亡至交州。
现在一般认为今本《释名》二十七篇的作者是刘熙无疑,刘珍《释名》三十篇是现已佚失的另一部书。[3]:8-11[5]:150[1]:382[6]:79
《释名》共8卷、27篇。目录如下:
《释名》的撰写受到了《尔雅》启发与影响。虽然《释名》是理论证实型的纂集,而《尔雅》是集合贮存型的纂集[7]:159,但在分类编排上,《释名》和《尔雅》相当相似,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而《释名》比《尔雅》更加细致。大致对应关系如下表[3]:28-29:
《尔雅》篇目 | 《释名》篇目 |
---|---|
释诂第一 | 释言语第十二 |
释言第二 | |
释训第三 | |
释亲第四 | 释亲属第十一 |
释宫第五 | 释宫室第十七 |
释道第六 | |
释器第五 | 释用器第二十一 |
释饮食第十三 | |
释采帛第十四 | |
释衣服第十六 | |
释床帐第十八 | |
释书契第十九 | |
释乐器第二十二 | |
释兵第二十三 | |
释车第二十四 | |
释乐第七 | 释乐器第二十二 |
释天第八 | 释天第一 |
释兵第二十三 | |
释地第九 | 释地第二 |
释州国第七 | |
释丘第十 | 释丘第五 |
释山第十一 | 释山第三 |
释水第十二 | 释水第四 |
释草第十三 | 无 |
释木第十四 | |
释虫第十五 | |
释鱼第十六 | |
释鸟第十七 | |
释兽第十八 | |
释畜第十九 | |
无 | 释形体第八 |
释姿容第九 | |
释长幼第十 | |
释首饰第十五 | |
释典艺第二十 | |
释船第二十五 | |
释疾病第二十六 | |
释丧制第二十七 |
所释名物典礼共计一千五百二事情[8]:17-18;又说共1379条,释词1710个[3]:17-18。释词时,一般有被释词、释词、具体阐释三部分,如:“日,实也,光明盛实也。”就是说,“日”的得名来自于“实”,因为太阳是“光明盛实”的。有时还有解释词义的前释词,如:“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就是说,“冢”的词义是“山顶”,“冢”的得名来自于“肿”,因为山顶像“肿起”[注 1]。
中国古代很早就对名与实的问题做过探究。《荀子·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而《释名·叙》则提出:“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两种观点虽然看起来相互抵触,但都符合现代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绝对任意性,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荀子“名无固宜”的观点与之类似;得名之始固然是任意的,但一个词引申继而分化、演变为几个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据性,多个词素构成词的过程也是有理据的,刘熙的观点与之类似。《释名》作为一本纂集类专书,很少有明确的理论观点,但其借助声训考察单纯词的源词和合成词的造词理据的大量实践,都体现了“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
《释名》所依靠的主要方法是声训,即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训释词语。声训约占全书训释的四分之三[3]:34。声训的方法古已有之,如《论语》中的“政者正也”、“仁者人也”,到汉代大为兴盛,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名号、典章、天干、地支等有神秘色彩的事物作出解释,内容也多是宣扬儒家思想[5]:155 ,属于义理声训而非语言声训[7]:161。而《释名》则从语言学、语源学角度出发来使用声训,并扩展到百姓日常的领域中,不只限于名物制度等。
《释名·叙》中说:“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而事实上词源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求得的,直到今天,要准确推寻出汉语中每个词的语源也是非常困难的。《释名》企图对每一个词的语源都做出解释,就难免穿凿附会。王力批评其为“唯心主义”[9]:42。王宁则认为其“明显错误近十之五、六”[10]:140。
有学者对《释名》做了逐条分析检验,可以认可的同源词有455条,占全书1298条声训的35.1%;这三成多之中,又只有五分之一是真正的推源,而剩下的都是系源[3]:231。“推源”指释词是被释词的根词或源词,如:“冬,终也,物终成也。”今人的研究认为“冬”确实是从“终”派生[10]:151。“系源”指将同源词类聚在一起,如:“销,削也,能有所穿削也。”今人的研究认为,“销”和“削”是同源词,但两者的关系不是《释名》说的“销”从“削”派生;“销”、“削”和“消”、“霄”、“艄”等同源,都有“渐小”或“使小”的义素,都派生自同一个源词[10]:149。
《释名》声训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对联绵词的误训和“一词二源”上[3]:263。《释名》对大部分连绵词都拆分解释,而不将其视作一个语素。《释名》还对一些词的来源作出多种解释,而“一词二源”的现象是不符合语言发展和语词孳生的基本原理[3]:272。
王力批评《释名》声训的随意性的同时,也总结了《释名》在训诂和语源探究方面之外的意义:《释名》中的大量训诂材料可以和《尔雅》《说文解字》互相参照;去古未远,从许多内容中可以推求古人制度、风俗;反映了一些词的较古的意义或新兴的意义;以声训为主,中间双声、叠韵字尤多,可以据以考见古音[9]:43[1]:382。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