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西汉扬雄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震曾考订《方言》为汉扬雄所著。《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均无扬雄编撰本书的记载。最早在应劭《风俗通义·序》首次提及扬雄受严君平启发,求问于各地孝廉与卫卒,最终历时二十七年方成本书。其间刘歆编《七略》,求观《方言》,被扬雄回绝:“未定,未可以见”。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有“周秦常以岁八月遣𬨎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1],这解释了书名的含义,即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𬨎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方言》很有可能是集体创作,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曾经收集了1000多字,林闾翁孺保存有目录提纲一类的资料(梗概之法)。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洪迈即认为《方言》非扬雄所造,而是“汉魏之际好事者为之”。[2]后来学者卢文弨、钱绎、王先谦、王国维、罗常培等皆认为确实是扬雄所著。
《方言》全书十五卷,收录9000馀字。今本仅十三卷[3],收11900多字。应劭记载,全书九千余言,但今本反而为多,大约后人有所增益。
《方言》目次编排与《尔雅》类似。其体例也大致有两种:给出一词,分列各地称谓的不同,如卷八释“猪”;再有,罗列一组同义词,给出共同解释,再分别辨析各地之不同,如释“嫁、逝、徂、适”。另外,《方言》前三卷、卷六、卷七和卷十、卷十二、十三都是语词部分,有动词、形容词和一些名词,卷四解释衣服,卷五释各种物,卷八解释动物,卷九解释车船、兵器,卷十一解释昆虫,这种内容编排模式大致与《尔雅》相近[4]。
《方言》记录的词语地域范围广泛,东起东齐、海岱,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九嶷、桂林;东北至朝鲜、洌水,西北至秦晋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几乎概括了汉朝时整个国土。其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 通语 — 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这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5]
(二)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 — 或称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这是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例如︰ “覆结谓之帻巾,或谓承露,或谓之覆 。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6]
(三) 古今语 — 又称古雅之别语、古雅,均是指在实际语言中残存的古代方言。例如︰ “敦、丰、厖、𡗦、怃、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曰丰。厖,深之大也。东齐海岱之间曰𡗦,或曰怃。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7]
(四) 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 — 这是不同地域的方言。 “垤、封,场也。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 [8]
(五) 转语 — 对于因方言语音差异而形成的词语,扬雄称之为“转语”,其形成原因则称为“语之转”。“转语”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语音上往往相近。例如︰ “庸谓之倯,转语也。” [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