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节肢动物门唇足纲的一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蚰蜒(yóu yán)是节肢动物门、唇足纲之下蚰蜒目(学名:Scutigeromorpha)物种的统称,俗称钱串子、草鞋虫、草鞋底、蓑衣虫、香油虫和毛乍乍等[7],古名䗅𧕯[8]。在中国古代,“蚰蜒”一词原指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中的长头地蜈蚣属(Mecistocephalus),自明朝以来此词的指代对象转变为现今生物学上定义的蚰蜒[9]。
蚰蜒目 化石时期:
| |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亚门: | 多足亚门 Myriapoda |
纲: | 唇足纲 Chilopoda |
亚纲: | 背气门亚纲 Notostigmophora Verhoeff, 1901[4] |
目: | 蚰蜒目 Scutigeromorpha Pocock, 1895[2][3] |
科[5] | |
| |
异名 | |
|
蚰蜒目现存3科,包含约100个已确认的物种[3],而实际种数可能超过150个[5]。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7]。欧洲常见的种类为家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东亚常见的种类为花蚰蜒(Thereuonema tuberculata)和大蚰蜒(Thereuopoda clunifera)。它们的总体特征是形似蜈蚣而较小[注 1],有15对细长易脱落的步足和1对能分泌毒液的颚足。
蚰蜒多呈黄褐色,成虫体长2–3.5厘米[7],个别热带地区的种类可达约8厘米[10]。头部圆拱形,有一对细长多节的鞭状触角,触角上有一感受器;口器共三对,包括一对大颚(英文:mandible)与两对小颚(英文:maxilla);第一对附肢特化为颚足,颚足末端呈钩爪状,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7][11]。躯干分为15个体节,被8个延长的番茄状背板(英文:tergum)覆盖;开放型的短气管呈狭缝状,一端通向心包,另一端开口于背板后缘[7][12]。每个体节各有一对细长的步足,步足的长度从前向后递增,以减少前后邻足运动时造成的干扰;跗节在步足中占比极长,分为许多小节(第一跗节至少4节,第二跗节至少5节)[7]。最后一对步足不用于行走[10],呈触角状,长度远超其他步足,其跗节分为500小节,第一和第二跗节分节不明显[7]。从卵中刚孵化的幼虫仅有4个具足体节,在首次蜕皮时长出一对新步足,之后每次蜕皮都会长出两对步足[7]。
蚰蜒是行动最迅速的多足动物类群[10],某些种类的移动速度可达每秒40厘米[13]。逃避敌害时,蚰蜒的最后一对步足会脱落(参阅:自割),脱落的步足有时还会抽搐几分钟以迷惑敌方,日后它们经过几次蜕皮,会重新长出完整的步足[10]。
作为唇足纲中背气门亚纲仅存的代表,蚰蜒的气孔(气管开口)位于背板上且不成对,而更为进步的侧气门亚纲则在体侧生有成对的气孔[14][11]。此外,蚰蜒是唇足纲中唯一通过血蓝蛋白输送氧气的类群[15],也是唯一保留了复眼的类群[14],拥有唇足动物中最好的视力[10]。
蚰蜒常出没于人类居住和活动处所,在室外大多栖息于砖瓦、石块和枯枝落叶层之下[7][10]。属夜行性食肉动物,捕食蜘蛛、臭虫、白蚁、蟑螂、蠹鱼、蚂蚁和苍蝇等小型节肢动物[12][7]。会用颚足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并将猎物肢解,吃掉其身上的柔软部位[16]。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蚰蜒以居家的害虫为食,被认为是一类益虫,但它们细长而多足的外表令人不安,很少有人愿与它们同居一室。蚰蜒中常见的家蚰蜒虽无攻击性,亦无足够的力量轻易咬破人的皮肤,但有时会出于自卫而蜇刺人类。其毒液注入人体后,会导致严重的肿胀和疼痛[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