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水仙宫
澎湖四大古廟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水仙宫,系由清康熙卅五年(1696年)澎湖水师协右营游击薛奎倡建,主祀水仙尊王,又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等五水仙以及天上圣母,在《澎湖厅志.规制》的记载中,另外二水仙系项羽和鲁班,或作王勃和李白[1],亦属阖澎公庙,因光绪元年(1875年)水仙宫祭祀场所与台湾、厦门郊商的会所合并,故又称台厦郊会馆。
沿革
位于马公市中央里的水仙宫历史悠久,周于仁《澎湖志略》中,将其列为四大古庙之一(天后宫、关帝庙、东甲北极殿)。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元年(1821年)据《澎湖厅志》记载先有两次修建。[1]
现今带有欧式风格的水仙宫样貌,乃奠基于日治昭和四年(1929年)的改建,当时一楼作为台厦郊会所的店面,二楼作为祭祀空间,如此二层楼式的建筑,在当时亦属罕见。[2]
澎湖地狭、耕地常常不足,经济仰赖商业交易,故商业发展渊源颇早,澎湖设有“郊”,即“台厦郊”,又称“澎郊”,由“厦郊”金长顺、“台郊”金利顺组成。贸易范围大陆方面以厦门为主,随后渐渐扩展至福建省的同安、泉州和漳州,广东省的南澳;台湾方面则交易对象以台湾县(台南)为主,旁及打狗(高雄)、东港(屏东)、鹿港(彰化)及北港(云林)等。澎湖行郊主要进口:糖、布帛、杉木、砖瓦、油酒、香烛、干果、纸笔;出口则为咸鱼、鱼干、虾干、花生、花生油等。[3]
由于商业十分兴盛之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文达《台湾县志》便有“澎湖妈宫街”的纪载。在乾隆二十六年(1771年)胡建伟编著《澎湖纪略》的时代,已形成“七街一市[a]”的规模。[3]
光绪年间的修建由妈宫街商民筹资兴建,当时因应澎湖与厦门(同安)、泉州等地区贸易热络,澎湖各地的同业公会组成郊行,出资者众,遂乃将水仙宫宫庙和台厦郊的办公、仲裁会所一同合并,台厦郊会馆至此与水仙宫之名并陈。[4]
日治时代起由于澎湖和厦门对航贸易大量减缩,清代鼎盛煊赫一时的各地郊商渐趋没落、商业功能走入历史舞台,台厦郊也未能幸免[2][5],而澎湖水仙宫作为台湾郊商变迁见证的载体,迄今祭祀功能尚有保存下来。
年表
- 国民政府迁台后(1945-),“台厦郊实业会”改称“澎湖县商会”。但在这个时候,商会功能与影响力不复过往,原台厦郊会已渐趋近于宗教组织。
- 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第五次修建。
- 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第六次修建。
- 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第七次修建。
祭祀
水仙宫二楼并不开放,一楼则作为神明大厅,仍时见民众入庙烧香祈福,而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该庙亦会举办水仙尊王圣诞绕境活动,或偶与左近景福祠合办祭典。[8]
水仙尊王,本庙五水仙:大禹、伍子胥、屈原、王勃和李白(或项羽和鲁班)
-
一楼大殿
-
五水仙神像
-
水陆鸿昭匾(道光5年,1825年)
-
水德扬灵匾(嘉庆15年,1809年)
-
平安符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