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仿(英语:Fluoroform)是一种化学式为CHF3的有机化合物,是卤仿的一种。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氟仿 | |||
---|---|---|---|
| |||
IUPAC名 Trifluoromethane 三氟甲烷 | |||
别名 | Fluoryl、氟利昂23、Arcton 1、HFC-23、R-23、FE-13、UN 1984 | ||
识别 | |||
CAS号 | 75-46-7 | ||
PubChem | 6373 | ||
ChemSpider | 21106179 | ||
SMILES |
| ||
InChI |
| ||
InChIKey | XPDWGBQVDMORPB-UHFFFAOYAM | ||
EINECS | 200-872-4 | ||
ChEBI | 24073 | ||
RTECS | PB6900000 | ||
性质 | |||
化学式 | CHF3 | ||
摩尔质量 | 70.01 g·mol⁻¹ | ||
外观 | 无色气体 | ||
熔点 | -155.2 °C (117.95 K) | ||
沸点 | -82.1 °C (191.05 K) | ||
溶解性(水) | 1 g/l, 20 °C | ||
溶解性(有机溶剂) | 可溶 | ||
蒸气压 | 4.38 MPa at 20 °C | ||
kH | 0.013 mol.kg-1.bar-1 | ||
pKa | 25 - 28 | ||
结构 | |||
分子构型 | 四面体 | ||
危险性 | |||
安全术语 | S:S38 | ||
主要危害 | 压抑神经系统 | ||
NFPA 704 | |||
闪点 | 不可燃 | ||
相关物质 | |||
相关化学品 | 氯仿、溴仿、碘仿、氟甲烷、二氟甲烷、四氟化碳 |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三氟甲烷是制造铁氟龙时的副产品,生物体对三氟乙酸进行脱羧反应也会产生微量的三氟甲烷[1]。三氟甲烷可用作制冷剂或灭火剂使用。
制备
第一次制备三氟甲烷是由法国化学家莫里斯·马士兰(Maurice Meslans)在1894年用碘仿和干燥氟化银产生剧烈反应而产生[2]。后来奥图·拉夫(Otto Ruff)将氟化银改成氟化汞和氟化钙的混合物,改善了制备的过程[3]。上述的交换反应可以使用碘仿及溴仿,不过交换前二个卤素原子时,会产生剧烈反应。后来爱伯特·亨纳(Albert Henne)将上述的反应变成二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用溴仿和三氟化锑合成一溴二氟甲烷,再和氟化汞反应产生三氟甲烷,这是第一个有效率制备三氟甲烷的方法。[3]
工业应用
在半导体产业中,三氟甲烷用在二氧化矽及氮化矽的电浆蚀刻(plasma etching)中。三氟甲烷也是一种制冷剂(冷媒),名称为R-23或HFC-23,因为其不含氯,不会造成臭氧层破洞,有时会用来会取代造成臭氧层破洞的三氟氯甲烷(cfc-13)。
三氟甲烷因为其低毒性、不容易反应及高密度,可用作灭火剂使用。此时常使用杜邦的商标名称FE-13代表三氟甲烷。三氟甲烷过去曾用来取代气体灭火系统中的海龙1301(cfc-13b1)。
三氟甲烷在去质子化后是一种提供CF3-的试剂,分子为弱酸性,pKa为25–28。三氟甲烷是CF3Si(CH3)3的前体[4]。
温室气体
三氟甲烷是强力的温室气体。依京都议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秘书处的评估,其100年的全球暖化潜势为11,700,也就是一公斤的三氟甲烷在一百年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效果和11,700的二氧化碳相当。后来评估的结果(IPCC, 2007),其100年的全球暖化潜势又高于原估测值,为14,800[5]。其在大气中的生命期为270年[5]。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的气候报告,三氟甲烷是2001年前大气中丰度最高的氢氟碳化合物。自2001年起才被车用空调制冷剂的HFC-134a(1,1,1,2-四氟乙烷)所超越。过去三氟甲烷的排放,大部份是在制造制冷剂HCFC-22(一氯二氟甲烷)时无意产生及释放的产物。
依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料[6] 来看,1990年至2000年在公约中附件1的国家(发达国家)中HFC-23的排放量有显著的下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清洁发展机制自2003年起已提供资金给公约中不在附件1的国家,帮助这些国家减少在制造HCFC-22时无意排放的三氟甲烷。依世界气象组织的臭氧部份资料来看,近年来开发中国家已成为最大的HCFC-22供应者[7]。京都议定书管制所有氢氟碳化合物(HFC)的排放。三氟甲烷可以用电浆或都用高温焚烧的方式破坏,以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他物理性质
性质 | 数值 |
---|---|
-100°C时的密度(液态) | 1.52 g/cm3 |
-82.1°C时的密度(液态) | 1.431 g/cm3 |
-82.1°C时的密度(气态) | 4.57 kg/m3 |
0°C时的密度(气态) | 2.86 kg/m3 |
15°C时的密度(气态) | 2.99 kg/m3 |
偶极矩 | 1.649 D |
临界压力 (pc) | 4.816 MPa (48.16 bar) |
临界温度 (Tc) | 25.7 °C (299 K) |
临界密度 (ρc) | 7.52 mol/l |
压缩因子 (Z) | 0.9913 |
偏心因子 (ω) | 0.26414 |
25°C时的黏度 (η) | 14.4 μPa.s (0.0144 cP) |
定容摩尔热容 (CV) | 51.577 J.mol−1.K−1 |
汽化热 (lb) | 257.91 kJ.kg−1 |
参考资料
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