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子瑾(1878年3月16日—1956年5月12日)字少英、号大智,别署林鹰及林疋、林壑,台中人,活跃于近代台湾、中国,及文学、社会、商业等不同领域。他汉学背景深厚,是栎社、台湾文社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新颖,曾翻译西方学术论述,但由于后半生定居北京未再返台,因而在台湾已逐渐被人遗忘。[1]
林 子 瑾 | |
---|---|
出生 | 1878年3月16日(光绪四年、明治十一年)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彰化县 |
逝世 | 1956年5月12日 中国北京市 | (78岁)
国籍 | 大清(1878年-1895年) 大日本帝国(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56年) |
别名 | 字:少英 号:大智 别署:林鹰、林疋 |
教育程度 | 私塾、家庭教师 福建法政专校 日本早稻田大学 |
职业 | 诗人、文化与社会运动者 企业经营者 |
组织 | 中央金曜会、栎社、樗社 台湾文社 台湾文化协会 台湾革新同志会 |
知名作品 | 《瑾园诗钞》 《台湾文艺丛志》 |
家乡 | 台湾台中市东区 |
伴侣 | 元配 吕诗琴 (台中神冈筱云山庄) 二房 孙凤(台北大稻埕人) 三房 林阿巧(台中树仔脚人) 四房 孙培仪(北平人) |
儿女 | 请详 家人 |
父母 | 林染春(父)、吴幸元(母) |
亲属 | 吴鸾旗(娘舅)、林献堂(姻亲)、吴子瑜(表弟)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林子瑾1911年加入日治时期台湾三大诗社之“栎社”,并于1919年与“栎社”同仁共创“台湾文社”,为创设十二理事之一,并担任副总务理事。[2]1919年1月1日台湾文社发行《台湾文艺丛志》第一号,封面即由林子瑾题字。[3]
1921年蒋渭水等人发起台湾文化协会,10月17日于台北静修女子中学召开成立大会,林子瑾被推为议长,后任台中州评议员,并参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曾与林献堂同赴东京。1923年林子瑾创立古典诗社团“樗社”,自任社长。1923年2月10日“樗社”在吴子瑜宅邸召开中嘉南联合吟会,来自台湾南、北诗社共上百人参加。1923年底因治警事件台湾总督府大事搜捕台湾文化协会干部,故于1924年避居北京。1937年返台奔母丧,1940年返回北京。[4]
二战日本投降后林子瑾于北平成立“台湾革新同志会”。1946年4月1日以别署“林鹰”发表〈就台人产业处置而言〉一文,为当时留在中国、身分地位未明之台湾人争取权益。1949年林子瑾准备举家返台,然因病未能成行。卧床多年后,1956年5月12日于北京去世。[4]令人惋惜的是,因中共建政及文化大革命,林子瑾旅居北京多年的相关资料,大半毁于其中。林子瑾在台中居住的宅第,现仍坐落于台中市东区,称为“瑾园”,于民国107年(2018)7月2日公告为历史建筑。[5]
林子瑾的父亲林染春是清朝秀才也是中医,由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只身到台湾行医,落脚台中,娶吴鸾旗长姐吴杏元为妻。时人称林子瑾为阿桢舍(林染春神主牌书孝男林维桢)[6],吴子瑜(吴鸾旗儿子)为东碧舍,两人为表兄弟,都有长时间旅居中国的经验,他们与当时在北京的台湾同乡及民国初期的政治人物如黄兴、吴佩孚等人互动颇多,对探讨近代台湾人的中国经验,具有研究价值。除了生平经历特殊,他们的诗文作品更具有多重的时代意涵与个人特色。
1902年,雾峰林痴仙(俊堂)、林南强(幼春)、燕雾大庄赖悔之(绍尧)三子始结诗社,名之曰“栎”;嗣而同声相应者,有苑里蔡启运(振丰)、房里陈沧玉(瑚)、三角仔吕厚庵(敦礼)、鹿港陈槐庭(怀澄)、牛骂头陈基六(锡金)诸子。春秋佳日,会集一堂;击钵分笺,互相酬唱。3月4日,蔡启运、吕厚庵、赖悔之、陈沧玉、林痴仙、陈槐庭、林南强及雾峰林壶隐(仲衡)、校栗林(今台中潭子)傅鹤亭(锡祺)等9人集于台中林季商之瑞轩,撮影以为纪念;后以来会者为创立者,定栎社规则17条。[11]
1911年,林子瑾加盟为“栎社”社友。同年粤东名士梁任公(启超)、汤觉顿(叡)、梁令娴女士等游台,“栎社”开会欢迎之。4月2日会于瑞轩,社友12人、来宾12人,社友为启运、灌园、南强、伊若、槐庭、旭东、悔之、卿淇、联玉、大智、子材、蕴白、少舲、沧玉、痴仙、望洋、雅堂、笃轩、升三、鹤亭等,于台中公园物产陈列馆前,摄影留念;梁启超并题字赠予林子瑾。[12]
1918年,基六、惠如与其乡友创吟社“鳌西诗社”,惠如倡开栎、鳌联合会。9月20日,会于鳌峰惠如之伯仲楼,栎社社友11人,即基六、卿淇、沧玉、少舲、联玉、望洋、南强、伊若、槐庭、鹤亭及主人惠如等;是会决议四项,作决议录,席上惠如深慨汉文将绝于本岛,倡议设法维持。(按台湾文社之设立,即胚胎于此会)[13]
1919年,6月14日-15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先是“台湾文社”成立,基六、沧玉、灌园、南强、惠如、槐庭、少舲、联玉、伊若、大智、望洋、鹤亭等12人,以创立者而为理事,本日即“栎社”总会兼“台湾文社”理事会;“栎社”改社则18条为26条,作会议录,选任南强、槐庭、灌园、少舲、沧玉、大智等6名为“栎社”理事,颁会则及会议录于诸社友。[14]
1920年,1月31日-2月2日,立春七日莱园红梅正开,“栎社”开观梅会,来会者:升三、卿淇、沧玉、少舲、沁园、大智、南强、壶隐、太岳、望洋、豁轩、肖峰、子昭、子材、鹤亭及主人灌园等16人;击钵吟诗题为“空气枕”,次“折梅”、次“火山”,次分咏格诗钟“写真”、“马”;2月1日纪念撮影。
1920年,9月27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社友出席者:升三、卿淇、莲溪、守拙、枕山、壶隐、少舲、灌园、太岳、豁轩、南强、肖峰、子昭、大智、鹤亭等15人,鹤亭报告自1月至8月之收支决算后,即商议辛酉(1921)二十周年祝贺及纪念事,议决右开四项:1.辛酉秋季开成立二十周年祝贺会。2.选刊社员诗集。3.发行社员纪念章。4.立纪念碑于雾峰之莱园。事务分担亦议定:林子瑾负责办理纪念章及纪年碑文书字。[15]
1921年,6月18日-20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出席者社友13人,即基六、升三、笏山、少舲、沁园、子材、大智、南强、太岳、灌园、豁轩、望洋、子昭等;来宾为王石鹏、王竹修、王达德、黄尔璿、蔡梓舟诸氏。诗题有“啖荔枝”、“瑾园听雨”等。先是,各交宿题之“田横”咏史诗,选取后,乃击钵。越二十日,散会。
1922年,10月8日午后4时,栎社在雾峰莱园题名碑前举行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碑为南强撰记、大智书石。[16]
栎社者,吾叔痴仙之所倡也。叔之言曰:‘吾学非世用,是为弃材;心若死灰,是为朽木。今夫栎,不材之木也,吾以为帜焉。其有乐从吾游者,志吾帜!’同时,赖丈绍尧及予闻其言而赞之;既而,傅君鹤亭、陈君沧玉、陈君槐庭、吕君厚庵、蔡君启运、从兄仲衡闻其风而赞之,始定社章、立题名录,为春秋佳日之会。
自是和者寖众,丙午(清光绪三十二年)庄君太岳、张君子材、陈君豁轩、郑君济若、王君学潜、黄君旭东、郑君汝南、蔡君惠如、丁未(三十三年)林君望洋、魏君品三、张君升三、袁君炳修、陈君基六、己酉(清宣统元年)连君雅堂、庚戌(二年)从叔灌园、吕君蕴白、辛亥(三年)林君少英入社。是岁三月,集全岛词人大会于瑞轩。再会于莱园,时梁任公、汤明水两先生亡命海外,适然戾止;觞咏之欢,有逾永和。然而耆旧风流,抑亦盛极不可复继矣!逾月,蔡君启运徂谢;乙卯、丁巳(中华民国四-六年)之间,痴叔、赖丈亦相继下世。当一线未绝之秋,夺我老成;此非特吾社之忧,盖亦吾土斯文所同戚也!己未(八年)蔡君子昭、施君啸峰、林君竹山、丁君式周、庚申(九年)林君耀亭、张君笏山入社;辛酉(十年)仲秋,复开大会于莱园。溯自壬寅结社,至是二十年矣。经营肇造于痴仙、规模大具于鹤亭,提携羽翼,则又灌园之力为多。计前后大会者三次、小集者数十次;登社友录者若干人、存者若干人,其中道退社者不列焉。 世变以来,山泽臞儒计无复之,遂相率而游乎酒人、逃于莲社;有一倡者,众辄和之。迄于今,岛之中社之有闻者以十数。呜呼!是亦风雅之林,民俗盛衰之所系也;可不慎欤!
辛酉秋(孔子降生二千四百七十二年),林资修撰文、林少英书石。[17]
1924年,3月22日午后4时,栎社举二十周年纪念银瓶赠呈式于雾峰灌园府第之应接室,社友至者有:基六、升三、莲溪、作敬、沁园、铁生、蕴白、豁轩、壶隐、南强、灌园、望洋、子昭、太岳、少舲、笏山、鹳亭等17人。席定,由沁园代表社友赠银瓶于鹤亭,而郑重叙礼;同至莱园为赠瓶纪念撮影。式毕,以《栎社第一集》梓成,计300册,决定社员每人配付5册,已故社友之遗族及全台各诗社、各图书馆各赠与1册。[18]
《栎社第一集》所梓者:无闷、悔之、南强、启运、厚庵、鹤亭、枕山、沁园、壶隐、太岳、子材、豁轩、济若、卿淇、旭东、少舲、铁生、望洋、升三、炳修、基六、雅堂、灌园、蕴白、大智、子昭、肖峰、莲溪、作敬、守拙、笏山、云从等32人之诗,计617首。[19]
无闷诗草(29首)、逍遥诗草(46首)、南强诗草(18首)、启运诗草(18首)、厚庵诗草(25首)、鹤亭诗草(25首)、趣园诗草(26首)、沁园诗草(27首)、仲衡诗草(32首)、太岳诗草(28首)、云从诗草(26首)、知足斋诗钞(15首)、豁轩诗草(21首)、怡园吟稿(5首)、卿淇诗草(6首)、旭东诗草(10首)、汝南诗草(12首)、铁生诗草(5首)、望洋诗草(10首)、升三诗草(5首)、槐荫诗草(7首)、鳌峰诗钞(36首)、剑花室诗草(43首)、灌园诗草(20首)、蓉村诗草(13首)、瑾园诗钞(21首)、蕉窗吟草(19首)、肖峰诗草(22首)、莲溪诗草(22首)、竹山诗草(7首)、耀亭诗草(7首)、笏山诗草(11首)。(以入社先后为序,同时入社者序齿)
一场春梦去无痕,画虎人争自笑存,终是亚洲民主国,前贤成败莫轻论。(旗保存台北博物馆内黑地画虎)
日日松间下几枰,指挥操纵足平生。自嗤好勇心犹在,权作潢池试弄兵。
管底星辰如可摘,人间天上总难分。独怜缩地长房术,寂寂千秋竟不闻。 凹凸玻璃首尾分,白山台上望天文。从知璧月多痕迹,始信吴刚运斧斤。
一线延明赐姓朱,台澎割据势终孤。千秋倘有英灵在,喜看孙黄覆曼殊。
危局扶持恃大才,欣君远自日边回。信然并党成优势,九派浔阳入海来。
立国宗农信不诬,况经兵燹尽荒芜。中原病久多孱弱,养血先当服首乌。
操戈同室尽仇雠,借箸频闻起代筹。势弱但知秦客贵,言庬更杂楚人咻。马肝讳死甘心日,牛鼎分羹染指秋。我 本周嫠空恤纬,南冠无地哭神州。
1926年,6月15日,傅锡祺自客岁游历青岛、北京、天津等处归来,“栎社”爰假灌园府第开小集兼洗尘会。是日,社友至者有:灌园、南强、作敬、少舲、沁园、豁轩、基六、铁生、莲溪、太岳、升三、蕴白、笏山、子材、守拙、子昭、鹤亭等17人;客有台南谢星楼、台中王石鹏、吴子瑜等3人。诗题为“洗尘宴”七律(“真”韵)、“归船”七绝(“微”韵)。翌日午刻,林阶堂招宴,并在其右厢小亭为纪念照像。林献堂推荐王石鹏、吴子瑜2人入社,诸社友均赞成。[20]
1930年,4月2日,“栎社”于雾峰莱园开总会,先议收支决算,次议连雅堂,不将其3月2日发表之阿片论文为之除名,而用16回未出席,认其退社;林献堂提议林子瑾诱拐同姓女子亦当除名,讨论后无记名投票,以八年未出席于总会决定认作退社。[21]
1918年,9月20日,栎、鳌联合会会于鳌峰蔡惠如之伯仲楼,蔡惠如深慨汉文将绝于本岛,倡议设法维持,“台湾文社”之设立,即胚胎于此会。
1919年,10月,傅锡祺、林献堂、蔡惠如、林子瑾、林幼春、郑汝南、林载钊、陈沧玉、陈联玉、陈基六、陈怀澄、庄伊若等12名创社理事,共同发表〈台湾文社设立之旨趣〉 ,决意将“台湾文社”打造成立足台中、引领全台的文艺团体,大力维持和发展汉学的文艺园地。
1918年,12月12日,傅锡祺(总务)、林献堂(财务)、蔡惠如(外务)、林子瑾(内务)、林幼春(文务)、郑汝南(编篡)、林载钊(编篡补助)、陈沧玉(财务补助)、陈联玉(文务补助)、陈基六(文务补助)、陈怀澄(内务补助)、庄伊若(外务补助)等12名创社理事,订文社规则12条。
1918年,12月15日以前,林熊征、林子瑾、林烈堂、郑拱辰、林献堂、林阶堂等人,交社费五十元以上为名誉社员。
1919年,1月1日,“台湾文社”发行《台湾文艺丛志》第一号,定价四十钱,封面由林少英题字,发行所位于台中厅台中花园町五丁目五六(即林子瑾瑾园)。
1919年,6月14日,于台中大智之瑾园(今台中市东区大智路104号),由傅锡祺、林献堂、蔡惠如、林子瑾、林幼春、郑汝南、林载钊、陈沧玉、陈联玉、陈基六、陈怀澄、庄伊若等12名创社理事,召开“台湾文社”理事会。
1919年,10月19日,“台湾文社”假台中街之台中座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出席会员北至基隆、南至阿猴,大会推举林子瑾为理事,代表陈述文社的成立过程、资金来源、丛志设置概况,及主要供稿者名单,林子瑾并在随后的演讲中列举汉学不可废的四大理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