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波勒极小期(Spörer Minimum )是一个从1460年至1550年,长达90年的太阳活动低潮期(亦有人认为是从1420〜1570年,长达百馀年),是由John A. Eddy在1976年发表于科学这本期刊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标题为蒙德极小期的论文中确定和命名[1]。它发生在直接观测太阳黑子之前,因此是通过分析树木年轮中碳-14的含量发现的,这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史波勒极小期是以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史波勒之名命名[2]。
有关太阳活动的细节,请参阅:太阳周期。
太阳活动通常以太阳黑子计数的形式来表示,但这种测量方法只有在西方天文学家对太阳黑子观测进行常规记录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后才是可靠的。对于有太阳黑子记录之前的时期,太阳活动可以从代用方法中找到,最显著的是地球中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放射线同位素是由太阳活动调节的[3]。史波勒用碳-14的数量与太阳活动的高低相关的事实,以碳-14法来确定太阳活动的最小值。
Wilfried Schröder发表了一份在史波勒极小期观测到北极光的表,显示太阳周期的活动[4]。宫原等人同样发现,即使在最小值期间,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在碳-14记录中仍然是明显可见的。11年周期的振幅似乎只在1455年到1510年之间被调整过[5]。
江和徐查看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太阳黑子记录和极光观测,认为1450年到1560年的最小期是似是而非的。他们建议太阳黑子的最小期为1400年到1510年[6]。
与随后的蒙德极小期一样,史波勒极小期恰逢地球气候比平均温度低的时候。这种关联产生了这样的假设,即太阳活动的减弱会产生比全球平均温度更低的温度[7],尽管江和徐指出,虽然1430〜1520年间(开始时间略早于史波勒极小期)确实比中国的平均温度低,但1520〜1620年期间(极小期的后半段)却比平均温度高[6]。
太阳活动导致气候变迁的具体机制尚未建立[8][与来源不符]。一种理论是由于太阳输出的变化,因而改变了北极和北大西洋振荡[9]。
在13世纪的维京沉积物遗迹和在17世纪的"小冰河期"引起蒙德极小期有400年周期的争议,而史波勒极小期也符合这个数值。果真如此将会对目前的全球暖化造成冲击性的争议(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温室效应)。无论是支持或反对全球暖化的论点,都获多或少的必须要考虑与这个400年(或更长时间)周期活动间的关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