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鹅龙(学名:"Procheneosaurus")意为“在鹅龙之前”,过去因为其小型头骨与眼睛前方的低矮颅顶,而被分类于鸭嘴龙科。原鹅龙目前被视为是无效的恐龙,而其化石被认为属于不同赖氏龙亚科的幼年个体。

Thumb
原鹅龙化石,可能属于赖氏龙冠龙。位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在1975年研究中,首次将原鹅龙的原有化石归类于冠龙赖氏龙[1];后来的研究,另增加了亚冠龙[2]。原鹅龙过去有5个种,包含:P. praeceps、宽齿原鹅笼(P. altidens)、短颅原鹅龙(P. cranibrevis)、竖额原鹅龙(P. erectofrons)、以及P. convincens。前四者发现于北美洲,第五种发现于亚洲

在1920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威廉·狄勒·马修(William Diller Matthew)将一个位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头骨与骨骸的照片,命名为原鹅龙(Procheneosaurus),该化石出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恐龙公园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晚坎潘阶[3]。原鹅龙的命名普遍不认为具有效性,而该标本后来被建立为Tetragonosaurus。但是,理查·史旺·纳尔(Richard Swann Lull)反对Tetragonosaurus的用法,继续使用原鹅龙。

模式种P. praeceps是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在1931年命名,根据一个发现于恐龙公园组的头骨命名。在当时,帕克斯原本将该种建立于Tetragonosaurus之内,并包含了马修命名原鹅龙的最初标本[4]P. praeceps的头骨现属于赖氏赖氏龙Lambeosaurus lambei)。尽管原鹅龙的命名早于赖氏龙,赖氏龙仍是有效名称。

宽齿原鹅龙也发现于恐龙公园组,原本为宽齿糙齿龙Trachodon altidens),是在1942年由理查·史旺·纳尔与尼尔达·莱特(Nelda Wright)改归类于原鹅龙[5]。宽齿原鹅龙的化石只有一个上颌骨,可能也属于赖氏龙,但难以确定。

短颅原鹅龙也是发现于恐龙公园组,是在1935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命名,当时为Tetragonosaurus的一种[6]。化石大于其他种。彼得·达德森认为该种是冠龙的幼年个体[1]。新的研究显示,根据模式标本的头骨关节,该化石是个赖氏龙的幼年个体,而其他化石则属于冠龙[7]

竖额原鹅龙是由帕克斯命名,当时为Tetragonosaurus的一种,化石是一个发现于恐龙公园组的头骨。彼得·达德森认为该种是冠龙某一种(C. casuarius)的幼年体[1]。另外一个骨骼,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双卖迪逊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晚坎潘阶,似乎是斯氏亚冠龙Hypacrosaurus stebingeri)的幼年个体[2]

P. convincens的化石是一个几乎完整骨骼,只缺少口鼻部与尾巴末端,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年代为白垩纪晚期。该种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natoly Konstantinovich Rozhdestvensky)在1968年命名[8]P. convincens可能是咸海牙克煞龙(J. aralensis)的异名[9],也可能足以成立个别的属[10]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