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3是一种美国生产的装甲运兵车,外销世界上诸多国家,以便宜好用、改装方便著称于世,在近代军事史有重要地位。
M113装甲车 | |
---|---|
类型 | 装甲运兵车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60至今 |
使用方 | 美国、等50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越南战争、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等世上诸多战争与维和行动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食品机械公司(原始设计) |
研发日期 | 1950年代 |
生产商 | 食品机械公司 Food Machinery Corp |
生产日期 | 1960 |
制造数量 | 超过80,000辆(含改装型) |
衍生型 | 大量,含各国自改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2.3吨(未加炮) |
长度 | 4.863 m |
宽度 | 2.686 m |
高度 | 2.5 m |
操作人数 | 2车员+11步兵 (其他改型不定) |
装甲 | 12-38 mm,铝合金装甲 |
主武器 | 白朗宁M2重机枪 |
副武器 | 各种改型武器 |
发动机 | 底特律柴油公司6V-53二行程6汽缸柴油引擎 205kW 275匹马力 |
功率/重量 | 22.36马力/吨 |
悬挂 | 悬吊杆、两侧各5个路轮 |
作战范围 | 480 km |
速度 | 66 km/h |
M113采用全履带配置并有部分两栖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驶。M113家族有极多的变型版可以担任运输到火力支援等等战场角色,超过80,000辆的生产量遍布世界。[1]虽然它不是坦克但是也能设计成战斗载具,M113在越战时期甚至是装甲覆盖最完全的载具,也使得后续的诸多装甲步兵战车从它获得灵感,至今21世纪M113各种改型依然在服役,并且在最近被选为史上10大步兵战车第一名[2]。
发展沿革
M113由FMC公司研制,为取代M59装甲运兵车及M75装甲运兵车而生。这两款装甲运兵车为1950年代的韩战时期制品;M75虽然具有足够防护力,但太重、缺乏渡河能力、也难以空运,M59则是吸取韩战经验,在地形适性上比M75要好,但又更重、且防护力更弱,不被美军所认同。当时美军想找到一款兼具两者优点的新型装甲运兵车,因此伞兵部队提出一项“空运多用途装甲载具”(AAM-PVF)开发计画[3];FMC公司与凯萨铝业合作,在1950年代成功开发出可以作为造车材料用的铝合金,该合金主要材质为铝、锰、镁,采冷轧制造;虽然直到未来才发现这种材质有易燃的危险问题,但在当时铝合金让设计师找到了满足防御力及重量平衡的解决方案。
食品机械公司的山·乔斯提出了两种初期概念设计,在1956年9月于加州圣荷西工厂推出原型:T113和T117,T113就是后来的M113,当时采用铝制车壳、大陆空冷引擎;T117则采用钢铁车体、派卡德液冷引擎。两车车重几乎相等,前者冷轧5083铝—镁—锰合金装甲厚31.75mm(1.25英寸),后者钢装甲厚9.53mm(3/8英寸),都具有相同的抗弹能力,但铝装甲焊接容易,厚度较大,车体坚固,省去了部分加固结构件,重量较t117型轻6%。1957年美军开始测试,T-117的派卡德引擎不敷使用,只好更换为福特368UC引擎。最后T113中选,因为它比T117轻,使用铝材质而不是钢铁,T113在1957年推出改良原型,为T113E1与T113E2,T113E1改用克莱斯勒A710B汽油引擎与艾利森TX-100自动变速箱,在1960年通过美国陆军测试量产,得到M-113的正式军用代号。T113E2则是柴油引擎原型车,到1964年也成功投产,就是日后的M113A1它很快就取代了M113的地位。[4]
M-113面对的首场战争是1960到1962年间的越战,1962年3月30日第一批32辆的M-113运抵越南。并提供给越南共和国军,这批M-113编成2个机械化步兵连,每连下辖15辆M-113。1962年6月11日,这两个机械化连首度派遣出击;1963年1月北邑战役期间,至少有14位车顶重机枪射手遭射杀,因此美军发觉机枪需要防盾。最初的机枪防盾是拿遭废弃的河川炮艇船壳改造,但是很快地就发现这材质不够厚,后来则拿报废的装甲车钢板现地改造使用。但是并没有升级为ACAV构型,该构型有枪盾和侧面装甲的强化。
越战是首次采用M113建立机械化步兵概念的战争,原始构想是来自二次大战时期的装甲化步兵。后来在更换为M114后“装甲骑兵”更加扮演多功能角色,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包含多辆M113和一个指挥部,维修部门,医护部门,战场回收部门,迫击炮部门,侦搜部门。
M113在越战时也作为护卫车辆使用,在许多战斗照片中,也看到它和M48或M-551一同作战。有些M113改装的枪盾后来被纳入ACAV套件中直到现在还在伊拉克使用。
越战中美国空军还使用M113和M113A1 ACAV用于空军基地的保安队。M113也供应给当时的南越军。在南越军中也被加装炮塔和机枪、无后座力炮等等改装。
设计概念
M113于1960首次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研发概念是高机动,高生存性,和高可靠履带平台可以随时跟在当代装甲车辆和战车后方作战。只需两名车员,驾驶和车长。后方可以运送11步兵。主武装是50cal(12.7mm)白朗宁M2重机枪,由车长操作。
M113为了达成兵员运输用途,必须能防御前线小口径武器和间接炮弹碎片。但是在越战早期南越军发现此车很难使用。遭受突然攻击时很难还击,因为车顶的重机枪手很容易被打死。因为敌军轻武器不能打穿车体装甲,所以都集中火力打机枪手,所以南越很快就自己制造了一种枪盾掩护车顶机枪手。
早期的骑兵攻击型雏型(ACAV)就因此而生并且于1960年代早期投入战争,在最初的1962年间,他们又发现了后车门和车长门也容易被攻击。同时也发生一种需求希望以M113当成两栖战车方便在沼泽区的攻击行动[5]而不只是最初设计的运兵车用途。于是ARVN改变观念把使用M113的成员当成介于步兵和战车员之间可以互换的角色[6],最后这种“ACAV”构型终于在1965年诞生成为美军制式装备。同时也取代一些轻型坦克和侦搜车的任务。而且同时M113依然能载运11兵员和2个车员,使得战场弹性变大,这台车和这13个人可以时而像步兵排时而像侦搜车队;突发战斗时又像一辆多机枪小坦克。
美国陆军的战术在越战期间被指责及嘲笑。所以很快就发布了ACAV构型,标准ACAV套件包含枪盾和车长位置的圆型.50机枪塔白朗宁M2重机枪,还有2把外加枪盾的M60通用机枪在左右后方,中间也加上“腹部装甲”,是用薄的钢板制成,从前面往后延伸了1/2到2/3。后方的两把机枪操作员可以在打开上部矩形货舱门后直接开火,使得M113从运输变成一种战斗车辆,但是大体上本车还是只能承受轻武器攻击,因为从原始设计就不是战斗车辆。工厂制造了一辆原型车是两侧还有对外的射孔,称为XM734,也部署到越南战场测试。但是据报没有什么特殊表现。
越战修改的ACAV套件也部署到伊拉克直到现在M113系列依然在使用。伊拉克战场还有一种是安装一具改良的圆形枪塔而撤除后方两把枪。并加强车长的装甲。
M113是以制造飞机的铝材质打造,让它可以在更轻重量中拥有钢铁同级的防护力(总重约10.5吨)和更紧密的结构。使他的轻重量相对可以使用比较轻的小马力引擎。例如Detroit制2冲程六汽缸柴油引擎,也能用直升机或定翼机越过原野运输投放。也因为重量轻能在不外加漂浮装置下越过一些浅水域,使用履带“游泳”,此点具有战术重要性因为越南很多丛林,沼泽,泥路,山野,稻田等地形。
现今最先进的M113A3型最大行动范围有480km,极速64km/h。因为升级型的M113A3加上了防破片衬垫。有装甲的外挂油箱。所以换装了更有力的引擎和传动装置,装甲块有钛,铝,陶瓷,高硬度钢等四种可视情况选用,重量也各有不同极速也就不同,新型履带和油电混合装置可使M113以安静无声状态行使高速60mph达300到600公里远都不必加油。[来源请求]
现今的美军M113车队包含混合了A2版和一些改装型的A3 RISE(可靠度改良套件),标准RISE套件包含升级动力系统(涡轮引擎和新的传动装置),大幅强化操控性(新型的动力煞车和传统驾驶盘),外挂油箱,还有200安培的交流发电机和4电池。更多的A3将装防破片内衬和外挂装甲,
未来M113A3将有数位高速网路和资料传输系统。M113A3数位化计画包含各种软硬体改装使它们变成M113 FOV。
M113一直没有官方标准昵称,但是多年来有许多士兵自己取的称呼,越战时的南越称“绿龙”,瑞士称“Elefantenrollschuh”,即大象的溜冰鞋,德国称“Schweinewürfel”(方型猪),[7][8]美军士兵有时简称“履带”[7] ,以色列有官方名称“Bardelas”(印度豹)但是士兵都称“Zelda”(也称“Zippo”,为知名金属打火机的品牌,因为M113的铝制装甲被反战车武器打中就会起火),澳洲称M113A1是“铁水桶”,而外加76mm炮塔后的M113A1则是“野兽”,挪威人则是称“越南垃圾车”,另外在一些军事期刊或书籍上也有称“战场计程车”。
M113虽然是轻装甲,但是还是可以外挂反应装甲,加强金属板,或是火箭推进榴弹(RPG)防御栅栏(“栅栏式装甲”)。越战时很有效的枪盾也在伊拉克战争时用新玻璃材料作成透明枪盾。加拿大和其他驻军也把履带换成高耐磨型适应伊拉克沙漠。
许多M113虽然经过升级,但是因为车体材质以及重量限制整体防护力仍然劣于越战后服役的步兵战斗车,例如M2布雷德利或以军的Achzarit。不过,几乎所有新一代步兵战斗车都因重量大幅增加,因此无法透过C-130运输机运输,在执行长距离部署任务时,仍须动用足以搭载主力战车的C-5运输机或是C-17运输机,这种低弹性的部署条件限制,也让部分人士批评步兵战斗车的使用弹性无法优于主力坦克,整体战力还劣于主力战车。因此,重量较轻、能以战术运输机进行空运的M113也被保留继续服役,并改装成多种作战平台以代替一些不必倚赖步兵战斗车的低强度任务。
有些M113还取代M-551轻型坦克在加州Irwin堡的美军训练中心担任假想敌。这些M113就跟它的前辈M551一样。被改成类似敌军的装甲车辆外观。例如苏联制T-80或BMP-2。好处是M113冒充BMP-2时可以真的载运步兵进行偕同作战。
基本型M113在车顶平台上加装各式中型武器。最常见是.50口径白朗宁M2重机枪或40毫米Mk 19自动榴弹发射器。也可能装上反战车无后座力炮甚至是反战车飞弹。越战的装甲骑兵曾经把吉普车的M40无后座力炮装到M113。美国陆军发展了M47龙式反坦克飞弹可以安装在现有的机枪座上,而不必移走机枪。让车长单人就可以使用比机枪更强的武器。
基本型
- M113A1
- 1964年时使用柴油引擎替换汽油引擎
- M113A2
- 1979年,冷却和悬吊升级
- M113A3
- 1987年,更多改良提升战场生存性
- 装甲侧裙
- 引擎马力提升
- 外挂油箱
- M113AS4
- 澳洲国造旧式装甲运兵车M113AS1和M113AS3的升级版本,外部为全焊接铝制装甲,可抵挡小型武器和炮弹破片;配件方面加装空气控制系统调节温度和通风,以及自动火炮侦测等[9]。
- M113装甲骑兵攻击型(ACAV)
“装甲骑兵攻击型”(“ACAV”),初期投入越战后的M113发现车长和后门很容易被攻击,车上的武器也不够强。最初临时加上了枪盾,之后机枪也换成.50口径。后来完整的ACAV升级套件正式推出。包含枪盾和旋转式炮塔装甲于白朗宁M2重机枪外侧和两具外加的7.62mm M60通用机枪也附有枪盾,可以掩护两侧和后方舱门。此套件加到了所有M113。ACAV有时也套用到M106迫击炮车,但不同是左侧M60通用机枪被移到很后方。许多套件投入战场。但是最后一批使用的是第11装甲骑兵连,于美国加上套件后直接从马里兰州到越南。也常有装甲外挂于车下防地雷。
- 其他
M113装甲车的生产量极大,用途从运送步兵到搭载小型核武都有。M113是20世纪后半以来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车,到现今21世纪依然在极多国家服役。M113底盘也被改装成许多不同的车辆作为工程车或飞弹车。
服役国
- 阿富汗:63
- 阿尔巴尼亚:从义大利拿到46辆
- 阿根廷:450
- 澳大利亚:700
- 孟加拉国:10(全部出租给维和部队)
- 比利时:500
- 贝宁:从比利时拿到16辆
- 巴林:239
- 玻利维亚:50
- 波黑: 80[10]
- 巴西:584;海军陆战队另有29辆
- 柬埔寨:210辆但是只有20辆可以操作
- 加拿大:289
- 智利:427
- 哥伦比亚:120
- 赛普勒斯:8
- 刚果民主共和国:12
- 丹麦:632
- 埃及:2,950
- 厄瓜多尔:20
- 萨尔瓦多:20
- 衣索比亚:110
- 希腊:超过2,500
- 伊拉克(伊拉克新军):286
- 伊朗:200
- 以色列:6,131
- 义大利:3,000
- 约旦:1,300
- 韩国:400
- 科威特:80
- 黎巴嫩 1,100以上[11]
- 立陶宛:210(直到2008年为止)
- 摩洛哥:383
- 北马其顿:30
- 荷兰:升级为YPR-765
- 新西兰:120(逐渐升级为NZLAV III)
- 挪威:900
- 巴基斯坦:1,600以上
- 秘鲁:130
- 菲律宾:120 M113A1(1967年),142 M113A2(2015年)
- 波兰:35[12]
- 葡萄牙:150
- 沙乌地阿拉伯:3,000
- 新加坡:1,200(逐渐升级为比奥尼克斯步兵战车)
- 西班牙:860(逐渐升级为Pizarro IFV)
- 瑞典:1
- 瑞士:400
- 泰国:385
- 突尼西亚:120
- 土耳其:3,000以上
- 联合国:6
- 美国:6000(将由AMPV取代,首批采购160辆,未来总计是2897辆[13])
- 乌拉圭:24
- 越南:704
- 叶门:670
- 中华民国:675辆, [14]1964年引进,2019年正式汰除[15],2020年改为移交后备部队使用[16]。
- 乌克兰: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国捐赠了200台M113[17],澳洲提供了14辆M113AS4型[18][19],丹麦捐赠了54辆M113G3DK型[20][21],立陶宛捐赠了20辆,葡萄牙捐赠了15辆[21]。
- 俄罗斯: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缴获大量不同改型,部份被涂上Z (军事符号)字后使用[22],一架展览于胜利公园。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