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M-11勇虎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与中华民国陆军战甲车发展中心[1]共同研发的主战坦克。于1990年4月14日正式公开。作为M48战车的一款衍生型,亦称M48H主力战车。
CM-11勇虎式主力战车 M-48H | |
---|---|
类型 | 主战坦克 |
原产地 | 中华民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90年-至今 |
使用方 | 中华民国陆军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中华民国战甲车发展中心 |
生产商 | 中华民国战甲车发展中心 |
单位成本 | 300万美元 |
制造数量 | 450辆 |
基本规格 (CM-11) | |
重量 | 50吨 |
长度 | 6.95米(不计算炮管) 9.30米(含炮管) |
宽度 | 3.63米 |
高度 | 3.09米 |
载员 | 4人 |
装甲 | 均质钢装甲 |
主武器 | M68A1 52倍径105公釐线膛炮 |
副武器 | M240 7.62毫米同轴机枪 FN MAG 7.62公釐机枪 白朗宁M2 12.7公釐机枪 |
发动机 | AVDS-1790-2C柴油发动机 750匹 |
悬挂 | 扭力杆 |
作战范围 | 480公里 |
速度 | 50公里/小时 |
中华民国于1980年成立陆军战车发展中心,初期为开发军用装甲车,于1984年与美国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合作开发CM-11[2]。此型战车的开发案是要在《中美八一七公报》限制下,让中华民国陆军取得符合保卫中华民国所需的主力战车。
勇虎战车是将M48A5PI战车的炮塔安装在M60A3战车的车体上,再辅以M1战车的射控系统所结合的混种战车。美国称为M48H,H是混合(Hybrid)的意思,中华民国称为CM-11并命名为“勇虎式战车”。由于《八一七公报》对美国向中华民国输出新式武器作出限制,采用M48A5的炮塔可以让该款战车仍被视为M48系列战车,而中华民国早于1970年代中期已经操作M48A1,不算供应新型战车,可以符合《八一七公报》关于不输出新武器的限制。另一方面,陆军内部有意见认为台湾的地形不适合操作重量较大的欧美主力战车,M48A5的龟壳状炮塔较M60A3的长鼻形炮塔的轻量,全车的总重可以低于M60A3,减少超重的疑虑。
CM-11首两辆原型车于1988年出厂,通过测试后于1990年投入量产450辆,陆军装甲独立第五一旅(雷霆部队)下辖的第七一一战车营最先换装CM-11战车(首辆接装车号:军-4922501)。
CM-11在1988年完成两辆原型车,并决定生产450辆,中华民国于1987年向美国采购450具M60A3主力战车的底盘,战发中心则从美国引进技术并由兵整中心制造M48A3战车的炮塔与M68A1 105毫米线膛炮。M48及M60战车的炮塔配备有车长枪塔,可让车长在车内操作M85重机枪,但这款车长枪塔的外观实在太大,使得战车容易被敌方发现;而且枪塔的旋转速度不够快,较难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另一个问题是枪塔通风不良,机枪持续开火时容易造成炮塔内烟雾弥漫;以色列因此设计了轮廓较低矮的Urdan车长枪塔,取代M48及M60战车的原装车长枪塔,这款枪塔装有一挺白朗宁M2 12.7毫米重机枪,但需要车长打开舱盖操作,战发中心决定采用及在1988年订购。装填手舱盖有一挺FN MAG通用机枪,炮盾的同轴机枪是一挺M240 7.62毫米机枪。炮塔两侧各装有一具与M60A3战车相同的M239 66毫米六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可以在前方距离30公尺左右各55度施放烟幕,一发烟幕弹可以遮盖约10度范围,烟幕弹发射器能够装填UKL-8红磷烟幕弹、M76防红外线烟幕弹、TC-82人员杀伤弹(内含3,000颗直径4.76公釐的钢珠)。车长可在车内控制烟幕的发射,装填一次可发射两次,除了可以发射烟幕弹自我隐蔽、阻碍对方使用红外线或雷射导引的导弹,也可以使用人员杀伤弹杀伤对方步兵。车上配备核生化防护系统,属于M60战车所使用的中央过滤式设计,组员须使用面罩呼吸经过滤毒器过滤的空气。
CM-11在巴顿系列中较为出色之处,是它采用与美国M1艾布兰主力战车同级的数位/类比混合式弹道计算机,并提供二维稳定观瞄与炮身稳定设备,较M60A3战车的一维稳定装置更为完备。CM-11的瞄准设备部分承袭巴顿系列,保留了立体成像测距仪,但测距设备使用的是AN/GVS-5 钇-钕石榴石(Nd-YAG)雷射测距仪,此装置原先为美军单兵手持式镭射测距设备,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在1980年供M60A1与M48A5升级的低成本战车射控系统(Low Cost Digital Tank Fire Control System),并将这款镭射测距仪整合到射控系统中,该款镭射测距仪较M60A3使用的红宝石雷射测距仪在输出品质上更为稳定,CM-11的瞄准装置有很大部分与该套设备雷同;CM-11夜间观测则采用AN/VSG-2热影像仪及AN/VVS-2星光夜视镜,勇虎战车的AN/VGS-2厂商称为GPTTS(主力战车炮手热影像瞄准器,Gunner’s Primary Tank Thermal Sight),和M60A3配备的原型差别之处在于整合了二维稳定,在勇虎案时国军采购了560套热影像仪,其中100套后来用于将M48A3战车升级为CM-12。
由于CM-11的射控系统衍生自当时美军最新式的M1主力战车,其弹道电脑的性能比M60A3战车更先进,而且配备M48系列战车缺乏的环境感测器,CM-11可以把横风、风速、气温及气压等资料自动汇入弹道电脑,数位化程度较高,并且配备热成像仪,而其炮塔及炮身的驱动和稳定系统都较M60A3有所改良,CM-11在日间和夜间均具备在行进间射击移动目标的能力,而且比M60A3更胜一筹。与M60A3进行射击测试时,CM-11在最远射程的命中率居于优势。CM-11对2,000公尺处的固定目标首发命中率达82%,超越M60A3对1,500公尺处目标的75%首发命中率,在M1A2T主力战车在2025年服役前,CM-11是中华民国陆军首发命中率最高的战车。
受制于沿袭自M60A3的车体及发动机,CM-11勇虎战车的火力与机动力与M60A3主力战车相当。CM-11的龟壳型炮塔源自在1950年代中期出品的M48战车,其钢制炮塔采用铸造工艺成型,炮塔的防护力与M48及最早期的M60战车相当,装甲最厚的炮塔正面仅厚110公厘,侧面和后方只有50至76公厘,装甲比在1960年代改用长鼻形炮塔的M60A1单薄。随著苏联战车弹药的推陈出新,只具备传统铸造钢甲的M60A1,在踏入1970年代后,面对苏联系标准的100、115或125公厘战车炮发射新型穿甲弹,M60A1的防护力已嫌不足。因为CM-11炮塔装甲的厚度比M60A1薄,所以抵挡类似口径战车炮发射的穿甲弹及高爆弹的防护力也不如M60A1,故此在对抗现役主力战车时,只能仰赖地形掩护增加生存机率。虽然CM-11选用的射控系统是衍生自技术水平十分先进的美国M1战车,射击精确度与早期型的M1战车同级,不过这套新型的数字化射控系统对电力供应及冷却的需求,远较原先M48战车所使用的传统光学及类比式射控系统为高,但CM-11安装的是M48战车的炮塔,内部空间比后来的M60A1/A3及M1主力战车狭小,散热空间及对电子设备的冷却效能不及后两者,在1950年代设计M48战车时,也没有考虑到后来换装的电子设备对供电及冷却的需求,所以射控系统较容易因过热等问题而发生故障,而且较狭窄的炮塔内部也限制了可供持续改良及升级的空间,除非大幅改造炮塔或直接更换炮塔,否则无论在防护力或火力都难有明显的提升。
中华民国陆军早就了解CM-11的防护力无法与同时代的主力战车相提并论,也不足以应付反战车飞弹及火箭推进榴弹的威胁,所以在1990年代中期便考虑安装附加装甲增强防护力。陆军曾从法国引入GIAT设计的反应装甲,与常见的欧美、俄式块状反应装甲不同,这款反应装甲采用模组化设计,将数块反应装甲整合在基座上,炮塔的模组化反应装甲以朝上方45度仰角安装,可降低反应装甲爆炸时误伤到己方协同作战步兵的机会。反应装甲分别安装在中弹率最高的炮塔正面及两侧,以及车体的正面,至于车体两侧的悬挂系统和履带仍是缺乏装甲保护,不但容易遭受破片或异物损害,在高速行驶时也会因履带卷起沙尘而被过早发现,也有指CM-11的引擎出力只有750匹,大量增加装甲防护只会削弱本已不高的机动力,除非更换引擎及传动系统,否则难以增加装甲覆盖的范围。加装反应装甲的CM-11曾于2012年陆军第六军团装甲第五四二旅的春节战备操演中首度展出,而从新闻与网路媒体的资讯显示,目前仅为两辆CM-11勇虎战车加装反应装甲,亦有来源不明的消息指CM-11勇虎战车加装反应装甲后,扭力杆容易因负荷过大而断裂,但此消息未有获官方证实。
2016年8月16日上午10时许,陆军装甲第五六四旅进行实弹射击时,一辆CM-11战车疑因煞车故障在网纱桥上翻落溪底,酿4死1轻伤。台湾屏东地方法院检察署派出3名检察官侦办,侦讯该名战车驾驶。根据战车内位置图显示,死伤者都集中在炮塔里,因炮塔开口在上方,全车翻覆后,战车底盘朝上,因此未能顺利逃出。[3]
2019年5月10日,屏东地检署将侦办过程出书“0816屏东恒春战车翻覆侦办实录”,做为往后类似灾难案件参考。前屏检检察长林锦村指出,屏检历经2年,以勘验同型战车及事故战车、现场重建及3D动画等,最终侦结起诉,台湾屏东地方法院也做出判决,回应社会对于案件发生原因“知”的需求。[4]
2016年8月31日上午9时许,陆军湖口北测中心上午进行陆军装甲第五四二旅战车第二营实弹射击鉴测,在进行火炮试射归正的科目时,其中一辆CM-11战车射击第一发时正常,但发射第二发时发生炮管爆炸,发生膛炸的战车在射击时,炮管从炮膛排烟器处断裂,车上乘员均没有受伤,只是眼睛遭烟熏感到不适,到医院检查后无大碍[5]。
2018年12月5日下午3点左右,陆军装甲第五六四旅战车第一营在执行战车例行性装备保养,由一名刚下部队的少尉排长驾驶CM-11,因驾驶操作不慎,导致一名在车外指挥的马姓下士遭履带夹伤,腹部、背部受创,多处脏器破裂,紧急送往高雄荣民总医院急救,马姓下士左肾被摘除,术后状况稳定,无生命危险。[6]
2020年4月27日, 陆军装甲第五四二旅在新竹湖口北测中心举行军事训练,一辆CM11勇虎坦克在山坡上行驶时突然熄火,坦克随即滑下山坡,擦撞后方坦克后,翻落山坡。两名士官受轻伤,幸无大碍。[7]
2022年7月21日上午,陆军第八军团所辖装甲564旅进驻屏东三军联训基地,进行CM-11勇虎战车进行鉴定整备时,炮管撞人造成1死1伤。
担任CM-11战车副车长的志愿役下士蒋晨钰(24岁),右下腹挫裂伤,所幸意识清楚。但负责装填手的士兵全若尧(24岁),遭炮尾环重击伤及胸背部,当场失去生命迹象,后虽装叶克膜抢治,但出现缺血性脑病变,回南投老家后宣告不治。[8]
CM-11在1990年服役时,防护力与机动力已经落后于世界当代水准,火力则因为以反登陆和反空降作战为定位,主要应付装甲较薄弱的两栖登陆战车及空降突击车,所以其配备的105毫米炮在当时仍可以胜任,但与同时期新一代战车采用的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已有不少差距,如与邻近地区的新式主力战车发生对决将会落于劣势。CM-11仅为中华民国陆军的需求而开发及生产,连同采用相同射控系统的CM-12,总数为550辆。相比起曾经在美军服役,并且供应大量盟邦,零件库存较充裕的M60A3,因为在2000年以后,CM-11有许多客制化的专用零件,原厂早已停产,由于缺乏商源[9],所以妥善率明显不及M60A3。CM-11采用源自M48的炮塔,炮塔的内部空间较M60A3狭小,升级的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缺乏升级120公釐炮的潜力,如大幅改造或更换炮塔又不划算,所以陆军过往将升级改良的重点放在购自美军的二手M60A3[10],而不是实际车龄较年轻的CM-11。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华民国装甲部队所使用的M41D、CM-12、M60A3及CM-11,都不足以应付与日俱增的威胁,即使是最先进的CM-11,在防护力及机动力也只达到1960年代的水准,因此陆军一直寻求采购新型主力战车,让作为核心主力的CM-11退居二线。陆军早于2000年代初便计划从美国采购200辆M1A2[11],但因为经费不足而搁置,之后曾经改为购买200辆美军库存的M1A1二手车进行翻修及升级,但在2010年代初决定优先为陆航部队采购AH-64攻击直升机及UH-60运输直升机,已没有经费汰换过时的战车。其后陆军提出先为两个北部装甲旅购买约120辆美军库存的M1A1再进行升级,但因直升机采购案进入付款高峰期而再遭搁置。面对持续缺乏经费购入新型战车,陆军决定委托中山科学研究院提交改良M60A3的方案,又因成本过高而中止。此外,陆军内部对于购买新型主力战车,还是采购较轻量的轮式突击炮取代一部分的主力战车,一直存在争议及不同意见,也使得采购新战车的计划多次延宕。直至2018年2月时任中华民国总统兼三军统帅蔡英文视察陆军关渡地区指挥部淡海营区,目睹陆军仍在使用服役最少已20年,性能落后国际最少一个世代的战车来保卫首都,于是指示中华民国国防部加快购买新战车的评估[12],2018年12月陆军提出“锐捷专案”从美国采购108辆M1A2战车,约为403亿9448万馀元新台币,以此取代早已过时的CM-11,作为防守北部的主力[13]。此项军购案已于2019年7月获美国国务院批准及上报美国国会[14][15],首批38辆于2024年12月运抵台湾。
由于M1A2T的数量不足以取代全数CM-11勇虎战车,军备局与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在2024年完成2辆CM-11战车的研改样车,并且进行防护装甲安装及战术测评。动力系统方面,向美国原厂Renk America公司采购750匹马力的AVDS-1790-2CAU引擎,由于性能提升案中增加用电量,所以目前使用的650安培发电机增加为1000安培以上的发电机。新闻报导,CM-11的炮塔由中科院研发经过全新设计与改造,炮塔内搭配中科院研发设计的射控、炮控、观瞄系统及雷射预警系统等,具备同时接战多重目标能力。主炮维持使用105公釐战车炮,但配备军备局最新研发的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可大幅提升穿甲能力。2辆样车也有不同构型,主要是遥控枪塔上的差异,一辆是搭配12.7公釐机枪;另一辆是搭配30公釐的M230链炮,强化对付直升机及无人机的火力[16]。
动画:
游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