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武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9K32“箭-2”(俄语:Cтрела-2 (Strela-2),北约命名SA-7“圣杯”Grail)是苏联第一代便携式肩射低空域地对空导弹,同级别的还有美军的FIM-43 “红眼”导弹。9K32配有高爆弹头与目视机械瞄准和红外被动寻的制导。1968年开始装备部队。虽然其射程、速度、作战高度有限,只能白天使用,但可迫使敌飞行员在9K32作战范围以外高飞,增加了敌飞行器被雷达探测以及被其它防空武器击落的机会。作为一种追尾攻击导弹,它的作战性能依赖于锁定敌低空飞行器热源的能力。
9К32 Стрела-2 9K32“箭-2” 北约代号:SA-7“圣杯”Grail | |
---|---|
类型 | 便携式肩射低空域地对空导弹 |
原产地 | 苏联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68年— |
参与战争/冲突 |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机器生产设计局(KBM) |
研发日期 | 1964年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9.8公斤(21.6磅)(箭-2M首导弹)[1] 15公斤(33.1磅)(发射器,待发状态)[1] |
长度 | 1.44米[1] |
直径 | 72毫米[1] |
发射模式 | 单发 |
有效射程 | 800米(箭-2M)[1] |
最大射程 | 3,700米(箭-2) 4,200米(箭-2M)[1] |
弹头量 | 1.15公斤 定向能爆破碎片弹头(箭-2M)、[1]370克高爆物料 |
引爆机制 | 无延迟冲击和擦燃引信,可延迟14-17秒自毁。 |
翼展 | 0.3米 |
飞行高度 | 50—1,500米(箭-2) 50—2,300米(箭-2M)[1] |
速度 | 430米/秒(箭-2) 500米/秒(箭-2M)[2] |
制导系统 | 比例导航(Proportional navigation logi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苏联意识到战略轰炸机与核子弹搭配之惊人效果,现有的防空火炮在这种大规模毁灭武器下有如儿戏,在得到纳粹德国工程师与技术的加持下长程防空武器迅速的研制完成;如S-25、S-75飞弹,然而1950年代韩战出现时挑战了军事将领的想定-全面性核战并不一定实现,大规模传统战争仍然有机会实施。而在一支以美国为首,强大且铺天盖地的西方空中武力威胁之下,不只有防御战略轰炸机需要防空飞弹,而是所有部队都需要防空飞弹的保护。因此苏联斥资为战术部队打造全领域的飞弹防御体系,1960年代时,该体系包括了:
1960年,托罗波夫OKB-134特种工程设计局研制(后转由科洛姆纳(Kolomna)设计局承担,此后苏联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都由此设计局研制)箭-2型防空飞弹,苏联在开发过程时取得了美国FIM-43红眼便携式防空飞弹的所有资料,因此设计上有大量借鉴该型飞弹设计,但同时融合了苏联自己开发的成果。由于苏联在制造科技上始终无法突破微型化红外线寻标器制造技术,因此在第一款投入的箭-2式时使用了比红眼飞弹设计更简略的红外线寻标器设计。即使以较为简略的设计解套,但箭-2型仍然要到1968年才正式服役,比原先预定要晚上5年。西方将本型飞弹定名为SA-7A、飞弹正式编号9K32、弹头编号9M32。
同前所述,9K32的设计使用的寻标器科技比西方国家首先运用的硫化铅焦电型红外线感测器还要原始,缺少冷却单元,这意味者寻标器的搜索能力更加不可靠,容易遭到背景辐射或人为诱饵给欺瞒。同时,喷射机发散热讯号最大的部位并非喷嘴,是喷嘴后方的尾焰;弹头重量不足在尾焰段即引爆的飞弹往往难以给强度较高的喷射机目标致命一击。因此9K32只生产了不多之后即停产,而且在1968年投入部队之际便开始研发改良型,分别为9K32M(SA-7B)与改良幅度更大的方案:9K36箭-3式(SA-14)。
9K32箭-2导弹,弹体型号9M32,发射筒型号9P54/9P54M,钳式底座发射机构型号9P53/9P58,热电池型号9B17(可持续工作40秒),移动式测试保养设备型号9V810M,训练模拟设备型号9F620/9F622/9F626。敌我识别器安装在发射者的头盔上。弹体前部有两片矩形可动控制翼,后部有四片倾斜矩形稳定翼。使用非制冷单元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导引头,使得“箭-2”导弹只具有有限的后半球寻的能力,对红外欺骗与调制干扰没有防护。一具固体助推器与一部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工作时间0.5秒,续航工作时间2秒。
美国代号 | SA-7 |
北约代号 | Grail(圣杯) |
苏联代号 | 箭STRELA-2 |
服役年代 | 1968年-现在 |
所属军种 | 陆军 |
装备数量 | >50,000 |
引导方式 | 红外线引导 |
导弹长度 | 1.42M |
弹径 | 72毫米 |
发射筒直径 | 0.1米 |
稳定翼翼展 | 0.3米 |
战斗状态全重 | 14.5KG |
导弹重量 | 9.15KG |
弹头重量 | 1.17KG |
有效射程 | 斜距800-3.6KM |
有效射高 | 50—1,600M |
飞行速度 | M = 1.5 430M/S |
目标最大速度 | 220M/S |
射后自毁时间 | 14-17秒 |
“射后不理”,但由于是第一代红外寻的制导,飞行器可以利用太阳作为热源或在多山地区利用地面热源有效躲避箭-2导弹的攻击。"箭-2"导弹在许多国家被使用与生产。1970年代,苏联米-24武装直升机也安装了“箭-2”导弹用于打击敌空中目标。操纵者目视发现目标,可使用敌我识别器辨识哪一方的飞行器。启动寻的系统电路需要4-6秒钟,此后发动机点火需0.8秒。导弹飞行中绕其长轴旋转稳定(20rps)。采用尾追方式攻击高速飞机,采取迎头方式攻击直升机。弹头爆炸时的冲击波与预制碎片摧毁目标。发射具可重装填5次。
箭-2防空导弹以班为火力单位配属于苏联陆军分队、炮兵分队和地空导弹分队,主要用于掩护前沿部队,可以单兵携带随步兵推进,也可以装在越野车上伴随摩托化部队机动。箭-2 导弹可以采用立姿和跪姿两种状态进行射击。苏制箭-2曾参加过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福克兰群岛战争和海湾战争。
越南战争中,“箭-2”防空导弹秘密进入越南,对美军实施低空突击的F-105雷长、F-4幽灵II战斗机构成严重威胁。越军曾使用“箭-2”导弹在3个月时间内击落了24架美机、27架美直升机,命中概率为33%。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曾使用八联装自行式“箭-2M”防空导弹,造成以色列低空飞机和直升机大量损失,导致以色列空军在开战一周内损失78架飞机。整个战争期间,损失的115架飞机只有5架是在空战中被击落。虽然给了阿拉伯军队极其有限的先发优势,但这也使得美国、以色列均采取有效的红外欺骗以及红外干扰对抗措施,使得箭-2飞弹的弱点暴露无遗。
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虽然在最后彻底失败,但是其所装备的箭-2单兵防空飞弹仍旧对多国联军造成严重威胁。
很快于1970年推出“箭-2”的小改型号“箭-2M”(美国代号SA-7B,导弹型号9M32M),这是最常见的生产型号。仍然使用非冷却红外导引头,但加装了滤光片以抑制外部干扰。改进了起飞发动机以增加射程与射高。斜距射程达到4.2 km,最大射高2300米,最大飞行速度500M/S(1.75马赫).。
1974年一种更大的改型9K34“箭-3”(SA-14“小妖精”,导弹型号9M36)。
1997年科洛姆纳(Kolomna)设计局推出了“箭-2”的现代化改装,采用双制式红外寻的系统9E46M以及可以对抗各种红外干扰的更为复杂的制导系统。
9K32的海军舰载型号美国称其为SA-N-5。
中国的红缨-5 (“HN-5”)是通过逆向工程仿制的9K32M,1984年国庆阅兵上首次出现。
巴基斯坦1988年从中国引进HN-5A技术,生产了“安扎ANZA-1”便携式防空导弹。1989年-1997年生产了850枚以上。有效斜距射程1200-4200米,最小射高50米。由于“安扎-1”导弹比较便宜,巴基斯坦保留生产线用于向伊斯兰国家出口。1999年5月26日印巴在克什米尔卡吉尔(Kargil)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安扎-1”导弹击落了印度米格-21与米格-27军用飞机各一架。
埃及仿制的型号称为“鹰眼Ayn as Saqr”。
南斯拉夫仿制了“箭-2M”,称为“箭-2M2J 萨瓦Sava”。
俄罗斯的9K38“针”(SA-18“松鸡”)与9K38-M“针-1”(SA-16“手钻”)是“箭”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换代产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