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索非那定(INN:fexofenadine)是一种第二代抗组织胺,为长效的具选择性的口服强效抗过敏反应药,如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10]。商品名有艾来锭(Allegra)等[11],剂型为60mg,120mg或180mg锭剂。
临床资料 | |
---|---|
商品名 | Allegra及其他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MedlinePlus | a697035 |
核准状况 | |
怀孕分级 | |
给药途径 | 口服给药 |
药物类别 | 抗组织胺药,组织胺H1受体阻滞剂 |
ATC码 |
|
法律规范状态 | |
法律规范 | |
药物动力学数据 | |
生物利用度 | 30–41%[8] |
血浆蛋白结合率 | 60–70%[9] |
药物代谢 | 肝脏 (≤5% 剂量)[9] |
生物半衰期 | 14.4小时 |
排泄途径 | 粪便 (~80%) 及尿液 (~10%) ,维持药物原有形式[9] |
识别信息 | |
| |
CAS号 | 83799-24-0 |
PubChem CID | |
IUPHAR/BPS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228.648 |
化学信息 | |
化学式 | C32H39NO4 |
摩尔质量 | 501.67 g·mol−1 |
3D模型(JSmol) | |
手性 | 外消旋体 |
| |
|
从治疗角度来看,非索非那定是一种周边选择性组织胺H1受体阻滞剂,属第二代抗组织胺药,比第一代的更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因此引起较少的镇静作用[12][13]。 此药物于1979年取得专利,并于1996年获准用作医疗用途[14]。它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15]。非索非那定从2011年起已有其通用名药物于市场上流通[16]。美国自2011年起有非索非那定的非处方药在市面销售[17]。英国英国药监局(MHRA)于2020年12月允许将非索非那定作为非处方药销售[18]。此药物于2022年在美国最常使用处方药中排名第第257,开立的处方笺数量超过100万份[19][20]。
非索非那定用于缓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包括慢性荨麻疹)。[12]它无法将前述病症治愈,而是预防这类过敏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恶化,并减轻与这些疾病造成的相关症状,如反复打喷嚏、流鼻涕、眼睛或皮肤瘙痒以及全身疲劳感。在2018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非索非那定与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一起被认为是遗传性长QT综合症患者可安全使用的药物。[21]
非索非那定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方面,与西替利嗪的疗效相似,但非索非那定引起的嗜睡现象较轻微。[22]研究显示非索非那定抑制组织胺诱导的风团和红斑反应(荨麻疹反应)的程度显著大于氯雷他定或地氯雷他定的,[23]但略低于左西替利嗪的。[24]
使用此药物后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背痛、肌肉痛、瞳孔缩小、恶心、嗜睡和经痛。焦虑和失眠很少见。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有6至11岁儿童中出现的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和中耳炎,以及6个月至5岁儿童中出现的疲劳感。[5]
使用非索非那定的安全性甚佳,即使摄入推荐剂量的10倍也不会出现对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有任何不良影响。[27]人体研究的剂量范围从单次服用800毫克到每天服用两次690毫克,持续一个月,与使用安慰剂者作对照,并未出现临床上显著的不良反应。在小鼠进行的测试中,即使在体重5,000毫克/公斤的剂量之下,也没导致死亡,而这剂量相当于成人推荐剂量的110倍。[5]如发生过量使用情况,建议采取支持性措施。理论上,在过量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口乾和/或嗜睡,通常是副作用被加剧的情况。血液透析似乎不能有效从人体去除非索非那定。[5]
虽然目前并无个体于怀孕期间使用非索非那定,对于胎儿的安全有顾虑。但个体在决定怀孕期间是否要使用时,仍需权衡其对健康和福祉的益处以及对个体本身或胎儿的任何可能风险,其中一些风险可能取决于怀孕的周数。 医生将能够协助做出有关治疗的决定。[28]
目前可用的资讯非常有限,但显示只有极少量的药物会进入母乳。因此不太可能对婴儿产生任何副作用。[29]
非索非那定是一种周边选择性组织胺H1受体阻滞剂。可阻止组织胺激活H1受体,而预防与过敏症状相关的症状发生。非索非那定属于第二代抗组织胺,不会通过脑血管障壁,不像第一代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般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不容易引起嗜睡等副作用。一般来说,非索非那定于摄取后需要大约一小时才发生作用(但可能会受到使用剂型和同时进行饮食的影响)[5][30]。
非索非那定是特芬那定(terfenadine)衍生而来的活性代谢物,且非索非那定的两种镜像异构物均可显现效力相当的抗组织胺作用.
果汁类饮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及降低药效,不应与苹果汁、橙汁或葡萄柚汁一起服用,因为它们可能会降低药物的吸收率[5]。葡萄柚汁可以显著降低非索非那定的血药浓度,应该避免一起服用[31]。含有铝或镁的抗酸药不应在服用非索非那定后的15分钟内服用,因为药物的吸收率会因此降低近50%[5]。这不是由于pH值发生变化(实际上当碱性pH值升高时,吸收率将会增加),而是由于与非索非那定上带电荷/极性部分会形成金属络合物。如同研究人员 Shehnaza 等人 (2014) 所提出,该带电荷/极性部分的多个位点(包括哌啶氮、羧酸 (-COOH) 基团和两个羟基 (-OH) 基团)被认为是造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原因[32]。
另外,酮康唑(抗霉菌药物)或者红霉素(抗生素)若与非索非那定同时服用,会增加血液中非索非那定的浓度,但并不会影响QT间期。这种作用的可能原因与运输相关的影响有关,特别是涉及p-糖蛋白 (p-gp)[5]。红霉素和酮康唑都是p-gp的抑制剂,而p-gp是一种参与阻止非索非那定肠道吸收的转运蛋白。当p-gp受抑制时,非索非那定会被身体吸收更多,而让其于血浆中的浓度较高。[33]
研究人员发现较早推出的抗组织胺药 - 特非那定会在人体中代谢为相关的羧酸(即非索非那定)。研究发现非索非那定保有母体药物的全部生物活性,而在使用者身上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少,特非那定因而被其代谢产物(即非索非那定)所取代。[34]非索非那定最初由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生物技术公司Sepracor于1993年成功合成。,Sepracor随后将开发权出售给德国赫斯特公司(此公司后来并入赛诺菲)。此药物于199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医疗用途。
FDA于2011年1月批准非索非那定以非处方药形式在美国销售,赛诺菲所产的非处方药于2011年3月在美国上市。[17]英国英国药监局 (MHRA) 于2020年12月允许将非索非那定作为非处方药销售。[18]
非索非那定在全球以许多品牌名称销售。[11]
截至2017年1月,它与伪麻黄碱组成复方药,以不同品牌名称,如Alerfedine D、Allegra-D、Allergyna-D、Allevia、Altiva-D、Dellegra、Fexo Plus、Fexofed、Fixal Plus、Ridrinal D、Rinolast D、Telfast D和Treathay等在市场上销售。[11]
截至2017年1月,它与孟鲁司特组成复方药,以Fexokast、Histakind-M、Monten-FX、Montolife-FX、Montair-FX 和 Novamont-FX等品牌名称销售。[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