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英语:Cholera),又称虎疫、霍痢拉、虎列拉、虎列剌等[1],是由霍乱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肠而导致的急性腹泻疾病[2]。症状可能相当轻微,也可能相当严重[3]。典型症状为连续数日严重水泻[4]。可能合并有呕吐、肌肉抽搐的现象[3] 。霍乱所导致的严重腹泻可能造成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死亡[4],或导致眼窝凹陷、皮肤湿冷且缺乏弹性,以及手脚出现皱纹等[5]。脱水可能导致皮肤发绀[6]。一般是在接触病原体后立即会发病[3]。
霍乱 | |
---|---|
显微镜下的霍乱弧菌。 | |
症状 | 腹泻、呕吐、脱水、血容量减少、痉挛、不适[*]、低血压、寡尿、发绀、terminal dehydration[*]、口渴、抽搐 |
类型 |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水传播疾病、原发性细菌性传染病[*]、反向人畜共患病、弧菌病[*]、疾病 |
病因 | 霍乱弧菌 |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微生物培养、全血细胞计数、快速诊断测试、聚合酶链式反应 |
治疗 | 口服脱水补充液、输液[*]、Antibiotics and Chemotherapy[*]、疫苗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Infectious disease |
ICD-11 | 1A00 |
ICD-10 | A00 |
ICD-9-CM | 001 |
OMIM | 166600 |
DiseasesDB | 29089 |
MedlinePlus | 000303 |
eMedicine | med/351 |
MeSH | D002771 |
Orphanet | 173 |
历史
关于霍乱的历史描述最早于西元前五世纪在梵语被发现[5]。1854年,意大利解剖学家菲利波·帕西尼首次分离了霍乱弧菌[7]。而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在1849到1854年间对霍乱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学领域很显著的进步[5][8]。1883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柯霍再度发现霍乱弧菌,使该病菌广为人知[7][9]。
致病机制
霍乱是由多种霍乱弧菌引起,各个菌种的致病力不同:一些菌种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症[4]。霍乱弧菌最主要通过被含有该细菌的人类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10],未经彻底烹饪的海鲜也是一个常见的传播途径。霍乱弧菌仅会对人类造成影响。感染霍乱的风险因子包括卫生条件不佳、饮用水不洁、以及贫困。一些学者表示海平面上升可能利于霍乱的传播。粪便培养至今仍为诊断霍乱的黄金标准[4]。虽然市面上有供快速检测霍乱的试纸条,但其准确性不佳[11]。
1854年宽街霍乱爆发事件中,英国医生约翰·斯诺首次探明霍乱的致病途径,被誉为“流行病学之父”[12][13]。
预防及治疗
预防霍乱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与提供洁净的用水[5]。1893年,沃尔德玛·哈夫金发明首支霍乱疫苗,并在印度加尔各答地区成功试行了大规模接种[14]。口服的霍乱疫苗约可有半年的免疫力,更有能预防由大肠杆菌所导致的其他不同种腹泻情况。
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当属口服点滴,也就是用电解质来补充流失的体液。口服补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4] ,针对幼童霍乱患者,会考虑补充锌[15]。在部分病例里,有时会需要加入静脉注射的治疗,像是施打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对患者也有些许助益 ,前提是要先一步进行测试,以了解哪种抗生素能有效的对抗霍乱弧菌[3]。
流行病学
霍乱估计影响全球三百万至五百万人并在2010年内造成100,000-130,000人死亡[4][16]。尽管霍乱常被分类为瘟疫,但它在已开发国家是少见的,病原体通常是来自境外归国或外籍旅客,儿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4][17]。霍乱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区流行病出现。持续增加霍乱风险的区域包含非洲与东南亚,虽然被感染后的死亡风险通常小于5%,但对没有渠道接受治疗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达50%[4]。
19世纪以前霍乱发生局限于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19世纪以后由于国际贸易与交通的发展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过去200年以来共发生过七次全球性大流行。
- 第一次大流行(1817年–1824年)首先被控制在印度次大陆,在孟加拉大规模爆发。到1820年,传播遍及印度。在被消灭前,它传播到了中国和里海。[18][19]
- 第二次大流行(1829年–1837年)在1832年蔓延至欧洲、伦敦,同年又蔓延至安大略、加拿大和纽约,在1834年又发展到北美的太平洋海岸。[18][19](见大恶臭)
- 第三次大流行(1846年–1860年)主要影响了俄罗斯,造成了超过100万人的死亡。[20][21][22]
- 第四次大流行(1863年–1875年)传播到了大部分欧洲及非洲区域,中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也有大规模霍乱疫情爆发。[20][21]
- 第五次大流行(1881年–1896年),霍乱污染德国汉堡自来水,以致8606人死亡。[23]
- 第六次大流行(1899年–1923年)由于公共卫生的进步,只对欧洲造成很小的影响,印度有超过80万人死亡,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时期亦有大规模疫情爆发。[20][21][24]
- 第七次大流行(1961年–至今)被称作埃尔托,1961年起始于印尼,1963年传染到孟加拉,1964年传染到印度,并于1966年传播到苏联。[21][25][26]
霍乱是经由被污染的水源传播,在改善公共卫生与污水处理后,基本上已经从已开发国家绝迹。近期的疫情爆发包括: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