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天(梵语:शक्र,Śakra,巴利语:Sakka),又称天帝释、帝释,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释提桓因达罗,简称释提桓因。原来为印度教的神明,即因陀罗(Indra),主管雷电与战斗,统领空界,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此条目过于依赖第一手来源。 (2023年6月12日) |
帝释天 | |
---|---|
汉名 | 帝释天 释提桓因 |
梵名 | शक्र Śakra |
巴利名 | सक्क Sakka |
僧伽罗名 | ශක්ර(Shakra) |
藏名 | བརྒྱ་སྦྱིན་ 威利转写: brgya sbyin THL转写: da ö gya jin དབང་པོ་ 威利转写: dbang po THL转写: wangpo |
日语名 | |
蒙古名 | сакра ᠭᠠᠯᠤᠰᠵᠴᠠᠮᠺᠳᠪᠨ或ᠭᠣᠰᠹᠵᠬᠬᠺᠹᠬᠺᠮᠭᠰᠠᠺᠷᠣᠳ或ᠭᠠᠳᠭᠹᠭᠭᠦᠭ |
高棉语名 | សក្ក (Sakkak) |
韩语名 | 제석천 (帝释天) (Jeseok Cheon) 석제환인 (释提桓因) (Seokje Hwan'in) |
泰语名 | ท้าวสักกะ |
缅甸语名 | သိကြား (Da-gyar) |
越南语名 | 帝释天 Đế Thích Thiên 释提桓因 Thích Đề Hoàn Nhân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上座部, 大乘, 金刚乘 |
属性 | 雷电、神王 |
对应其他宗教的 | |
对应印度教的 | 因陀罗 |
对应朝鲜巫教的 | 桓因 |
佛教主题 |
名称
帝释天,梵文全名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译为“释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达罗”,意译为能天帝。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仁慈。[1]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陀罗(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2]。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在《杂阿含经》中,曾列举帝释天的名称,有释提桓因、富兰陀罗、摩伽婆、娑婆婆、㤭尸迦、舍脂钵低、千眼、因提利[3]。
传说
帝释天是吠陀经典中最重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话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时代后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后被降为次要神明,位阶低于梵天、湿婆与毗湿奴之下。
在佛教传说中,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统率诸天的天人。北凉译本《大毗婆沙论》的帝释[4],在玄奘译本中被称为药叉天(即夜叉天)[5],又“帝释”可以统率夜叉众[6][7],且其传说出身阿修罗[8][9]之妻子舍脂亦曾被译为“设支”,在玄奘译本《大毗婆沙论》称其为青衣夜叉[10]。据以上记载,印顺法师曾认为“帝释”可能出身夜叉,与传说为金刚手的普贤菩萨有一致之处[11]。
《长阿含经》记载,帝释天曾要求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子来协助他与阿修罗王作战,似乎暗示他的地位高于其他四天[12]。《大智度论》记载,帝释与阿修罗战斗时,居于中央,左方为伊舍那天,右方为婆楼那天[13]。
在佛经中,帝释天被称为天主,或诸天之主,而大梵天王被称为娑婆界主。佛教相信,梵天与帝释天为护法神,参与释迦牟尼说法。《华严经》认为,证第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多投生为帝释天[14]。
帝释天于听闻佛陀说法后,发愿而得法眼净,证得初果。[15]
中国民间信仰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道两大宗教都常有把对方的神,吸纳入自己的派系之倾向。在汉传佛教中,帝释天也被奉为十二天,二十诸天与二十四诸天之一的护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摆在寺庙的大雄殿里。汉传佛教徒也有人将道教玉皇大帝等同于帝释天,道教徒并不认同。
朝鲜民间信仰
流行文化
在中国佛教故事及其衍生的小说、漫画、影视剧、游戏中,常出现帝释的身形。其他佛教主题的艺术作品、游戏亦然。例如: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