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洞国(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湖南石门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郑洞国 | |
---|---|
中华民国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 |
任期 1948年8月25日—1948年10月19日 与杜聿明、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罗卓英、董英斌同时在任 | |
总司令 | 卫立煌 |
继任 | 无(机关撤销) |
中华民国国军陆军第一兵团司令 | |
任期 1948年3月—1948年10月19日 | |
前任 | 孙渡(孙渡兵团) |
继任 | 陈明仁(陈明仁兵团) |
第5任吉林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48年3月24日—1948年10月19日 | |
前任 | 梁华盛 |
继任 | 末任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03年1月13日 大清湖南省澧州直隶州石门县 |
逝世 | 1991年1月27日 中国北京市 | (88岁)
籍贯 | 湖南石门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中华民国 |
服役 | 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陆军 |
服役时间 | 1924年-1948年 |
军衔 | 中将 |
参战 | 第二次国共内战 |
学历 | |
经历
|
郑洞国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二师师长、第五军荣誉第一师师长、新编第一军军长、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等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1948年10月,在长春围困战弹尽援绝被迫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郑洞国七岁起在父亲启蒙下读《论语》等书,后进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917年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两年后升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起上街宣传。1922年从石门中学毕业后,到本县磨市乡小学执教,一年后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就读。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十一月毕业,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二营四连党代表[1]。1925年2月,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在淡水战斗中参加奋勇队,登城击溃守敌[2]:49-50;在营党代表阵亡后,升任第三营党代表。次年三月,担任第一军第三师八团第一营营长[3]。
1926年10月,郑洞国参加北伐战争,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永定之战中,郑洞国指挥第一营果断坚决、勇猛顽强,受到嘉奖[2]:81-84。11月,升任第八团团长后,随军北上进攻浙江和江苏[2]:87。8月,担任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第九军教导团团长。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改任第二师第五旅十团团长[2]:107。此后,先后随军参加蒋桂战争、蒋唐战争和中原大战[3]。
1931年底,担任南京警卫第一师第二旅四团团长,后担任第二师独立旅旅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2]:129。此后,改任第二师四旅旅长,驻洛阳。1933年,率部北上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抗击日军近两月,于南天门一线的激战中,给日军以重创[4]。1934年,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战争,此后追击红军至芷江地区,次年升任第二师师长,驻防徐州、蚌埠地区[5]。
中国抗日战争初,郑率部投入平汉路保定会战,此后转移至林县地区与日军进行游击战争,曾袭击安阳城及机场[2]:184。1938年3月,又率军参加台儿庄战役,与友军合力击溃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升任第十七军副军长。又调任第三十七军(军长黄国梁)副军长。1938年底升任第九十八军军长。后调任新编第十一军(后改番号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2]:227,他加强训练、严明纪律,使部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2]:229。1939年12月,第五军开赴桂南参加昆仑关战役,担负主攻任务,郑洞国亲临火线指挥,连续攻克罗塘、411高地、界首等重要据点,并两次攻入昆仑关,击毙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6]。战争结束后,升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参加枣宜会战之后,担负宜昌以西、宜都以北地区的防御任务。
1943年秋季,郑洞国调为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7],其后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黄仁宇正是于这个时段担任他的新一军的参谋。然而,部队的指挥权主要握在史迪威手中。10月下旬,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1944年4月,获得增援的中国驻印军与麦瑞尔突击队开始进攻密支那,经过三个月的进攻后,攻克密支那[8]。8月,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成立副总指挥部。10月16日,中国驻印军继续进攻,12月15日攻克八莫[9]。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中国远征军会师。此后,新一军继续攻占新维、腊戍、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1945年6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洞国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385。8月,郑洞国任陆军第三方面军副司令。9月9日,郑洞国参加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2]:388。
他于1944年于印度境内修建了中华民国驻印军兰伽公墓。
1946年1月,郑洞国应杜聿明的邀请到达东北,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代理因病就医的杜聿明的职务[10]。郑洞国到任后,指挥国民革命军沿北宁路疾进,先进入苏军撤出的沈阳,此后攻占鞍山、营口、辽阳、抚顺等地。5月,担任前敌总指挥,率领新六军及七十一军、五十二军各一部北上,参加四平战役,又进占长春、吉林等地,与东北民主联军隔松花江对峙。8月,又指挥部队进攻热河,攻占大部分城镇[3]。
1947年7月13日,郑洞国代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职务,原长官杜聿明7月8日因病离职[11]:8383。8月,改任东北行辕副主任。12月21日,东北行辕副主任郑洞国飞抵南京,谒蒋介石报告东北军事,请示机宜[11]:8473。12月24日,飞返沈阳[11]:8473。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3月,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率军坚守长春[12]。1948年5月,长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包围,长春围困战开始。24日,解放军攻占长春大房身机场,切断了长春与沈阳的空中联系。5月30日,林彪召集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围困方针,并决定了围困及严密封锁长春之部署。6月底,郑洞国组织了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并颁布《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规定市民自留口粮数量只许维持3个月,其余按限定价格卖给市政府以保证守军需求,否则一旦查获将没收粮食并严惩。守军在城内抢夺民粮,有不少人因此病饿死亡[13]。
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10月7日至8日,郑洞国集中新三十八师等两个师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突围攻击,攻击长春以西的大房身机场方向独立第6师阵地,受到解放军阻击[2]:507-508。10月15日,解放军攻占锦州,国军10万余人全数被歼。同日,蒋介石亲抵沈阳,向郑洞国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军,新七军立即突围[2]:510。在军事压力和中共争取下,10月17日夜,曾泽生率六十军三个师共26,000余人倒戈,解放军控制长春东区。10月19日清晨,新七军放下武器,长春全部被解放军占领,只有郑洞国兵团总部机关和特务团固守中央银行大楼[14]。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与解放军联络,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投降。10月20日晚11时,郑洞国向蒋介石发出诀别电报。10月21日凌晨4时,在一阵朝天开枪后,兵团总部举白旗投降。郑洞国意欲自杀,但手枪已被取走,他被部下簇拥到一楼大厅面见解放军。郑洞国最终表示,同意放下武器听候处理[2]:527[15]。
1952年6月,郑洞国从上海迁往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参事[16]。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91年1月27日凌晨3时30分,郑洞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