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
掌管金錢與財富的神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掌管金錢與財富的神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财神是掌管金钱与财富的神明[1]。财富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与梦想,大多数的宗教也都有满足信徒求财的仪式,在中国大陆、港澳与台湾、东南亚等地民间广泛尊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都会信奉不同的财神。
不同的地方、行业供奉的财神均不一定,通常分为“文财神”与“武财神”两类,农夫、文职人员信奉的多是文财神;经商者则信仰武财神[2]。文财神包含比干、陶朱公范蠡等,武财神则包含玄坛真君赵公明、关圣帝君关公等[3]。“文财神”与“武财神”又合称为“正财神”,“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如五路神等[4]。民间说法认为指引人们走正路的是“正财神”,指引人们走旁门左道发横财的就是“偏财神”[4]。
中国民间信仰的诸多财神中,赵公明是最为常见的财神。他原是道教中的护法神,隋唐之后奉为瘟神,元明之后逐渐演变为财神。在《三教搜神大全》中,他既是瘟神,又是掌管买卖公平得利的财神。元代刻版的《搜神广记》更称赵公明“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合和”。元代时上海嘉定就有元坛祠祭祀赵公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峨眉山道人赵公明死后被姜子牙封为玄坛真君,手下又有招财、纳珍、招宝、利市四名司财部下,进一步确立了赵公明的财神地位,玄坛庙在江浙一带的商业城市大量出现。[4]:3-7
明代时西亚与中国商贸往来频繁,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商人被称为“回回”,开始出现赵公明是回族的说法,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供奉他不用猪肉,而用牛肉代之。[4]:8
清朝时民间以三月十五为赵公明诞辰[5],但也有许多地方以正月初二为其诞辰,当天天没亮就要放鞭炮请财神到家[4]:8。
清朝时的银钱业多奉赵公明为祖师爷。宁波钱庄在正月初五会拜祭赵公明。南昌各家钱庄都会设置神龛供奉赵公明和招财童子,每日早晚敬香,朔望点蜡烛,并在神龛前悬挂一盏油灯,名为长明灯,日夜不熄。[4]:9
关羽自清代以来称为城市各个行业与商业的保护神和财神[4]:14。传说关圣帝君(关羽)从军之前,擅长簿记方法,能保护商业利益。这在台湾、港澳、南洋地区较为普遍。又因为关羽有武圣之称,所以也被称为“武财神”。
《封神演义》中比干为商朝忠臣,被纣王剖心而死,民间认为其无心而不偏私,故尊为财神[4]:16。因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称为文财神。
民间还有传说赵公明的坐骑黑虎扒开比干的肚子找心,把比干的肚子染黑了,用“比干也黑了肚肠”表达对贫富差别造成的不公无可奈何[4]:17。
文财神还有财帛星君,又称增福财神,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称“福禄寿财喜”。其形象多为长发白脸,手捧聚宝盆,“招财进宝”一词即由此而来。[4]:23
唐玄宗的宰相姚崇,由于政绩良好被敕封为财神。台湾基隆八斗子财神庙尊其为“文财神”,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为其圣诞。[6]:31
一般民间常说的偏财神多指五路财神。五路财神的崇拜盛于明朝,有多种说法[4]:24-27:
招财童子常作为财神的配神形象出现,也是年画的一个常见主题。其起源可能来自于民间剪纸抓钱娃娃,也可能来自于佛教中的善财童子形象。[4]:30-32
寒山、拾得两人为唐太宗时期的高僧,民间传说二人年轻时爱上了同一个女子,寒山得知拾得要与女子结婚,遂出家为僧。拾得听说后找到寒山也一同出家了。后二人被尊为和合二仙,并有“我是招财利市仙,行行步步洒金钱,世人诚意来供奉,管教财利涌如泉”之句,而被人奉为财神。[4]:32
近代民间年画中和合财神的形象则多为两个童子,一个持荷花,一个持宝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荷”与“盒”谐音“和合”,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4]:34。
还有说法认为民间有“和气生财”之说,“和合”的名号非常适合财神[4]:34。
财神像中常有进宝力士画像。其形象多为短装戴草帽,推着一辆满载金银财宝的车子,车上写有“满载而归”字样[4]:35。
传说唐太祖时武举子锺馗殁后成仙,幕府中有五鬼,可以为信众带来财富,称之为“五鬼搬运”,故锺馗亦称“偏财神”[来源请求]。
佛教要求信徒去除贪欲,甚至鼓励抛弃所有世俗财富过著简朴的出家生活。从教义上来看,佛教教导人们离苦得乐,财富或许能解决人们一些物质上的苦,但只有智慧才能引导人们真正脱离各种痛苦,因此教义上,智慧被视为最高的财富,如《瑜伽师地论》以信佛、持戒、惭、愧、闻法、布施、慧为七圣财,四种资具为非圣财[11][12]。
然而,佛教虽然教导人们过简朴和清净的生活,但在修行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力量的认同与支持,因此权贵者与富人的护持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刚成道的时候因为得到舍卫城给孤独长者(Sudatta)供养的祇园精舍,才得以建立僧院,后来佛教能传播到印度和世界各地,也受到各国国王和大施主的支持,同样的,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僧团或在家修行,也都需要金钱的护持,如闭关、读佛学院、翻译经典、建立修行道场等等,所需的金钱,除了在家众部份自己经营所得外,更多的是要靠他人的支持,尤其是出家僧团更是全部依于施主的护持。[12]
另外还有几种佛教财神源自于印度或西藏,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各种民间信仰中的财神如药叉神(Kubela)、象鼻天(Ganesa)、财续母(vasudhara)等,以及西藏和各地的具有财神属性的神祇,都被组织起来,并赋予佛教上的涵义,成为佛教的护法或本尊[12]。
佛教认为地藏菩萨能满足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愿望[4]:52,“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13]。
丰财菩萨又名资财主菩萨,能够施予祈求者福德、智慧和资财[4]:53。
莲师财神即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为了解除众生贫穷,将莲师财神法传授给佛母依喜措嘉及其眷属。受莲师财神灌顶,可财源广进。[4]:56
以财神护法来说,比较重要且常见的有如下数尊:
迎财神在除夕夜,吃完饺子(有些地方称为“财神爷给的元宝”)后等着迎财神。送财神来的是卖财神像的小贩。正月初二还要祭财神,把除夕接的财神像等祭祀后烧掉,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当天的午饭则要吃馄饨,称为“元宝汤”。[4]:77
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初四时各家会置办酒席,为财神贺岁[4]:78。一些地方信奉五路财神,初五当天接财神会称为“接五路”、“抢路头”[4]:79。
正月初五有送财神的习俗。古时多由穷人戴面具装扮成财神,称为“跳财神”,在主人家门口耍闹,主人必须送上钱财酬谢才会散去。[4]:78
旧时陕西地区正月初六早上,各商家会一起带上香烛、表纸去郊外祭祀,回家时带几块土供在财神像前,寓意“招财进宝”[4]:86-87。
旧时元宵节在浙江地区的商家会筹钱制作赵公元帅的塑像,然后抬着游街,每经过商家门口,该店家就会点放鞭炮,说是让财神保持头脑清醒,多降一些财气[4]:86。
送穷习俗出现在汉朝,唐朝时期十分盛行,此后逐渐固定在正月二十九日送穷。人们把房间里打扫出来的污垢当作穷神,用纸包好依次在上房、大门前和村口烧掉,表示将穷神送出了家门,一直送到村外。之后要在河边捡一块白色鹅卵石回家,表示带回了钱财。此外还要烧纸车、纸马、纸钱等送穷。[4]:76
宁波地区旧时商家若一年生意不好,在新春开门后去庙里敬神,遇到僧尼就悄悄把僧尼夹在中间而过,认为财神常附在僧尼身上,这样就能把财神兜过来[4]:8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