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2年[1]或133年[2][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人(今河南尉氏县[4])。东汉左中郎将,才女蔡琰之父。少笃孝博学,校六经文字于熹平石经,又续写《东观汉记》。由于谴责宦官,流亡江湖多年。后迫于司空董卓而仕,董卓死后被司徒王允引咎下狱而死。
Quick Facts 蔡邕, 左中郎将 ...
蔡邕 |
---|
|
清宫殿藏画本 |
|
时代 | 东汉 |
---|
主君 | 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 |
---|
姓名 | 蔡邕 |
---|
字 | 伯喈 |
---|
职官 | 平阿长→侍中→议郎→祭酒→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巴郡太守→侍中→左中郎将 |
---|
封爵 | 高阳乡侯 |
---|
籍贯 | 豫州陈留圉 |
---|
出生 | 132年或133年 |
---|
逝世 | 192年 长安 |
---|
|
|
|
|
|
文集:
|
|
|
Close
蔡邕少以孝悌在乡里闻名[5],而且博学多才,并受学于太傅胡广[6]。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秋[7],宦官听闻蔡邕善琴,急招他到京师。蔡邕只到了偃师便称疾而还[8],后隐居在家,有感于时事艰难,作文《释诲》[9]。
灵帝刘宏建宁三年(170年),蔡邕入司空桥玄府[10][11],出为平阿长[12],再入为侍中,并在东观进行校书,后来为议郎[13]。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认为六经年代久远,多有错误,与其他学者请求进行矫正[14]。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15]。蔡邕亦在此时与他人续写了《东观汉记》[16]。时三互法导致幽州、冀州官吏缺乏[17],蔡邕上书请求解除禁令,未被采纳[18]。
六年(177年),七月,刘宏诰群臣论政[19]。蔡邕上封书七事,大体为续祭祀、广求谏言、拔谏臣张文,遣使巡查各地、罢免书画辞赋之辈、核实官绩和筛选太子舍人,刘宏略微采纳[20]。当时,鲜卑掠夺边境,护乌桓校尉夏育请求远征鲜卑,刘宏没有同意。护羌校尉田晏立功心切,贿赂中常侍王甫[21]。王甫劝说后,刘宏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准备出兵[22]。大臣多不同意,蔡邕上书说:“昔日武帝将帅与财力皆备,远伐四方,尚且使人民起义,如今二者皆乏,鲜卑又胜于匈奴,强行只会使中国疲敝。如今郡县盗贼不能禁,灾民不能救,何谈出兵境外!”刘宏不听[23]。八月,田晏等各帅数万人出征,大败而归,死者十有七八[24][25]。
光和元年(178年),七月,因为当时多有灾异,刘宏诏蔡邕等人论政[26]。蔡邕密封上书,因为多有批评灵帝左右近臣之词,所以叮嘱其内容不可外露。刘宏看后,起身更衣,宦官曹节偷看到奏章,泄露了内容[27]。由于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28],被蔡邕所指责的中常侍程璜便趁机遣人诬陷蔡邕和他叔父蔡质中伤刘郃[29]。蔡邕上书辩护,并请求饶恕蔡质,但终与蔡质一起下狱,被判弃市[30]。尚书卢植[31]、中常侍吕强替蔡邕求情,刘宏又想起了密奏的内容,于是改判髡刑并与家属流放朔方[32]五原安阳县[33]。或说这是党锢之祸的后续[34]。
将作大匠阳球是程璜的女婿,又与蔡质有隙[35],便数次派人去刺杀蔡邕,但刺客们都被蔡邕的情义所感动,没有下手[36]。
二年(179年)四月丁酉,大赦[37],蔡邕得以归还家乡[38]。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饯行,在宴会上起舞,蔡邕没有还礼。王智怀恨在心,密告蔡邕诽谤朝廷。蔡邕担心近臣会报复自己,只好亡命江湖十二年[39],往来于至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与泰山羊氏之间[40]。
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崩,司空董卓专权,令蔡邕出仕,蔡邕称病不去。董卓大怒,威胁“我力能族人”,蔡邕只好前往洛阳[41]。董卓颇厚待蔡邕[42][43],蔡邕也多有谏言[44][45],但董卓时常不听,因此蔡邕一度与从弟蔡谷考虑过远遁山东[46]。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为左中郎将,随百官迁都长安[47]。当时,除了汉殇帝、汉冲帝、汉质帝和灵帝以外,东汉帝王皆有“祖”、“宗”庙号,并皆不毁[48]。蔡邕与董卓等联名上书,请求恢复西汉时的七庙制度[49]。东汉光烈皇后以后的皇后皆以皇帝的谥号加“德”字为称,蔡邕又上书修订了和熹皇后、安思皇后和顺烈皇后的谥号[50]。
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杀,司徒王允掌权[51]。蔡邕谈及董卓时有所感概,王允大怒,以董卓同党的名义将其下狱[52]。或因王允曾经辩论不过蔡邕而怀恨在心[53]。蔡邕上书愿受刑以续写汉史,公卿们也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54]。
太尉马日䃅(音马日䃅)说:“伯喈旷世奇才,杀之无名,不会让天下失望吗?”王允回答:“不可让佞臣非议我等”[55][56][57]。蔡邕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王允后悔但来不及阻止[58]。大儒郑玄闻而感叹:“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人画其像以作怀念[59],称其“文同三闾,孝齐参、骞”[60],西晋陆机为其作吊文[61]。刘宋史学家范晔、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皆评蔡邕以“意气”二字[62][63]。而刘宋史学家裴松之则认为世间流传蔡邕被王允治罪的原因并不可靠[64]。
蔡邕的文章[65][66]、绘画和书法都很杰出[67][68],著作也很多[69],后人编纂成《蔡中郎集》,至今多有亡佚或伪篇在其中[70][71][72]。蔡邕所书汉书灵帝纪、四十二篇列传和十意或十志[73]在李傕之乱中亡佚[74]。其十志蔡邕自称“臣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其中有《律历志》、《礼志》、《乐志》、《郊祀志》、《天文志》、《车服志》[75]、《朝会志》[76]七篇。其余三篇或为《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77],不过也有不同的意见[78][79]。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志》五篇和谢沈《后汉书》中的《志》三篇或均借鉴过蔡邕之文[80]。或说蔡邕多有谀碑,所以其史笔必然不会公允[81],不过以碑言来判定其史学有失公平[82]。
- 蔡寅,西汉肥如敬侯[83][84][85]
- 蔡勋,字君严,好黄老之学,平帝时为郿令,不愿出仕王莽新朝而遁山隐居[86]
- 蔡携,字叔业,东汉顺帝时新蔡长[87]
- 蔡棱,字伯直[88]
- 袁氏,东汉司徒袁滂妹[89]、袁涣姑母[90]。
- 蔡琰[91]
- 蔡氏,上党太守羊衜妻,西晋时追封济阳县君[92]
- 蔡袭,西晋关内侯[93][94][95]
- 羊承,早夭[96]
- 羊徽瑜,晋景帝司马师妻[97]
- 羊祜,西晋太傅[98]
- 蔡质,字子文[99],灵帝时任卫尉。曾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100]
- 蔡谷
- 蔡睦,蔡质之孙[101][102]
- 陈普:“不际明时论石渠,空将薄命仕鸿都。天公似把词人戏,父子然脐子坠胡。”“万岁黄金欲散时,柯亭风笛尚堪吹。一时谋卓人无数,不遣中郎一个知。”
- 徐钧:“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 韩菼:“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书,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 顾景星:“始邕直言为阉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离,可谓难矣。及宥还畏祸,亡命吴会,十有二年,无意功名,而且以弹琴著书终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长流江湖,岂不高哉?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合。伊何为者?卓盖惜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荣,无以市德。故举之髡钳之余,爵之卿贰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今夫捕鸟者,择其黠者以为囮,毇米为饲,滤流而饮,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于野,置之丛薄之间,悲呼众鸟,至日暮,翾然投于罗者众矣。夫囮,未始乐为是也,而鸣致众鸟,谓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师,称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辄赞事鼓琴。后遂为表荐卓,时卓已为太尉,封郿侯、进相国,废少帝、放太后,倾逼人主。邕谓宜益隆委。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封安汉而已哉!然则邕死,不亦宜乎!”
- 沈铭彝:“邕荐董卓表,极为推重,收邕时不闻以此罪之,当由王允未见此表耳,而流传至今,为后世增一口实,才之为累如此。”
- 蔡东藩:“蔡邕一文学士,所陈奏议,未始非守正之谈,然或嫌迂远,或涉虚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犹有余憾焉。但曹鸾一言而即遭掠死,国家无道之秋,固未足与陈谠论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间,固无容苛求也。”
- 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武圣关公》(2004年):段军
- 电视剧《曹操》(2014年):孙万清
王辉斌. 蔡邕蔡琰生平系年. 襄樊学院学报,. 2009, 30 (10): 39–46.
朱绍侯. 蔡邕故里探源. 中原文化研究. 2019, (1): 5–9.
s:后汉书/卷60下: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颐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s:蔡中郎集/卷十一: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又起显明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白马令李云以直言死,鸿胪陈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陈留太守遣余到偃师,病不前,得归。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
s:后汉书/卷60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
s:后汉书/卷60下:闲居翫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及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后汉书集解:洪颐煊曰:司徒当作司空。灵帝纪,建宁三年八月,大鸿胪桥玄为司空。四年三月,司徒许训免,司空桥玄为司徒。
s:后汉书/卷60下: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䃅、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s:后汉书/卷60下: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
s:后汉书/卷60下:邕上封事曰......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之礼。又诏宣陵孝子为舍人者,悉改为丞尉焉。
s:蔡中郎集/卷七:时故护羌校尉田晏以他论刑,被原,私留京师,用尚书行贿,通谋中常侍王甫求为将
s:后汉书/卷90:秋,夏育上言:“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馀发,请征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一冬二春,必能禽灭。”朝廷未许。先是护羌校尉田晏坐事论刑被原,欲立功自效,乃请中常侍王甫求得为将,甫因此议遣兵与育并力讨贼。帝乃拜晏为破鲜卑中郎将。
s:后汉书/卷8:八月,遣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使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护乌桓校尉夏育出高柳,并伐鲜卑,晏等大败。
s:后汉书/卷90: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馀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
s:后汉书/卷60下:时妖异数见,人相惊扰。其年七月,诏召邕与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䃅、议郎张华、太史令单扬诣金商门,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节、王甫就问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
s:后汉书/卷60下:邕对曰......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
s:后汉书/卷60下:邕上书自陈曰......于是下邕、质于洛阳狱,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
s:后汉书/卷60下:事奏,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请之,帝亦更思其章,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不得以赦令除。
陈海燕. 蔡邕"金商门之祸"本事以及汉末士林风气探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4): 101–108.
s:后汉书/卷60下:(杨)[阳]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义,皆莫为用。球又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免焉。
s:后汉书/卷60下:将就还路,五原太守王智饯之。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报。智者,中常侍王甫弟也,素贵骄,笾于宾客,诟邕曰:“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智衔之,密告邕怨于囚放,谤讪朝廷。内宠恶之。邕虑卒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积十二年,在吴。
s:后汉书/卷60下: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
s:后汉书/卷60下: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闲,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s:后汉书/卷64: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s:后汉书/卷60下: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皂盖车。
s:后汉书/卷60下: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郭善兵.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6 (3): 11–16.
s:后汉书/卷99:初平中,相国董卓、左中郎将蔡邕等以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及余非宗者追尊三后,皆奏毁之。四时所祭,高庙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
s:后汉书/卷10下:汉世皇后无谥,皆因帝谥以为称。虽吕氏专政,上官临制,亦无殊号。中兴,明帝始建光烈之称,其后并以德为配,至于贤愚优劣,混同一贯,故马、窦二后惧称德焉。其馀唯帝之庶母及蕃王承统,以追尊之重,特为其号,如恭怀、孝崇之比是也。初平中,蔡邕始追正和熹之谥,其安思、顺烈以下,皆依而加焉。
s:后汉书/卷60下: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s:后汉书/卷60下:太尉马日䃅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s:太平广记/卷第164《商芸小说》: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太尉马日䃅谓允曰:“伯喈忠直,素有孝行。且旷世逸才,才识汉事,当定十志。今子杀之,海内失望矣。”允曰:“无蔡邕独当,无十志何损?”遂杀之。
s:三国志/卷06:谢承《后汉书》: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遂杀邕。
s:后汉书/卷60下: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闻)[闲]皆画像而颂焉。
s:全晋文/卷九十九:吊蔡邕文:彼洪川之方割,岂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训,智必愚而后贤。谅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坚。忽宁子之保已,效苌淑之违天。冀澄河之远日,忘朝露之短年。
s:三国志/卷06:臣松之以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谓孝武应早杀迁,此非识者之言。但迁为不隐孝武之失,直书其事耳,何谤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谓内省不疚者矣,既无惧于谤,且欲杀邕,当论邕应死与不,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诬罔不通之甚者。
s:后汉书/卷60下: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邓安生. 蔡邕著作辨疑.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6): 32-35.
刘跃进. 蔡邕著述摭录.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4): 87-91.
赵嘉. 《蔡中郎集》版本源流考. 邢台学院学报. 2011, 26 (2): 55-58.
s:后汉书/卷60下: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
李贤注: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车服意第六。
s:全后汉文/卷七十:严可均注:刘知几《史通》称邕作《朝会》、《车服》二志,又《后汉》本传云“事在《五行》、《天文志》”,则十意中有《朝会》及《五行》,其馀二意盖《地理》、《艺文》也。
后汉书集解:王鸣盛曰:第六十下疑脱落四句,即以司马氏志八篇较此已有五行,郡国,百官三种为此目所无。且前志所无,邕欲著者五,而此六者之中仅有车服一种为前志所无,其为脱落甚明。
杨继承. 蔡邕《五行意》辨伪(1)——兼论袁宏《后汉纪》所引"本志"即《续汉书·五行志》.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6, (2): 207–222.
程有为. 论蔡邕的是非功过. 史学月刊. 1986, (2): 24–29.
王应麟《s:困学纪闻/卷13》: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曰碑,曰铭,曰神诰,曰哀赞,其实一也。自云为《郭有道碑》,独无愧辞,则其他可知矣。其颂胡广、黄琼,几于老、韩同传,若继成汉史,岂有南、董之笔?
王银忠. 论蔡邕碑文非"谀碑".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9 (1): 51–53.
s:汉书/卷016: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仆汉王三年初从,以车骑将军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
s:元和姓纂 (四库全书本)/卷08:周文王第十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赵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汉功臣表:肥如侯蔡演,演元孙义,义元孙勲,后汉为长安邳长,后徴不起。勲曾孙携。济阳考城县。携生棱、质,棱生邕、质。
陈海燕. 汉末名士蔡邕家世及生平考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 90–97.
s:后汉书/卷60下: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李贤注:邕祖携碑云:“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使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弟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
李贤注:邕祖携碑云:“长子棱,字伯直,处俗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三》◎宗亲部三《先贤行状》曰:蔡伯喈母,袁曜卿之姑也。
侯康《后汉书补注续》:所谓舅子者,非必即邕之孙.虽従孙亦得蒙此称也。
s:晋书/卷034:祜前母,孔融女,生兄发,官至都督淮北护军。初,发与祜同母兄承俱得病,祜母度不能两存,乃专心养发,故得济,而承竟死。
s:晋书/卷031:景献羊皇后讳徽瑜,泰山南城人。父茞,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
s:晋书/卷081: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
s:后汉书/卷60下: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s:后汉书/卷60下:张骘文士传曰:“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闲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伏滔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也。
s:后汉书/卷60下: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s:后汉书/卷68: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s:三国志/卷28:《博物记》: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
s: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刘孝标注:按曹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杨修未尝过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