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乔治·纳撒尼尔·寇松,KG,GCSI,GCIE,PC(英语: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st Marquess Curzon of Kedleston,1859年1月11日—1925年3月20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898年—1905年曾任印度总督,晚年自1919年至1924年任外相,曾在决定英国的政策方面起主要作用。平生世袭贵族头衔达七个之多。[1]
生平
寇松是第四代斯卡斯代尔男爵的长子,在伊顿公学求学时,性格刚强,学习刻苦,曾获多项奖赏。15岁曾坠马,4年后引发背痛,从此折磨终生,常使他在生活和国事最关键时刻喜怒无常,但也磨砺了他的意志。1880年当选为牛津学生会主席。1883年成为万灵学院的研究员。他善于交际,擅长逢迎,巴结上贵族院保守派领袖索尔兹伯里勋爵,充当他的私人助手。未几,索尔兹伯里勋爵将寇松介绍给兰开夏绍斯波特的托利党人,1886年在该地选入议会,在索尔兹伯里勋爵批准下,他以议员身份周游世界,使他对亚洲有强烈的兴趣。他把此次以及随后几次旅行见闻,写成3本书:《中亚的俄罗斯》(1889年)、《波斯和波斯问题》(1892年)和《远东问题》(1894年)。1891年11月他接受索尔兹伯里的邀请,担任托利党政府的印度政务次官。1895年4月在美国华盛顿与芝加哥百万富翁的女儿结婚,使他骤然致富,蜜月后返回英国,立即担任副国务大臣兼枢密顾问,从此在政治上飞黄腾达。1898年任印度总督,同年9月受封为凯德尔斯顿男爵。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印度总督。1899年1月3日寇松抵达就任后,即建立调查委员会,整饬教育、警察和文官制度,减低税收,惩办欺压印度土著的英国人,并派出一个使团去西藏,签订《拉萨条约》,成功地挫败俄国人在那里的野心;他巡视印度各邦后,下令修复泰姬陵,珍视印度艺术和文化遗产。在任5年后,他的政绩博得英国政府的好评,得以连任。可是寇松在第2任总督期内遇到麻烦,跟担任印度军队总司令的喀土穆勋爵基钦纳意见不和,发生尖锐的冲突。寇松向国内提出要求,支持他的立场,并以去留相要挟,不料英王爱德华七世很快批准他辞职。寇松回到伦敦,甚至得不到一般卸任总督例有的伯爵称号。他在政界失意后,担任牛津大学校长等一些职务。1911年乔治五世加冕,寇松进位伯爵,1915年夏他加入阿斯奎斯的联合内阁。当劳合·乔治在当年12月组阁时,他成为贵族院的领袖,参加指导第一次世界大战各项政策的核心内阁。在战后的劳合·乔治内阁中,他担任外相,可是首相在对外事务上独断独行,经常破坏他的外交决策。到1922年托利党得势,他的外相之职才有充分权利。他出色的工作,直到1923年。他煞费苦心的处理战后欧洲和近东的各种困难问题。当托利党首相安德鲁·博纳·劳病危去职时,寇松满怀接任首相的信心,不料事与愿违,首相职位落在斯坦利·鲍德温的手中,他继续任外相直到1924年鲍德温改委张伯伦接任外相。1921年受封侯爵。
参见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