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皇帝,中世纪时正式称呼为罗马人的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Romanorum,德语:Kaiser der Römer),近世以来也被称为德意志-罗马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Germanorum,德语:Römisch-deutscher Kaiser)[1],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和国家元首。在中世纪和近世时期,该帝国被天主教会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者。[2]
理论上,皇帝被认为是“同侪之首”(primus inter pares),相较欧洲其他天主教国家的君主更有威望。[3]实际上,皇帝的实力取决于军队和盟友,政治联姻亦是其中一个因素。自16世纪起,宗教改革使得帝国的“神圣性”受到质疑,维持帝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困难。
加洛林王朝时期(800-924年)皇帝是世袭的,到了13世纪则演变为选举君主制,由选帝侯选出。欧洲许多王室都曾世袭过皇位,尤其是奥托王朝(962-1024年)和萨利安王朝(1027-1125年)。自1440年至1740年,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世袭。 1804年拿破仑宣布自己为法兰西皇帝,西欧由此产生了第二个皇帝。弗朗茨二世对此做出回应,除了已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外,还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以此试图维持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平等,同时也说明了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比他们都高。1805年12月奥地利在灾难性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第三次反法同盟以失败告终。1806年8月弗朗茨二世迫于压力逊位,改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终结。
皇帝被视为天主教的捍卫者。即使在宗教改革后,当选皇帝(Imperator electus)也仍是天主教徒。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前,当选皇帝必须由教宗加冕。查理五世是最后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皇帝,于1530年加冕。但皇帝经常与教宗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叙任权斗争时期。
虽然赛奥法诺和玛丽亚·特蕾西娅等女性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但是神圣罗马帝国从未有过女皇帝,掌握实权的女性只能先让自己的丈夫成为神罗皇帝,然后用“帝国皇后”的名义代为执政。
头衔
自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起,罗马皇帝开始推行基督教,教会也开始拥戴皇帝。皇帝肩负著执行教义,根除异端,维护教会统一的责任。[4]除此之外,皇帝还负责召集大公会议以解决基督教事宜。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召集大公会议。[5]
在尼波斯于480年去世后,“西皇帝”(英语:Emperor in the West)这一头衔就消失了,但蛮族国王仍然承认“东皇帝”的权威。6世纪时查士丁尼一世重新征服义大利,确立了东罗马帝国在该地的权威。但教宗仍试图控制君士坦丁堡教会,双方仍有摩擦。直到8世纪末,教宗仍然承认罗马皇帝对君士坦丁堡的统治,但此时东罗马的军事实力正日趋衰落,教宗只好向法兰克人寻求庇护。800年,由于受到贵族排挤,教宗良三世向查理曼求助,查理曼出兵保护。由于东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已于797年被其母伊琳娜废黜并取代,[6]良三世借机宣布女性不能称帝,皇位空缺,并加冕查理曼为罗马皇帝(拉丁语:Imperator Romanorum)。[6]在硬币上,他的称号是“奥古斯都皇帝,查理”[注 1]。在公文中,他的称号是“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奥古斯都皇帝”[注 2]和“蒙上帝加冕,最尊贵的奥古斯都,伟大而和平的皇帝,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注 3]。其后,东罗马皇帝仍自称罗马皇帝,但承认查理曼及其继承者为“法兰克皇帝”和“德意志皇帝”。[7]
随著教宗权力的增长,教宗和皇帝在教会管理方面发生冲突。最著名也最激烈的冲突是11世纪亨利四世和教宗额我略七世之间的叙任权斗争。
自962年奥托一世加冕起,皇帝由东法兰克国王垄断,以东法兰克王国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诞生。“神圣”(拉丁语:sacrum)一词最早于腓特烈一世时期用于帝国称号。[8]。而“罗马”一词则反映了“皇权传递”原则。根据该原则,神圣罗马皇帝是西罗马皇帝的继承者。
在德语历史学中,为了和德意志皇帝与罗马皇帝相区别,神圣罗马皇帝也被称为“罗马-德意志皇帝”(德语:Römisch-deutscher Kaiser)。[1]
继承
东法兰克王国的选举君主制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在最后一位加洛林王朝统治者童子路易死后,康拉德一世于911年当选。选举意味著东法兰克国王不完全是世袭的,这与法兰西王国不同。但一般来说,除非没有合适的男性继承者,否则王位仍会被单一家族掌握。
选帝侯制度于何时建立不得而知。1356年金玺诏书正式赋予选帝侯以选举权。七名选帝侯分别为美因茨总主教,特里尔总主教,科隆总主教,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兰登堡藩侯。1621年,普法兹选侯之权利被交于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公爵随即成为巴伐利亚选帝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的1648年,普法兹选侯恢复地位,选帝侯人数升至8名。1692年,汉诺威选侯成为第九名选帝侯。
1440年至1742年,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垄断。1765年起,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后继者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继续把持至帝国解体。
皇帝列表
以下列表包括从查理曼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800-1806年)期间加冕的所有45位皇帝。
部分国王虽自封为帝,但未获承认。包括10世纪的康拉德一世和亨利一世,以及13世纪晚期大空位期间的康拉德四世,鲁道夫一世,阿道夫一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传统德国历史学家认为加洛林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是连续的,并不存在灭亡和取代的关系;但现代历史学则习惯将962年奥托一世的加冕视作神圣罗马帝国的起点,即现代德国的雏形,而之前的加洛林帝国属于德国和法国的共同祖先。
下列统治者于公元880-915年间加冕为帝。924年至962年皇位空缺。
肖像 | 皇帝纹章 | 姓名 生卒 |
成为国王 | 成为皇帝 | 统治结束 | 家族关系 | 其他头衔 |
---|---|---|---|---|---|---|---|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1459–1519 |
1486年2月16日 | 1508年2月4日 | 1519年1月12日 | 腓特烈三世之子 | |||
查理五世 1500–1558 |
1519年6月28日 | 1519年6月28日 | 1556年8月27日 |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孙 | |||
斐迪南一世 1503–1564 |
1531年1月5日 | 1556年8月27日 | 1564年7月25日 | 查理五世之弟 |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1527–1576 |
1562年11月22日 | 1564年7月25日 | 1576年10月12日 | 斐迪南一世之子 | |||
鲁道夫二世 1552–1612 |
1575年10月27日 | 1576年10月12日 | 1612年1月20日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 | |||
马蒂亚斯 1557–1619 |
1612年6月13日 | 1612年6月13日 | 1619年3月20日 | 鲁道夫二世之弟 | |||
斐迪南二世 1578–1637 |
1619年8月28日 | 1619年8月28日 | 1637年2月15日 | 马蒂亚斯之堂弟 | |||
斐迪南三世 1608–1657 |
1636年12月22日 | 1637年2月15日 | 1657年4月2日 | 斐迪南二世之子 | |||
利奥波德一世 1640–1705 |
1658年7月18日 | 1658年7月18日 | 1705年5月5日 | 斐迪南三世之子 | |||
约瑟夫一世 1678–1711 |
1690年1月23日 | 1705年5月5日 | 1711年4月17日 | 利奥波德一世之子 | |||
查理六世 1685–1740 |
1711年10月12日 | 1711年10月12日 | 1740年10月20日 | 约瑟夫一世之弟 |
加冕
加冕仪式通常在罗马举行,由教宗主持。没有接受加冕的国王即使自行称帝也不会得到承认。1508年,教宗儒略二世准许腓特烈三世不经加冕自行称帝,但其头衔必须为“罗马人的当选皇帝”(拉丁语: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11]其后除查理五世外,再未有皇帝接受加冕。
皇帝 | 加冕日 | 主持教宗 | 地点 |
---|---|---|---|
查理一世 | 800年12月25日 | 良三世 | 义大利罗马 |
路易一世 | 816年10月5日 | 斯德望四世 | 法国兰斯 |
洛泰尔一世 | 823年4月5日 | 巴斯加一世 | 义大利罗马 |
路易二世 | 844年6月15日 | 良四世 | 义大利罗马 |
查理二世 | 875年12月29日 | 若望八世 | 义大利罗马 |
查理三世 | 881年2月12日 | 若望八世 | 义大利罗马 |
圭多三世 | 891年2月21日 | 斯德望五世 | 义大利罗马 |
兰贝托二世 | 892年4月30日 | 福慕 | 义大利拉文纳 |
阿努尔夫 | 896年2月22日 | 福慕 | 义大利罗马 |
路易三世 | 901年2月15日或22日 | 本笃四世 | 义大利罗马 |
贝伦加尔 | 915年12月 | 若望十世 | 义大利罗马 |
奥托一世 | 962年2月2日 | 若望十二世 | 义大利罗马 |
奥托二世 | 967年12月25日 | 若望十三世 | 义大利罗马 |
奥托三世 | 996年5月21日 | 额我略五世 | 义大利蒙扎 |
亨利二世 | 1014年2月14日 | 本笃八世 | 义大利罗马 |
康拉德二世 | 1027年3月26日 | 若望十九世 | 义大利罗马 |
亨利三世 | 1046年12月25日 | 克勉二世 | 义大利罗马 |
亨利四世 | 1084年3月31日 | 克勉三世(对立教宗) | 义大利罗马 |
亨利五世 | 1111年4月13日 | 巴斯加二世 | 义大利罗马 |
洛泰尔三世 | 1133年6月4日 | 依诺增爵二世 | 义大利罗马 |
腓特烈一世 | 1155年6月18日 | 亚德四世 | 义大利罗马 |
亨利六世 | 1191年4月14日 | 雷定三世 | 义大利罗马 |
奥托四世 | 1209年10月4日 | 依诺增爵三世 | 义大利罗马 |
腓特烈二世 | 1220年11月22日 | 何诺三世 | 义大利罗马 |
亨利七世 | 1312年6月29日 | 吉伯林派枢机 | 义大利罗马 |
路易四世 | 1328年1月17日 | 夏拉·科隆纳(贵族,非教宗) | 义大利罗马 |
查理四世 | 1355年4月5日 | 依诺增爵六世之枢机 | 义大利罗马 |
西吉斯蒙德 | 1433年5月31日 | 恩仁四世 | 义大利罗马 |
腓特烈三世 | 1452年3月19日 | 尼各老五世 | 义大利罗马 |
查理五世 | 1530年2月24日 | 克勉七世 | 义大利博洛尼亚 |
参见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