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367年—438年7月5日)[1],字仲德,东晋、刘宋将领,太原祁县人。晋朝时为司马懿避讳,以字行,称为王仲德。他自称东汉司徒王允弟王懋的七世孙,对于他出身魏晋高门太原王氏的真实性,被后世学者强烈否定,而学者章义和认为王懿家族已在晋末定居、落籍于徐州下邳,是有实力的徐州豪族。[2]他在东晋末受刘裕提拔,也是南朝宋的将领,曾参与多场北伐战争。
生平
王懿家族在西晋末年没有南渡,一直在北方生活。王懿年轻时就显得沉稳谨慎,有谋略,且通晓阴阳及音律。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慕容垂乘机叛秦复燕,王懿就与兄长王叡共起义兵对抗,可是被其击败。王懿兄弟南渡黄河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一度被当时盘据当地的丁零人翟辽留下任其将领,及后才成功逃走。
东晋太元末年,王懿兄弟迁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来,他们前去投靠出身太原王氏,于东晋任高官的王愉,但不获王愉礼待,于是兄弟俩改投桓玄。不过,当时桓玄篡夺了东晋政权,王懿曾与辅国将军张畅谈及当时时事,就说:“朝代更迭自古即有,确实不会限于一个家族,可是今天新起为君的,恐怕不能够成就大事。”[3]桓玄于元兴二年(403年)年末篡位,而刘裕于次年二月就起兵讨伐桓玄,王叡本也参加,预备在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起兵响应,但事件泄露,王叡被杀,王懿唯有与侄儿王方回躲起来,待刘裕攻陷建康后才出来。刘裕遂以王懿当自己的中兵参军。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王懿亦有参战,并担当前锋,前后打了二十多场大小战事,尽皆获胜。次年成功灭南燕,但国内卢循就乘机作乱,并逼近建康。刘裕当时虽然及时回防建康,但手下士兵都是刚刚从南燕出征回来,可作战兵力才数千人,兵力远远不及聚众达十万的卢循军,故当时就有建议迁都回避,但王懿反对[4]。刘裕最终决定坚守建康,又以王懿守越城抵抗卢循进攻。卢循进攻不果,于是退军,留了部众范崇民据南陵。刘裕派了王懿、刘锺等人率众追击卢循,王懿击败范崇民,并烧毁其船舰,收编其散兵。后以功封新淦县侯。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进王懿为征虏将军,加冀州刺史,率前锋进攻。王懿亲率水军入黄河,并逼近魏占的滑台,魏滑台守将尉建恐惧逃走,王懿于是乘势入城,并声称:“晋国本来想以七万匹布帛换取魏国借道,岂料魏国守将突然弃城逃走。”[5]东晋于是收复滑台。王懿及后会合刘裕大军攻进潼关,王镇恶等军亦攻至长安,秦王姚泓被逼投降,后秦亡。王懿在战后即转太尉谘议参军,又负责押送姚泓直到彭城。
刘裕篡晋称帝后,王懿屡次升迁后任徐州刺史,加都督。至元嘉三年(426年),王懿进安北将军。元嘉七年(430年),宋军北伐,王懿与竺灵秀率水军进黄河,联同到彦之等攻魏。当时魏军因河南兵少而暂时撤兵,于是宋军轻易夺得滑台、碻磝、洛阳及虎牢等城。因为这种成果,当时军人都十分高兴,只是王懿虑及魏军只是重新集结兵力,担心待冬天河水结冰时就会大举南侵[6]。十月,宋军沿河置守,屯守东平郡[7],同月魏军攻至,虎牢、洛阳皆失,到彦之想立即烧毁船舰循陆路撤军,但王懿虑及这样做宋军军心定必瓦解,建议先让水军进至马耳谷口才决定[8]。最终宋军进济水入历城后才烧船弃甲奔还彭城,竺灵秀亦因到彦之等退军而弃东平郡南走,于是魏军大攻青兖二州。事后王懿及到彦之皆下狱免官。魏军于次年尚在攻滑台,王懿又受命随檀道济率军救援,但碍于魏将叔孙建等阻碍,粮食耗尽亦未能援救滑台,终令滑台失陷,檀道济亦退兵。
元嘉九年(431年),王懿任镇北将军、徐州刺史,次年又加领兖州,元嘉十三年(436年)又进镇北大将军。元嘉十五年(438年),王懿去世,获赐谥号桓。
子女
- 王正循,王懿子,被家僮所杀。
- 王氏,嫁郭逸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