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联军清朝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对抗明郑政权而组成的联盟。荷兰人因被郑成功夺走台湾后亟思光复,便与清朝结盟。1663年,清荷联军于金门乌沙头击败郑军,顺势占领并迫使明郑退回台湾本岛。战后荷兰人成功夺回鸡笼并以其为基地于明郑对峙,但清廷战后因台风折损水师而放弃攻台,并改以迁界令[1]封锁,导致荷属鸡笼出现营运及补给困难,最终荷方于1668年再度撤出并导致双方同盟破裂,明郑得以在台湾存续。

事实速览 清荷联军之役, 日期 ...
清荷联军之役
Thumb
《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使大清帝国记》书内插图,清荷联军于金门乌沙头与郑军交战
日期1663年11月18日—12月24日
永历十七年十月初八十一月十四
地点
福建沿海一带
结果 联军胜利,清朝占领金门厦门明郑退守台湾,荷兰占领鸡笼
战后康熙帝放弃攻台并改以海禁政策封锁,导致荷兰无法与清朝通商补充战损,撤离鸡笼后联盟随即破裂。
参战方
清朝
 荷兰东印度公司
明郑
指挥官与领导者
李率泰
耿继茂
马得功 
施琅
黄梧
荷兰东印度公司 巴伐沙·博特
郑经
周全斌
关闭

初次接触

1653年,为了让清政府开放贸易,荷兰人与镇守广东尚可喜耿继茂交涉,却被两人以须得到顺治帝同意为由所拒绝。为此,巴达维亚当局于1655年派出使节团前往北京,获顺治帝接见。不过顺治帝只把荷兰看作系前来朝贡的藩属,只同意每八年一次的朝贡贸易,而非自由通商[2]

虽然这次交涉并不如预期,但至少清政府已不再视荷兰人为海盗,扭转了五十年来中国朝廷对荷兰人的刻板印象[3],为日后合作打下了基础。因此自郑成功崛起后,清荷双方便兴起了对抗共同敌人的念头。

1661年,耿继茂得知郑成功进攻台湾后,打算趁虚进攻郑成功所据守的金门、厦门,便邀请荷军共同作战。不过这次的行动因荷军统帅擅自返回巴达维亚而宣告失败。

金厦海战

1663年8月,为了从明郑手中夺回台湾,荷军统帅博特荷兰语Balthasar BortBalthasar Bort)从巴达维亚率领艘舰队抵达福州,准备与清军交涉进攻。此时逢郑成功过世,继任者郑经寻求与清朝和谈,因此福建的主政者耿继茂、李率泰要博特等待康熙帝的回复,只是博特迟迟未等到回复,遂于3月返回巴达维亚。

10月21日,博特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泉州,并向耿继茂、李率泰提出协议,要清朝同意攻陷金厦两门后,马上进攻台湾,并于战胜后把台湾移交给荷兰人。耿、李两人虽未答应进攻台湾,不过为了拉拢荷军,仍在协议书上签章,清荷联军遂告成立[4]

11月14日,郑军统帅周全斌派2年前遭俘虏的荷兰翻译员,向博特提议合作,博特以早与清军结盟而回绝。此翻译员却把郑军的部署告诉荷军,此时厦门的郑军有4000~5000人,而金门有100~150人,两岛都无炮台;另外有100艘船停于附近的海域[5]

18日,博特打算与清军一起进攻金门,但是清军以未获耿继茂的命令为由[6],拒绝与荷军共同行动。博特遂单独出击,派100人攻打金门城。虽然荷军击溃城外的郑军,却不敢继续追击,以免脱离舰队火炮的射程。郑军遂逮到重新集结的机会,以大量弓箭回击,逼迫荷军暂时撤退[7]。不久,荷军再次攻城,但攻城竹梯给士兵踏毁了[6],荷军只得撤退。

这时清军分三路出击,分别为同安的耿继茂、李率泰;泉州的马得功海澄施琅黄梧[8]。荷军接获消息,决定与清军会合,19日上午,荷军与马得功所率领的400艘战船于烈屿沿海会合。郑军因人数不敌,打算先撤退到厦门,到了中午,于金门乌沙头遭遇清荷联军。

荷军先和郑军交战,以火炮击伤郑军50艘战舰[9]。郑军奋力突围,并绕至联军后方,周全斌亲自突击,击溃清军。马得功因座舰遭到包围而跳海自杀,船上300人皆身亡[10]:66-67。荷军虽然赶来支援,但因船速较慢,让郑军顺利退往厦门。晚上,战役结束,荷军仅1人阵亡,16人受伤,便于烈屿下锚过夜[9];清军则退至浯屿,等待明日进攻厦门[11]

20日,郑军先和清军交战,并占了上风。待荷军抵达时,郑军为避免与荷军强大的火力作正面冲突,遂放弃厦门,往南撤退。郑军依靠灵活的船只,强行突破荷军舰队,只有3艘船被俘虏,其馀皆平安撤离战场[11]。战后郑军退守铜山,清军则趁机攻陷了金门、厦门,摧毁城砦、民舍,并残杀劫掠岛上居民[12]

后续

清军拿下金厦两门后,博特催促耿继茂进攻台湾,但耿继茂并不赞同,反要荷军协攻铜山,双方意见分歧,博特遂单独进军台湾。1664年1月19日,荷军从打狗登陆,郑经遂提出割让南澳岛、交还战俘向博特谈和。博特坚持要取回台湾才肯缔和,双方谈判破裂;不过荷军也无力独力攻台,博特只得于2月26日返回巴达维亚,等待清廷的消息[13]

6月,巴达维亚当局决定占领鸡笼,任命上尉比特(Herman de Bitter)为鸡笼长官,并由博特率12艘战舰负责进攻。8月27日,荷军抵达鸡笼,重新修复1661年废弃的北荷兰城,作为进攻台湾的滩头堡。事后博特前往福建,商讨进攻郑氏事宜。不过清军将领如耿继茂、黄梧等正热衷与日本贸易,不太愿意发动进攻[14]:384-385,他们只是想借由提供荷军远征所需补给品,规避海禁以从事海外贸易[14]:383,一再延宕出兵。

到了12月24日,博特终于与施琅一起从金门出兵,不过联军出航没多久,施琅便以当时海象太危险而折返。博特为此气愤不已,与施琅争吵后,即返回巴达维亚,双方结盟出现裂痕[15]:365-366。1665年5月,施琅再次出兵攻台,然而抵达澎湖时却遭遇台风,损失许多船舰,无功而返。事后康熙帝放弃攻打台湾,转而严厉执行海禁,以迫使明郑投降[16]。另一方面,荷兰人因多次行动花费过大,不但没拿回台湾,与清朝交涉通商也无成果,遂不再配合清方行动,清荷同盟自此结束[17]

之后荷兰人致力于鸡笼发展贸易,只是遇到与西班牙人同样的问题,鸡笼过于仰赖淡水原住民及华商提供粮食,1665年郑军进驻淡水,就让荷军感到补给困难[18]。而且荷兰商船来往福州、鸡笼之间,本来就违反清朝海禁,清廷后来更禁止荷兰人于福建贸易[16]。1668年,巴达维亚当局因鸡笼长年亏损,决定撤出,随后明郑便于1669年占领鸡笼。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