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荷聯軍戰。不過這次的行動因荷軍統帥擅自返回巴達維亞而宣告失敗。 1663年8月,為了從明鄭手中奪回台灣,荷軍統帥博特(荷兰语:Balthasar Bort )(Balthasar Bort )從巴達維亞率領艘艦隊抵達福州,準備與清軍交涉進攻。此時逢鄭成功過世,繼任者鄭經尋求與清朝和談,因此福建的主政者耿繼茂、
北港 (台灣古名)Vries、Frederick de Wit(荷兰语:Frederick de Wit)等人所繪製的地圖,以及1662年公司退出台灣後 Balthasar Bort (荷兰语:Balthasar Bort )(鄭、清文獻稱其「荷蘭出海王」)出使清國所繪製的台灣島圖,都標示北港又稱福爾摩沙島(Pakan al I. Formosa;
澎湖天后宮1663年,東印度公司在前一年被鄭成功擊敗,因而失去在台灣的領地後,隨即任命巴爾薩澤·博特(荷兰语:Balthasar Bort )(Balthasar Bort )率艦隊企圖將之奪回。博特曾與清軍聯盟,在中國沿海與鄭軍交戰獲勝,但後來未獲清廷支援攻台。博特失望憤慨之餘,在1664年
荷属马六甲1645 1646 Jan Thyszoon Payart 1646 1662 Jan van Riebeeck 1662 1665 Balthasar Bort 1665 1679 Jacob Joriszoon Pits 1679 1680 Cornelis van Quaelberg 1680
臺灣明鄭時期鄭成功與揆一在1662年所簽定的正式條約中,稱謂是「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Teibingh Tsiante Teysiancon Coxin) 荷軍統帥Balthasar Bort 於1664年進軍台灣時,鄭經寫信給他,署名「嗣封世子」並用「大明招討大將軍」印信蓋章 參: 《先王實錄》:「承天府安平鎮,本藩暫建都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