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舍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毗舍離map

毗舍离梵文:वैशाली,Vaiśālī巴利文Vesāli),又译为吠舍离吠舍釐国、又以义译称广严城,为释迦文佛住世时代著名的大城市,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北边。曾经是跋耆首都

Quick Facts 毗舍离 Vaishali, 国家 ...
毗舍离
Vaishali
毗舍离在印度的位置
毗舍离
毗舍离
在印度的位置
坐标:25.99°N 85.13°E / 25.99; 85.13
国家 印度
比哈尔
巴特那
Close
毗舍离的阿育王石柱的柱头

音义

善见律毗婆沙》记载:

并记载其王种为波罗奈国王夫人所生,一对不足月的双胞胎兄妹,被置器中顺江流下,为道人收养,因其“皮薄”而称为“离车子”,后牧牛人继续收养,因其脚蹋牧童需躲“避”之而称为“跋阇”,二人长大后成婚,统御牧牛人,王种繁衍众多,建立的城池经三次扩建十分广大而称为“毗舍离”城[1]

印度《往世书》和个别南传佛教经论注疏中也有称为 Visālā[2]。毗舍离(Vesāli)的语音近于梵语中牸牛(vaśā:母牛)[3],易于让人籍此浮想联翩。

记载

大唐西域记》:“至吠舍釐国(旧曰毗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吠舍釐国,周五千馀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邪正杂信。伽蓝数百,多已圮坏,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数十,异道杂居,露形之徒,寔繁其党。吠舍釐城已甚倾颓,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历史事件与人物

Thumb
毗舍离的离车族英语Licchavi (clan)人分到佛舍利后所起舍利塔遗址[4][5]

释迦文佛在此城预言自己即将涅槃。佛教八大圣地之一。在佛灭后百年,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与东部共七百名上座,在此城中进行了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集结、毗舍离集结),造成了日后上座部大众部的分裂,开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时期。在《巴利律藏·七百犍度》记载中,毗舍离结集虽然批判了毗舍离跋阇子比丘十事非法,但对其地域族群名称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毗舍离)未至于 vasala(无种姓者、贱民)[6]

大乘佛教中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居住在这个地方,因文殊问病而出现了维摩诘经。以及佛陀曾在此处的乐音树下讲说了药师经

注释与引用

参见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