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白(701年—762年)[1]:2-3,字太白,号称“诗仙”[2]:12,自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人[1]:58,唐代诗人兼官员。有关李白的家世存在争议,根据不同学者的考证和推论,有“蜀地汉人”、“西域汉人”及“西域外族”等说。李白在蜀中长大,二十四岁开始出蜀漫游各地,力图获得官员的举荐而入仕,但事与愿违多次碰壁,四十二岁时李白因身为高士而名动京师,获唐玄宗征召,出任翰林供奉,成为宫廷诗人,开展李白人生最光辉的时期,但两年后李白即因被中伤和排挤而请辞,继续踏上他的旅程。安史之乱时,永王李璘起兵夺权,李白应召入伍,事后被牵连获罪下狱,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六十二岁时过世。
李白诗存世约有1,000首,诗风飘逸奔放,想像大胆,富于独创性,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于绝句与乐府歌行体成就尤大,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早发白帝城》、《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与杜甫一起受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李白自认有栋梁之才,既有经世济民的志愿,也怀有出世隐居的愿望。宗教方面,李白笃信道教,热切向往神仙不死,曾受道箓与炼丹,于佛教知识亦能纯熟掌握。李白是最知名的中国诗人,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杜甫自九世纪初就被认定是盛唐最伟大的诗人,深受历代评论家赞赏,驰誉中国域外,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
李白自称出生于巴蜀[2]:22,是陇西人,以李广为远祖。而陇西李氏是唐朝几个最著名的大姓之一。李阳冰指李家是西凉国主李暠的后人[1]:47-48、31,原本历代为官,不幸获罪而导致全家被放逐到西域,于706年(神龙元年)迁居蜀地,而李白出生于绵州[1]:24、6、3。郭沫若认为李白是生于碎叶(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汉人[1]:6[2]:24;李长之认为李白祖先是居于中亚的华侨[3]:8。施逢雨认为李白出自四川绵州一个普通的家庭,而出于陇西李氏和谪居西域之说都是李白本人杜撰的[1]:58、51、56。陈寅恪认为李白一家是西域胡人,李白五岁时从西域迁居蜀地,改姓李,其父亲被人称为“胡客”,因而名为“李客”[4]:313。冈村繁认为李白是塞外出生的蒙古系异族人,祖先是定居在碎叶的异族,至李白父亲因争讼败诉,而偷偷逃离移居蜀地。由于李白是不具户籍的流民子弟,因此无法考科举[5]:156-157。松浦友久同样认为李白是异族,生于西域,一家在李白五岁左右从西域移居蜀地;李白家庭原本在西域经商[2]:2、41,父亲没有中国名,而以“客”为称呼;又因李白是异族,故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2]:3、5。宇文所安怀疑李白有波斯或突厥的血统,父亲很可能是商人[6]:133。
李白在四川成长,自小阅读百家之书,喜爱剑术,与道士交往,曾与号称“东严子”的隐士一同隐居山中,又曾游历峨眉山[1]:62。 他爱好武艺[2]:70,年轻时有任侠格斗之事,自称曾亲手杀人[1]:151,轻财好施[5]:163,与任侠之徒结交[2]:71。721年(开元九年),李白往游益州,在路中拜谒益州长史苏颋,获称赞“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好好充实,日后可与司马相如媲美[1]:62。
约在724年(开元十二年)秋天,李白为了游历四方与追求更好前途,离蜀沿江东游,到过今湖北、湖南等地[1]:64,在襄阳认识了孟浩然[6]:137。约在翌年夏天,李白沿江来到金陵、扬州,待了两年,之后可能因盘缠用尽,溯江西归准备回家。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到达鄂州后不久,在安州与许氏结婚[1]:65、67,成为赘婿[5]:189。许家出自前宰相许圉师,李白有了许家的资助,便在安州住下来[1]:68,想仰赖许氏的门第和名声,等待出头的时机[7]:23。婚后不久,李白曾到颍阳探访好友元丹丘,又曾在安州一带的山区隐居过。李白不只一次干谒(自荐求职)安州的官员,希望得到荐拔,但未能如愿[1]:68。731年(开元十九年)十一月,唐玄宗到达洛阳,李白大约在同时也到洛阳找机会,常在酒肆里饮酒作乐,结交豪杰。翌年十月唐玄宗离开洛阳,不久李白也从洛阳到颍阳探访元丹丘,然后到随州拜访著名道士胡紫阳,再回到安州[1]:71-73。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历襄阳,干谒襄州刺史韩朝宗,希望得到韩朝宗的荐拔,但没有成果[1]:77-78。据说李白在谒见韩朝宗时,稍有不敬,有所冒犯,遂以“醉酒失态”为借口[6]:137。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与好友元演前往并州,得到元演父亲太原府尹殷勤款待,乐不思蜀,翌年才经过洛阳回到安州的家。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也许因为妻子许氏离世,李白与儿女迁到元丹丘所在的南阳,同年末李白西行到长安,向朝廷呈献辞赋自荐,但得不到任用,之后到终南山隐居。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秋,李白曾在玉真公主于终南山的别馆做门客,但得到冷淡待遇[1]:80、83。翌年夏天,李白从长安到邠州与坊州游历,之后又回到终南山。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李白离开长安前往山东地区,到达兖州,与名士孔巢父等五人交游,一同隐居于兖州东北的徂徕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南[5]:207),时人称呼六人为“竹溪六逸”[1]:95、97。他们每日放歌酣饮,超脱世俗[5]:207。翌年李白离开兖州,到杭州一带游历[1]:99。
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因身为高士而名动京师(一说受当时获召赴长安的道士吴筠[5]:216,以及玉真公主的推荐[8]:33),受唐玄宗征召[1]:183,当时李白极度喜悦,“仰天大笑”而前往长安[5]:222,在老子庙与秘书监贺知章见面[1]:107。贺知章读过李白《蜀道难》、《乌栖曲》、《乌夜啼》等诗,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2]:175,并称赞李白为“谪仙人”[5]:225,一同到酒家饮酒作乐[1]:107。因为贺知章的激赏,李白名字传到唐玄宗那里,受破格提拔[2]:141。李白呈献辞赋《宣唐鸿猷》[1]:102,深得玄宗赏识,曾获皇帝亲自调羮尝味[9]:224,担任翰林供奉[1]:103,成为宫廷诗人[2]:163,侍奉御筵,陪唐玄宗游幸温泉宫,为皇帝和嫔妃写作赞颂的诗篇,偶尔参与起草诏命。这是李白一生中最光辉灿烂[1]:102-103、最得意的日子[5]:216。他清晨时入宫谒见皇帝,留在宫中待诏供奉,日落时便骑御马回家,与宾客共享佳肴醇酒与美妓[1]:105;又常与酒徒在酒家饮醉[10]:260,杜甫说李白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11]:247。据说一次李白在贵族家饮酒时,被召入宫起草诏书,半醉来到宫中,挥笔制诰,不草而成[6]:139。743年(天宝二年)秋开始,李白受到谗言中伤,渐渐失去唐玄宗的恩宠[1]:106。据说李白曾乘醉请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冒犯了高力士,被他非难排斥。高力士向杨贵妃中伤李白,指出李白曾用自杀而死的赵飞燕比喻她,李白因而也受杨贵妃排斥[5]:257-259。744年(天宝三年)三月,李白向唐玄宗请辞“还山”,离开长安[7]:156。
李白从此开始了在“山东”各地漫游十年的生涯。同年李白在齐州的老子庙,从道士高如贵处受了道箓。秋天时,李白在汴州、宋州一带与杜甫、高适等人交游(一说李白与杜甫初会于洛阳[12]:31),当时杜甫和高适二人尚默默无闻。他们一同游览汴州、宋州当地的名胜古迹[1]:108-109,畅谈痛饮[12]:34,到秋天末,高适向东南行前往楚地,李、杜二人也离开汴州、宋州,翌年到了东鲁(兖州),二人一起旅游和造访隐士,生活颇为惬意。二人在秋天分手,自此没有再见面,杜甫终生都怀念李白的诗才与豪气[1]:111-113。李白在兖州一度病倒,746年(天宝五年)秋,李白前往江东游历,先后会合元丹丘和孔巢父,三人并与著名道士吴筠交游。李白在江南待至749年(天宝八年)夏天,期间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后人宗氏结婚[1]:114、117-118。之后李白带同妻子游历过庐江郡、庐山与荆州。约在750年(天宝九年),李白在娘家宗氏所在的汴州住下来。约752年(天宝十一年)初,李白远游幽州,有意在军中谋个职位。幽州充满矫健强悍之士,李白所自负的一些骑射之术在这里无人在意,同年冬失望地离开幽州[1]:117、119-120。李白先回到汴州,不久后前往江南,753年(天宝十二年)先后到达宣州和金陵。翌年春天,王屋山隐士魏颢因仰慕李白千里迢迢南来,终于在扬州找到李白,到夏天二人分手时,李白把身边手稿托付给魏颢,请魏颢为他编集。之后李白回到宣州[1]:124-125。
755年(天宝十四年),李白回到汴州探望妻子,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夫妻二人一同南奔[1]:128(一说李白没有到汴州,自安史之乱起一直留在南方[2]:93),756年(天宝十五年)春天到了宣城,到冬天李白夫妻到了庐山定居。同年末,永王李璘率水军由江陵沿江东下,李白应聘加入永王幕下。其后李璘军队很快就受挫于忠于唐肃宗的部队,部众纷纷离散。翌年初永王彻底失败,李白亦仓惶逃走,在彭泽自首,接著被拘禁于寻阳狱中[1]:130、132。李白向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故友高适求救,但得不到援手。同年秋天,御史中丞宋若思率兵路经寻阳,因其父亲宋之悌与李白有交情,释放了李白[7]:46-47,并留李白为其僚属,但李白只追随宋若思西至武昌[1]:132,然后到宿松的山中养病[2]:232。758年(至德三年)初,李白接到判决,要流放夜郎[1]:134,刑期三年[5]:382。他沿江前往流放地,得妻子宗氏与小舅宗璟相送一程。流放行程并不紧迫,途中李白与地方官员交游应酬,翌年二、三月时,李白过了瞿塘峡不久就遇赦获释[1]:134-135,立即顺流东下,经过江陵、江夏,到岳州和永州旅行。760年(上元元年),李白到豫章家中住下来。761年(上元二年),李光弼奉命驻守泗州,李白试图前去投效于李光弼军中,但半途因病而回,他前往宣城寻求当涂县令李阳冰的照顾。762年(宝应元年)末,李白病死于当涂[1]:139-140、143,葬在当涂县采石龙山的东麓,后又改葬青山之南[13]:218。
唐代宗即位之初,曾封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送达时李白已去世[1]:3。李白一生个性热烈,豪迈不羁,悟性超凡,诗才天纵[5]:148,具有飘逸不群的高士风骨[14]:3,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15]:1。过世后,李阳冰把李白交给他的诗文编成《草堂集》10卷[5]:143。
李白诗现存约有1,000首[2]:158,成就足以傲视千古[14]:323,诗风飘逸奔放[2]:14,流畅简朴[6]:159,如云飞水逝[16]:210,别具韵味,性格鲜明[17]:29、246,想像大胆[7]:79,措词夸张[3]:5,感情充沛,富于独创性,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带有超世拔脱的狂放色彩[18]:66、70,表现开朗豁达的乐观精神[7]:86,取材极广[15]:2,行旅、离别、饮酒、月光等,都是李白诗的代表性题材。其在世时许多作品就广为人知[17]:128、49,诗名遍布天下[2]:63。在各种诗体中,李白以绝句及古体诗(特别是歌行体)最出色[17]:212,善写乐府歌行体作品,即杂言体诗歌,如《蜀道难》、《将进酒》、《远别离》、《行路难》、《梁甫吟》等,句式明显受楚辞和乐府诗影响[14]:103、122、126,在五、七言诗鼎盛的时代复兴了杂言诗这种体裁。李白创新变化之处,在于广泛利用古往今来各种诗歌句式,加上独出机杼的剪裁和安排,把诗句变化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句子长短变化有时与情意的强弱、结构的松紧、节奏的快慢密切配合[14]:135、132-133。李白承继陈子昂诗歌复古的精神,反对六朝“绮丽”的诗风[14]:143-144,反对雕饰[19]:58,自命要复兴雄壮刚健而隽永的诗风[9]:223,继承诗经、楚辞与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7]:73。李白也是唐代乐府诗最突出的作者,所作乐府诗约有240首,古典色彩强烈[17]:246、250、257,喜欢用古乐府旧题来写自己的新诗[11]:258,如名作《子夜吴歌》,其原作即为南朝时的民谣[20]:134。
李白绝句现存159首,成就甚高[14]:288、245,给人出神入化之感。传统上将李白与王昌龄并列为唐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峰[17]:245、224。李白擅长纯朴自然的汉魏体古诗,而拙于刻镂密丽的律诗,其律诗成就不高[14]:136、237。基于儒家的复古理念,李白也较为轻视律诗[2]:159,“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19]:54。在各种诗体中,李白七律数量最少,现存只有十多首,五律则有70多首[14]:232。李白最敬慕的诗人是谢朓,对谢朓深有共鸣与认同感,李白诗句如“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都直接引用或借鉴自谢朓“澄江净如练”[17]:27、40、38。李白早期在蜀中所作的诗歌,颇近六朝风格,常使用对偶句,辞藻艳丽,但较轻浮浅薄。自寓居襄阳,结交孟浩然后[5]:168、170、178,对他深深敬慕,受其启发[21]:36、39,诗风为之一变,变得清新奔放,生机盎然[5]:177-178。
李白钟情于月与酒,咏歌月与酒的名作颇多[5]:327,往往把月光人格化[22]:52。《把酒问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悲叹生命像流水般逝去,人世无常,表达孤独忧愁之感[5]:329。《将进酒》写诗人与知己对酌,诗句节奏轻快,浪漫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劝友人赶紧喝酒,切不要停杯[15]:106-107,抒发了落拓失意后的痛饮狂歌[23]:241。《月下独酌》其一描绘诗人独饮的醉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独酌的寂寞中向身影举杯,于短暂的春天及时寻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歌吟咏超脱世俗之情,和自然融为一体[15]:111-113,有风流洒脱的韵味[7]:15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被贬之王昌龄的同情与安慰[11]:30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首句凄凉寂寞[24]:271、273,写飘零之感与离别之恨,融情入景;后二句设想新颖而情意悠远,写出李白对王昌龄友情的深挚[14]:315-316。
李白诗常感叹天才受轻视、政治追求受挫折,格外出色与动人心弦。李白的反应是自我安慰、自我肯定,或是控诉世间不公、贤才受抑,或是转求及时行乐及隐居避世。其《襄阳歌》抒发怀才不过之情,诗歌先写无忧无虑的享乐生活,然后以李斯与羊祜的典故,表现一切终归虚无,即使伟大功业亦然,透露出诗人深以政治生涯为念[14]:6-7。《行路难 (其一)|行路难》其一受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影响,抒写政治失意、抑郁迷惘之感,接著以黄河与太行山的冰雪象征地点出其愿望受挫[14]:10-11,最后以终将成功发达、扬眉吐气自勉。《梁甫吟》则是李白怀才不过诗中篇幅最长、词采华茂、意象繁富多变的作品[14]:13-14、17,抒发不见知于人君的牢骚,也发泄了为世所轻的愤慨,洋洋洒洒,元气淋漓。《临终歌》充满狂放自赏、不可一世的气概,也流露英雄日暮的悲哀[14]:23、26、36。
李白《山中问答》抒写山林中生活的自在闲适:“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歌吟咏大自然事物与时运行、宁静自得的美好景象[14]:74-75。栖山的真意非语言所能清楚表达,只有在大自然中实际去体会观察才能知道[25]:35。《赠汪伦》是赠予善良亲切村民的即兴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漂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村民朴素的好意,深深打动了李白[15]:173-174。《赠孟浩然》:
诗歌写孟浩然风雅之心远近天下知名,放弃官位,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诗人对其高洁品格献上深深敬意[15]:174-175。《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而说“三千丈”,语气夸大至匪夷所思,特有李白那种浪漫得有点荒诞的味道[14]:306。
李白闺怨诗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2]:115。《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歌写得玲珑剔透,模拟谢朓的《玉阶怨》[17]:39,以晶莹皎洁、寒冷的意境[11]:288,细致地暗示女子的孤寂凄凉,烘托出其幽怨,情致丰富幽微[14]:295。《怨情》写美人卷起珠帘,静坐房间深处,紧皱双眉陷入沉思,“不知心恨谁”。《长干行》描写妻子思念和等待外出经商的丈夫[15]:53、66,表现了女性纤细柔美的感情,希望与远行的丈夫永远相依相伴[11]:290、294,诗句并以蝴蝶一双一对反衬女子的孤单,风格朴素纯真[11]:296-297。
李白诗有天才的想象与飞扬的气势[11]:289,所写景象大多雄大壮阔[3]:72,其山水诗擅长抒写跳脱多变的印象或想像,而较少作循规蹈矩的景观描摹[14]:101,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生动热情地描绘瀑布,动人心弦,运用夸张与比喻手法,描绘中有赞叹之意[14]:81-83,构思新颖,雄伟壮丽[15]:73。《早发白帝城》作于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时[20]:10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节奏快速[26]:44-45,以“千里” 与“一日”的对照描写船速;船行江面而猿啼不住,可见河面之狭窄,并啼声之宏亮,末句有豁然解脱,松一口气的效果[26]:47。《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歌写鸟飞云去,运用拟人手法,由其他事物之不耐久映衬出敬亭山的情意不尽[14]:289-290,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18]:69。
李白屡抒发对明月的赞颂,月亮乃皎洁光明的象征[17]:36;李白咏江河的诗篇则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27]:360。《静夜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22]:132。”诗人想起时光飞快轮转,离家已久[25]:161,由望月而思乡,手法自然[22]:55。《登金陵凤凰台》:
诗歌模仿崔颢《黄鹤楼》并与之竞争[28]:3,南朝时王公贵族出入往来的凤凰台,如今全然一片荒芜[5]:323,留下兴衰成败的遗迹[15]:85。诗末暗含对时局的忧虑,也表达了故国长安之思[28]:9。《清平调》三首乃采用新曲而填写的歌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歌词轻妙而精巧婉丽[5]:237,描写唐玄宗与宠妃在沉香亭旁赏花[14]:298,集中表现杨贵妃的美貌[15]:56。
李白是唐代离别诗最优秀的作者之一[15]:18,所作离别诗计有160首之多[17]:49-50。当中最著名的是《送友人》:
诗人运用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构成离别之歌的传统意象,构成形象化的画面[17]:53,烘托出送别友人时的悲怆心情[15]:20。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离别为契机,诱发作者昂扬的感情,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17]:55,表达对人生无常与无望的感慨哀伤[16]:209,与结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相呼应,流水悠悠无尽,成为离别之情与忧愁的象征[17]:55、65,诗人宁可我行我素,驾起扁舟投身于自由的天地[15]:33。《蜀道难》乃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诗歌以繁复多变的意象描写蜀道景观,配合使用句子长短不拘的杂言体,诗歌充满雄奇动荡、波澜壮阔的效果[14]:94、97;诗人并以蜀道之难,象征人生世途的险恶[19]:5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歌以长江流水象征远别[15]:25、27,行者孤帆远逝而送者依依不舍,写出眷恋惆怅之情[24]:272、寂寥之感[17]:244。
在一些离别诗中,李白创造出栩栩如生、充满神仙境界之光彩与玄秘的山景来,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梦游天姥吟留别》[1]:257-258。《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东鲁前往江东时赠别所作[14]:99,沿袭楚辞的传统[6]:166,描写天姥山宏伟瑰丽的山水景色[18]:69,与惊心动魄的神仙境界,诗末抒发美梦易空的感叹,认为卑躬屈膝追逐名利,不如无拘无束四处遨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163。”《送友人入蜀》诗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描写蜀道山势陡峭,人马在云雾中爬行[25]:78。
李白游仙诗描述诗人与众仙游走的盛大场面,摄人心魄,才情诗笔超凡绝俗[29]:703,著重描写仙游的乐趣,在遐想中抛开凡人的烦恼与限制,飘然畅游天外绚丽奇异之地,享用珍馐美味[14]:58、60。李白诗充满各种神仙故事,如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西王母宴请周穆王、降访汉武帝的传说,其他仙人如赤松子、安期生、麻姑的异事,其神仙故事出自《史记》、《博物志》、《神仙传》、《抱朴子》、《汉武帝内传》等书[1]:251。游仙诗《古风》其四引用了道经《灵宝五符》中吴王阖闾的故事[30]:215;《古风》其四十一写诗人飘然畅游天外许多绚丽奇异的地方,享用人世难求的美味,希望永远愿扬天外,不愿回人间的故乡。《拟古》其十用了麻姑和《桃花源记》的典故,所梦想的不是飞升出世,而是就地成仙,获昆仑山仙人的赐赠,在世上享受神仙的乐趣[1]:253-254。《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宣称诗人将抛弃凡人的形态,离开尘世,进入“无穷”之境[31]:9-10。
《游泰山》六首的意象与场景铺排均有浓厚的上清派修练存思的色彩[29]:686,极尽幻想力驰骋之能事[3]:27。《游泰山》其一技巧卓然,想像新颖[5]:213;《游泰山》其三写诗人获青童君显圣,由此悲叹自己学仙太晚,为自己“凋朱颜”而惭愧[30]:215。《游泰山》其四先述诗人在泰山上修斋写经,念诵《上清大洞真经》经文而进入存思所预期的仙界,得以“众神护我形”[29]:686-687。《古风》其五写诗人得遇太白山上穴居的真人,获授炼丹秘诀,立志“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15]:158-159,诗人将不再与下界凡人为伍,与上界真人共享天堂之乐[31]:43。《天台晓望》写大鹏奋飞翱翔,寻找蓬莱山,意欲长居此不死神山中[32]:355。李白游仙诗其中一类是写由对人生世事的感慨而产生成仙的企盼,如《古风》其二十八。施逢雨指出李白游仙诗有时与现世的关怀缺乏密切关联,难得有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1]:62、67。
李白年轻时撰有《大鹏遇希有鸟赋》,中年时改订为《大鹏赋》[31]:74。大鹏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李白以大鹏鸟自比,怀有一份天才的恣纵与自信[11]:253-254;希有鸟则是道士司马承祯的化身[32]:355。《大鹏赋》写北海大鱼化作鸟后,张开巨大翅膀,在海水中冲洗羽毛,在晨早阳光下把羽毛晒干,一飞起来[11]:253,激起地上的尘暴,河流冲击并摧崩河岸[31]:81,整个宇宙都被它震动。这头大鸟世上没有同类,想找搏斗的对手也没有。后来它终于有一头“希有之鸟”为朋友,两双大鸟一同飞上高天;小鸟“斥鴳”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飞到那么高那么远[11]:253-254,寓意伟大者超出了凡人的欣赏和理解能力[31]:95。李白入京时,《大鹏赋》已广为流传,“家藏一本”[32]:349。李白作有《剑阁赋》,其小序是“送友人王炎入蜀”,辞赋集中描写王炎道路的艰难,以及二人分别时的悲伤[31]:127。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时,向皇帝献上《明堂赋》[5]:235、《大猎赋》,后者描写皇家狩猎活动[1]:105。
《为宋中丞祭九江文》是李白为幕主宋若思率兵安全渡过长江,祈祷江神而作;《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则是李白为宋若思向朝廷建议迁都金陵所写,两篇骈文都格调厚重,极尽委曲,风韵洋溢[5]:378。
李白既有经世济民的志愿,也怀有出世成仙的愿望[33]:184,一生大部份时间都花在追求政治成就上[1]:145。李白相信自己有栋梁之才[14]:3,自认有超乎常人的资质与能力,“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可以平步青云,𩙪然而成为救世者[1]:153。他终身仰慕鲁仲连、吕尚、诸葛亮、谢安、商山四皓等历史人物,当中尤其景仰鲁仲连和谢安,幻想自己就是他们一类的英雄豪杰。李白声称自己有鲁仲连的辩才和英雄本色,但欠了运气。他又把自己隐微时的生活与谢安隐居东山相比附,期待像谢安那样迅速位居要津,拯救苍生[1]:147-149。投奔到永王李璘幕下时,李白想仿效谢安运筹帷幄,谈笑用兵,从容不迫地指挥,以平定安禄山叛乱[5]:354。李白非常心仪像谢安、鲁仲连、姜太公那样由布衣直达卿相,又能谈笑用兵,在瞬息间成就大业。他终生热烈梦想要得到朝廷赏识和重用,以实现济世救民的大志[14]:3,做著布衣卿相的梦,渴望名成利就[1]:152。为此他隐逸养名、干谒官吏、向朝廷献赋自荐[14]:3,也曾到幽州寻找以军功从政的机会[1]:180。但事与愿违,他大半生时间只能在感叹英雄沦落、天才沉寂的情况下度过[14]:3。李白对自己的文才特别自豪,多次以文才谋求仕进,干谒地方官员,以文学著作等自求结交于达官贵人,但文才对严峻的政治生涯也无大用,终其一生,李白文才最大的政治功用,只是让他在唐玄宗身边干一阵的文学侍从[1]:145、165、155。
李白把儒家的救世愿望与隐士意识的出山入朝浪漫地结合在一起,热烈地企求实现。他自认有义务且有能力成为济度苍生的救世者,期待能身居政府要职;同时要当一个不受权位与声名羁绊的高士,因此希望能忽然成就大业,然后英雄式地从官场退隐。隐居山林可说是出仕济民的准备阶段[1]:149-150、152,游仙是“养贤”的途径,应该成为培养国家人才之所[5]:174。李白对政治梦想认真而热切,对功名的渴求,有时使他忘却或否定隐居生活的意义;有时政治上挫折感又会使李白安慰自己功名富贵是短暂的,不如安于自由的的隐居生活,或及时及乐一番[1]:160、162。李白不曾参加过科举,无意像一般士人透过普通渠道慢慢往上爬,而是期待被直接举荐为官,以显得与众不同。李白所述梦想充满天才狂想[1]:169-170、249;施逢雨指出,李白误认自己有政治长才,实际上他欠缺处理政务的智慧,没有什么政治洞见[1]:160、157-158;冈村繁认为李白对自己的政治才能有“幼稚自负的幻想”[5]:423。
李白笃信道教,自言“十五游神仙”,“学道三十年”[3]:30,对道教有深刻造诣[34]:344。他失望于儒家政治世界,转向追求隐逸和游仙[17]:115,受神仙的长生不死,以及神仙生活的缥渺绚丽所吸引。李白出蜀前已向往神仙世界[1]:252、250,年轻时曾隐居于蜀地的岷山,修炼仙道[5]:159,《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写出不见道士的惆怅;《登峨眉山》描写山中美景胜境,诗人兴起飞升遐举的奇想[1]:250。李白以曾修道的谪仙东方朔自喻[29]:680,出游时带著满囊的道经与仙药[1]:124,毕生与峨嵋道士元丹丘交情甚笃[35]:105,年轻时在江陵见过道教一代宗师司马承祯,受称赞为有“仙风道骨”,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纪念此事。赋中把司马承祯尊为《神异经》中的“希有鸟”,而把自己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1]:156。李白曾到随州拜访道士胡紫阳[29]:685,而胡紫阳乃司马承祯弟子,精于上清经的存思冥想法[35]:110,授予李白上清经教义[34]:350。李白又访寻司马承祯女弟子嵩山女冠焦真静[31]:68,以对方为西王母,自己为东方朔,期望焦炼师能传授仙术[29]:681。李白妻子宗氏亦热心求道[31]:61,曾造访过庐山屏风叠女道士、李林甫之女李腾空,不久李白亦到庐山屏风叠栖隐[5]:345。
李白向往神仙出于一种天才的浪漫狂想,不计真伪成败地追求不朽与永恒[16]:205,其神仙信仰狂热而不严肃,对成仙不死有极其热情、认真的一面,但这份向往却没有发展成严肃、理智、一实的信仰[1]:278-279。李白修道主要的努力,在于接受道箓和炼丹。他在齐州老子庙,从道士高如贵处领受道箓[1]:262、109,取得类似六朝时三洞弟子的道阶[30]:211,其道箓乃道士最高等级的上清经箓[34]:357,由道士盖寰所造。他相信配戴道箓可以祛除灾害,辅助自己[1]:270,得到神灵的护卫,安然度过末世的灾劫[31]:30。李白又佩戴上清经中的“豁落七元符”,这道符用于漫步北斗七星[1]:271,以获得北斗七星的救助之力[31]:27。李白炼制“还丹”与“金液”[1]:273,曾在黄山炼丹,并游说柳官迪和他一起炼丹。柏夷(Stephen Bokenkamp)推测李白有可能最后死于服丹[30]:217、220、223。李白熟悉《黄庭内景经》、《度人经》等道经[30]:212,修练上清经所授的存思之法[29]:683、685,吟诵《大洞真经》,其经文教授存思身神护体之术[31]:172。李白相信道教洞天福地的传说[1]:260,熟悉司马承祯的洞天说,相信五岳名山内皆有神仙所栖之洞天[34]:347、357,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描述洞天世界“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260。
李白对佛教造诣深湛[13]:192,能纯熟掌握佛教思想[31]:207。像唐代许多士人一样,李白在佛寺歇足或度假,并大谈佛理,颇乐得兼以谪仙与佛教居士的身份自诩。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一诗中,李白说自己是“金粟如来”的“后身”,而在唐代,金粟如来据信是维摩诘居士的前身[1]:278、277,又是过去佛。李白把自己比作维摩诘居士,有如金粟如来的转世[13]:208、212。李白又自称“青莲居士”,而“青莲”是佛教中常用纯洁的象征[1]:277,在佛经中用来比喻佛陀的眼睛[13]:180。现存李白作品约有50篇以佛教为主题,其中佳作有《庐山东林寺夜怀》[31]:189、202,吟咏诗人在寺中静坐冥想,进入静寂之境,认识到自己真心与佛心的永恒[31]:205-206。李白曾亲身修禅[13]:190,和许多僧人打交道[3]:33,也受人所托,撰有佛教碑文和赞文。他有族侄为僧,曾作诗《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13]:184、175,赞扬僧中孚说佛清新明了,使人有如置身于天香灵气,世事俗务全抛脑后。《庐山东林寺夜怀》则写诗人在寂静胜境中专心坐禅[13]:177、182。
李白一生先后有四个妻子,最初于三十二岁左右与许氏结婚,许氏即前宰相许圉师孙女[2]:98、111、100。婚后李白主要依靠妻方的接济而维持家庭和追求功名[1]:267。李白三十七、八岁时生了一女一男,男孩叫明月奴,女儿叫平阳。许氏出嫁之后不久就过世。李白其后一度与刘氏结合[2]:98、107,直至李白上京出仕前二人分手[7]:21,其后李白与东鲁一个妇人结合,生下男孩颇黎。李白最后与宗氏结婚,即前宰相宗楚客的女儿[2]:98、100。她和李白都信奉道教,夫妻志趣相投[7]:32、37。李白在寻阳下狱之时,宗氏为之奔走呼号,令李白十分感动。宗氏或卒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之时[5]:374、414。李白有二子:李伯禽(明月奴)和李天然(颇黎)[1]:143[2]:105。李白常离家浪迹四方,笕久美子认为他缺乏家庭责任感[7]:169。
传说李白母亲生李白的那一夜,曾梦见太白金星来访,于是给儿子命名“白”而字“太白”[31]:34,世人传说李白是太白星的化身[2]:304-305。李白孩童时曾逃学回家,看见老婆婆要把铁棒磨成针,明白要有学习的毅力[9]:221。传说李白曾于并州救助郭子仪,后来因永王李璘事获罪时,得郭子仪代为求情[1]:135-136。郭子仪为报答李白,以自己的官爵为交换条件拯救李白免于被诛,结果李白免于死刑,仅流放夜郎[5]:375、380。自宋代起,有传说谓李白临终前,在当涂长江采石矶醉酒泛舟,看见江水上的月影,俯身捉月而堕水淹死[2]:300。台湾人认为,李白死后变成水神,为水仙尊王之一,航海时若遇风暴,只要向他祈祷,必有灵验[36]:180。
李白传世的墨迹,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帖文是“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28]:110。李白到王屋山阳台观,就观中天地宫府壁画而题写此帖,“老笔”乃指司马承祯的绘画[34]:349-350。李白尚有《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传世,全帖共50字,落款为李白。傅申指出,此帖“书风干净,有欧阳询和褚遂良的骨架”,“用笔酣畅,纵横自如”,应为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与王历阳饮酒时乘兴所书。此帖经遣唐使携带到日本,2017年由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从日本藏家购得[37]。
李白是最知名的中国诗人[18]:65,对后世有巨大影响[6]:169。李白在求仙思想与诗歌创作两方面影响了杜甫[17]:166;任华的杂言诗深受李白影响[14]:137。李白乐府诗不再模拟前人,发展了创作新方向,“六朝乐府之变”自此而起[7]:124。金陵凤凰台因李白诗而名传天下[28]:129;李白亦塑造了黄山的神圣形象,黄山莲花峰可能因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一诗而得名[30]:208、206。中唐诗人陆畅模仿和改编《蜀道难》为《蜀道易》[31]:125,其后方孝孺、郭沫若分别撰有《蜀道易有序》和《蜀道奇》,都有模仿李白《蜀道难》之处而反用其意[38]:136、138。宋代禅僧挪用李白《醉后答丁十八》一诗的句子来写偈语。孔尚任在黄鹤楼修建“搁笔亭”,以纪念李白在黄鹤楼搁笔的事件[28]:102、189。余光中撰有新诗《戏李白》、《寻李白》、《念李白》[39]:268。后世批评家多劝人学习杜甫而非李白,因李白诗难以模仿[6]:130。李白是中国人以及外国人读得最多的中国诗人[39]:257,驰誉中国域外,是广受日本、朝鲜,欧洲欢迎的世界性大诗人。在日本,李白不少作品自古以来传诵不绝,脍炙人口,如《秋浦歌》、《子夜吴歌》、《静夜思》等[5]:149、148。最早广为西方欣赏的中国诗人亦是李白[39]:262。李白有很多受人喜爱广为传诵的作品[7]:77,其中《静夜思》最为人所熟悉,孩童均能朗朗上口[27]:350,是世上最多人知道的诗[39]:263。
李白与杜甫一起受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诗人[5]:148[2]:177。杜甫欣赏李白那种纯真、豪放和不受约束的作风[11]:252,赞颂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5]:29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2]:91。殷璠指出李白的文章“率皆纵逸”,李阳冰评李白作品“多似天仙之辞”[17]:29。到九世纪初,韩愈和白居易等已认定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最伟大的诗人[6]:141,韩愈为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3]:73,白居易说李白“曾有惊天动地文”[13]:218,元稹评李白诗“壮浪纵恣,摆去拘束”[17]:29,皮日休撰诗颂扬李白“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39]:260。宋代严羽称赞李白“大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17]:29,认为李白与杜甫不能强分优劣,“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16]:191。王安石则批评李白“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耳”[2]:118。陈师道评李白诗“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17]:29。朱熹赞扬“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2]:182。李白绝句特别受到推崇,明初高棅认为七绝方面李白所作为唐代最佳,与王昌龄并称“正宗”[1]:245。李攀龙说“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胡应麟评李白“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17]:210。王世贞赞赏李白诗的文辞与气势,但也批评其不耐咀嚼:“辞调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14]:141。胡震亨说“拟古乐府,至太白几无憾,以为乐府第一手矣”[17]:249。
清代沈德潜特别欣赏李白七言古诗:
沈德潜指其诗中意念纵横驰骋,出人意表,不可捉摸,表现方式亦变化莫测[14]:105-106。乾隆帝评李白“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在酸咸之外”[17]:51。赵翼指出李白诗不受束缚:
方东树也赞赏李白诗变化多端,非凡人梦想所能及,其妙处可与《庄子》媲美[14]:136、105。在现代中国大陆李白通常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评语[17]:29,高度评价为“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列[21]:63。后世所谓李杜比较论,大致将李、杜并列的,有韩愈、严羽、乾隆帝等;称杜甫优先的,有白居易、元稹、王安石、苏轼等[17]:240。于永王璘事件,自曾巩以下,一些学者以李白被迫追随李璘而为他辩解,洪亮吉则斥责李白为“失节”[1]:2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