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语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语音系日语音韵体系,是日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包含有大致15个辅音音素和一个典型的五元音系统。本条目主要描述基于日语东京方言的标准语(共通语)的音系和实际语音现象。

子音

日语子音对应的IPA符号

更多信息 双唇, (齿-)齿龈 ...

发音描述

  • 无声塞音/p, t, k/时,在词首需些许的送气。送气的程度较英语中的塞音弱,但比西班牙语强烈。有声塞音/b, ɡ/不一定会完全闭塞,有时会被视为擦音近音。前后都接母音的(Intervocalic)/ɡ/在许多方言中被视为[ŋ],特别是在东日本。
  • /t, d, n/舌叶齿-齿龈音(也就是说,舌叶接触到上排牙齿的背面,和齿槽脊(alveolar ridge)的前面)。当这些音出现在/i/前面时,些音会变成龈颚音(alveolo-palatal);而出现在/u/之前,它们则是齿龈音
  • 擦音[z, ʑ]塞擦音[dz, dʑ]音位相同,通常两者都用/z/表示。其中塞擦音的念法稍微常见。
  • /s, z/是舌叶齿龈音,出现在/i/之前则是龈腭音[ɕ, (d)ʑ]
  • /r/为舌尖齿龈后音,依发音方式区分属于闪音,但因关于其气流修饰侧边性质所代表的闪音种类,目前学界尚无正式名称,因而未有明确的归类属性,约略介于(中央)闪音边闪音之间,跟韩语的r有点相近似。对英语使用者而言,它的发音介于齿龈弹音/ɾ/ (就像出现在美式英语的better和ladder的发音)、闪音化的/l/,还有/d/之间。出现在/i/之前时很像d 发音范例,在/o/之前则很像l 发音范例
  • 不圆唇软颚音/w͍/ 其本上就是去掉音拍之后的母音/u͍/。它和IPA中的[w]不同,因为念/w͍/时应该要扁唇,而非圆唇。
  • [ɴ]是有音节长度(moraic)的鼻音,在塞音前面是个塞音,也就是和后面出现的子音产生发音部位同化。但在擦音前或在母音之间,不会达到完全闭塞,而被视为鼻化母音。在一个词的停顿前,可被视为小舌鼻塞音、双唇鼻塞音,或鼻母音。有些分析会将它规类为抽像的大音位(archiphoneme)"N",有些则视为韵尾(coda)/n/
  • /h//i/ 之前发音为[ç] 范例/u/之前为[ɸ],受母音的影响而需要扁唇。
  • [ː]被视为能将阻音(如/pː/, /tː/, /sː/等)辅音延长化。更抽像的分析将它视为"Q"这个音素,用以描述这个假名,也就是长子音的前半部,此时//Qp// = /pː/

母音

日语有五个母音:

更多信息 平假名, IPA ...
Thumb

日语中的母音是单元音。除了/u/以外皆与西班牙语或义大利语相似。

母音的长短是有语意上的区别的。例如 おじさん(ojisan) /ozisaɴ/ "叔叔" vs.おじいさん(ojiisan)/oziisaɴ/ "爷爷", 或 月(つき)(tsuki) /tuki/ "月亮" vs. つうき[通気] (tsūki) /tuuki/"通气"之间的差别。

在日语传统的音韵学分析中,每个元音假名都被视为一“拍”(mora),语音学上的长母音,被视为连续的两个相同母音,在文字表记上写成两个假名,被视为两拍,如おじいさん/oziisaɴ/而非/oziːsaɴ/

在语句之中,日语允许没有子音分隔的一长串母音。而语调和些许的停顿可让人辨别连续的两个相同母音。

[hoo.oo.o] hōō o (鳳凰を) '凤凰 (直接受词)'
[too.oo.o.oou͍] tōō o ōu (東欧を覆う) '覆盖东欧'

(这只是个范例,而不是常见的句子)

Remove ads

音素组合

日语是一种典型的音拍语言,因此日语音位学中往往使用音拍而不是音节来考虑。日语的每个音拍都有大致相同的时长。日语的音拍可由元音(/V/)、辅音元音的组合(/CV//CjV/)或两种成音拍子音/N//Q/构成。其中长音音节有两个音拍长。

更多信息 音拍结构, 例词 ...
Remove ads

音拍表

更多信息 /-a/, /-i/ ...
Remove ads

音韵规律

日语里包含了若干音系衍化规律,这些均极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本辅音和元音的呈现型态。

辅音

/s/,/z/

日语的/s/, /z/音位,后接硬颚近音/j/和前高元音/i/时,分别颚音化成[ɕ], [ʑ(或)]这两个音位变体。

更多信息 さ, し ...
更多信息 ざ, じ ...

/z/的所有同位音之中,以塞擦音[dʑ]最常见,特别是在开口第一字时,/ɴ/(或/n/之后),依分析的不同而定。而塞擦音[ʑ]可能出现在母音之间。然而,两者都是可以自由变换的。[n̠ʲ]是龈颚音,不是真正的硬颚音。

此外,连接/j/音的范例如下:

/sj/[ɕ]
(罗马字为sh):
/sjaboɴ//ɕaboɴ/[ɕabõɴ]
shabon シャボン '肥皂'
/zj/[dʑ][ʑ]
(罗马字为j):
/zjaɡaimo//dʑaɡaimo/[dʑaŋaimo]
じゃがいも '马铃薯'

/t/,/d/

  • 日语的/t/, /d/音位,后接硬颚近音/j/和前高元音/i/时,分别颚音化并塞擦音化成[t̠͡ɕ], [d̠͡ʑ]这两个音位变体。
  • 日语的/t/, /d/音位,后接后高元音/ɯ/时,分别塞擦音化成[t͡s], [d͡z]这两个音位变体。
更多信息 た, ち ...
更多信息 だ, ぢ ...
更多信息 上古日语, → ...

而在/j/之前,范例如下:

/tj/[tɕ] (罗马字为ch): /tja//tɕa/[tɕa] cha '茶'

/z/,/d/中立化

在现代日语中,音位/z/和/d/在母音/i/ /ɯ/前中和。

“现代假名遣”的拼写改革主张将“ぢ”“づ”分别改写成“じ”“ず”,以反映当时的语音状况,

如:

  • せかいじゅう(世界中) ← せかい(世界) + ちゅう(中)
  • ゆうずう(融通) ← ゆう(融) + つう(通)

但在某些字词上仍有保留下这种构词上的书写差异。

如:

  • はなぢ(鼻血) ← はな(鼻) + (血)
  • みかづき(三日月) ← みか(三日) + つき(月)

近来,由于外语借字的关系,/zu/和/du/的对比([] vs [dzɯ])又再次地引入到日语,并流行于年轻人当中。

如:

  • 英语的goods /ɡuːdzu/有拼写成“グッズ”和“グッヅ”两种分歧。

/h/

  • 日语的/h/音位,后接硬颚近音/j/和母音/i/时,发成硬颚擦音[ç],受颚化作用影响。
  • 日语的/h/音位,后接母音/u/时,则发音成双唇擦音[ɸ]。
更多信息 は, ひ ...

西元17世纪,葡萄牙传教士来到日本时,将假名记载为“fa, fi, fu, fe, fo”,由此推测现在的[h]是由[ɸ]去口音化来的。学界普遍认为,在9到17世纪这段时期的日语,/h/音位在任何母音环境下,均是发成清双唇擦音[ɸ]。甚至从方言上和分布区域上的证据显示,可推测在这段时期的某个时点或在这之前,[ɸ]可能是从清双唇塞音[p]擦音化来的。

更多信息 塞音, 塞擦音化 affrication ...

颚化作用

当辅音后接前高元音或硬颚近音时(如日语里的/i/和/j/),受到这些元音或半元音的发音特征影响,使得其发音部位预期性地靠近后接元音或半元音所在之硬颚,此种同化作用,语言学上称之为颚化作用。

日语里,除了前述的/s/, /z/, /t/, /d/, /h/等音位,/n/,/m/,/g/后接/i/和/j/时也会有颚化情形出现,分别颚化成[n̠ʲ], [], [ɡʲ]等音位变体。

范例:

/m/颚化的[mʲ]: /umi/[u͍mʲi] umi '海'
/ɡ/ → 颚化的[ɡʲ]: /ɡjoːza/[ɡʲoːza] gyōza ぎょうざ '饺子'
etc.

弱化作用

弱化作用是由强势音转为弱势音。在日语里常见的辅音弱化情形,为由塞音转弱为鼻塞音、擦音或塞擦音,如前述的[t]→[ts]、[d]→[dz]、[p]→[ɸ]→[h]等等均是。

在现代日语里,也有新弱化情形的出现,如浊双唇塞音[b]弱化为浊双唇擦音[β]、浊软颚塞音[ɡ]弱化为浊软颚擦音[ɣ]或浊软颚鼻塞音[ŋ]。

  • /b/ → [β]: /abaɾeɾu/ → [aβaɾeɾu͍] abareru 暴れる '狂暴'
  • /ɡ/ → [ɣ]: /haɡe/ → [haɣe] hage はげ '秃头'

/ɡ/音位的变异情形比较复杂,因此分析上日语使用者被归类为以下三种群体:

  • A.此群体交替地使用浊软颚鼻塞音[ŋ]和浊软颚塞音[ɡ] 于非字首的/ɡ/,对此群体而言,[ŋ]和[ɡ]为自由变体。
  • B.此群体一致性地使用浊软颚鼻塞音[ŋ]于非字首的/ɡ/。
  • C.此群体一致性地使用浊软颚塞音[ɡ] 于非字首的/ɡ/。

日语人士中,大多数为群体A、少部份为群体B、极小部份为群体C。群体A和群体C者,在随意和快速的言谈中,可能会出现[ɣ]此音位变体;但对群体B而言,在他们的音韵系统里并没有[ɣ]此音,并且把/ŋ/和/ɡ/视为不同音位。

/ɡ/可能被弱化成/ŋ/,可能在两个母音之间,或母音和子音之间。然而,在日语使用者之间,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有些人,例如Vance(1997),认为这些差异是缘自社会阶级;还有些人,如Akamatsu (1997),认为和年龄、地理位置有关。 一般化的情形如下。

在词语的开头

  • 所有现代日语使用者在词的开头大多使用塞音[ɡ]/ɡaijuu/[ɡaiju͍u͍] gaiyū 外游 '海外旅行'   (但不是 *[ŋaiju͍u͍])

在简单词语的中间(即非合成词)

  • A. 大多使用者自由地交替使用[ŋ][ɡ]/kaɡu/[kaŋu͍][kaɡu͍] kagu 家具 '家具'
  • B. 大多使用者一致地使用 [ŋ]/kaɡu/[kaŋu͍]   (但不是 *[kaɡu͍])
  • C. 较少数人一贯地使用 [g]:[2]  /kaɡu/[kaɡu͍]   (但不是 *[kaŋu͍])

在合成词中间morpheme-initially

  • 上述群体B一致地使用[ɡ]

因此,对许多人来说为同音的这两个词,对某些人来说却是最小对立体

  • sengo 1,005 (せんご) '一千零五' = [seŋɡo] 对群体B而言
  • sengo 戦后 (せんこ゚) '战后' = [seŋŋo] 对群体B而言[3]

使用hage はげ '秃头'这个例子总结:

  • 群体A: /haɡe/[haŋe][haɡe][haɣe]
  • 群体B: /haɡe/[haŋe]
  • 群体C: /haɡe/[haɡe][haɣe]

成音拍阻音/Q/

日语的成音拍阻音习惯上称为“促音”,为重叠辅音的第一个音。传统上,它仅出现在/p/, /t/, /k/, /s/这四种情形,也就是说它仅出现在「かさたぱ」这四行假名前。

如:

  • きっぷ (切符)
  • きって (切手)
  • がっこう (学校)
  • かっせん (合戦)

辅音重叠并不发生于/n/, /m/, /j/, /w/这些音位下。至于/h/, /r/这两个音位的重叠情形,Timothy J. Vance认为其发生应局限于外语借字的字词上。

如:

  • ワッフル (waffle)

成音拍鼻音 /N/

日语的成音拍鼻音习惯上称为“拨音”,在日语音韵学分析上,有些学者使用和促音 /Q/一样的方式,将其视为抽像化的原音位/N/处理。较易理解的方法为把小舌鼻音[N]或舌面前音[n]当作此音位的基本型式,其馀变体型式则为同位音。成音拍鼻音/N/在日语里有各种音位变体,乃因受其所位于字词里的相邻音位环境不同,而发生了若干的同化作用。

  • 双唇鼻音[m]:双唇塞音[p][b]前,有时也出现在语毕时、独立成字时。歌手被教导在结尾和母音前遇到/N/音时使用[m]。这反映了它的历史演变。
  • 齿龈鼻音[n]:齿龈塞音[d]和[t]前
  • 软颚鼻音[ŋ]:软颚塞音[k]和[ɡ]前。
  • [](鼻化母音):所有母音前,近音(/j/和/w/前),及擦音(/s/、/z/和/h/)前。
  • 小舌鼻音[ɴ]:语毕时、独立成字时。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文表记时,拨音独立使用假名ん,因此在传统日本音韵学中根据“一假名对一拍”的原则,拨音也独立算成一拍(一个音节),所以对于一般日本人来说 あん/an/ 是两个音节,发音时值是两拍。加上前述元音长音也算作一拍的原则,日语的音节算法和现代语音学的算法有很大差异。如外来语“汉堡包”ハンバーガー(hanbaga),一般日本人会认为是六个音拍(ha, n, ba, a, ga, a;其中的n和表示长音a分别独立算一拍),虽然在语音学角度上看只有han-ba-ga三个音节。

元音

清化

日语母音之中,/i//u/在清子音之间一般情况下必须被清化,但在重音节时、在さ行之间或接在は行前有时不清化(虽然清化依然比较常见 ,及在此情况下不清化被视为女性化的表现或受方言干扰)。此外, /i//u/ 接在促音前或语毕时,清化与否皆可。

    /kutu/[ku̥tsu͍] kutsu '鞋'
    /hikaɴ/[çi̥kãɴ] hikan 悲観 '悲观'
    /hikaku/[çi̥kaku͍] or [çi̥kaku̥] hikaku 比較 '比较'

不过在重音节同时在さ行之间或接在は行前、さ行接は行(外来语除外)或在は行之间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清化。

    /ˈsisoɴ/[ɕisõɴ] shison 子孫 '子孙' (由于 /si/ 是重音,因此不被清化)
    /ˈsuhada/[suhada] suhada すはだ 'bare skin'
    /sihai/[ɕihai] shihai 支配 '支配'
    /hihoo/[çihoo] hihō 悲報 '坏消息'

/o/被清化的程度较弱(而/a/通常更弱),而且必须是在相邻两个以上的音拍也含有/o/时。

    /kokoɾo/[ko̥koɺo] kokoro '心'

清化的现象即使在慢速说话时也很常见,而不仅限于快速说话时。

如常见的句末系词desu的发音就是[desu̥]

在语句之中,日语允许没有浊母音分隔的一长串清音。

ku̥tɕi̥ku̥kãɴ (駆逐艦) '驱逐舰'
ɸu̥ku̥ɕi̥ɕi̥setsu̥ (福祉施設) '社会福利设施'
otɕi̥tsu̥kʲi̥tsu̥tsuaɾu (落ち着きつつある) '正在冷静'
kʲi̥tsu̥ku̥ ku̥tɕi̥kʲi̥kʲi̥ɕi̥ tsu̥ku̥su̥ (きつく口利きし尽くす) '紧张地说完'

(这只是个范例,而不是常见的句子)

要注意日语在さ行促音与〈"さ行+清化母音+さ行"丛集〉之区别,比如:

  • 日進橋 [niɕɕimbaɕi](日进桥,地名)对 西新橋 [niɕi̥ɕimbaɕi]西新桥,地名)
  • 獺祭 [dassai]獭祭)对 出す際 [dasu̥sai](提交时)
  • 決済 [kessai](结帐)对 消す際 [kesu̥sai](擦除时)
  • 発散 [hassan](散发)对 蓮さん [hasu̥san](莲先生)
  • 喫茶へ [kissae](去吃茶店)对 キスさえ [kisu̥sae](甚至亲吻)

性别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将清化的母音念为浊音被视为女性化的表现,特别是在"arimasu"结尾的"u"。 过清化(hyper-devoicing)是某些日语分支(basiletic varieties)的特色。而在某些西部方言和正式演说风格中,所有的母音都必须是有声的。

鼻化

和鼻音/m, n/相邻时,母音会被稍微鼻化。在成拍音鼻音/ɴ/之前,母音被严重鼻化:

/seesaɴ/[seesãɴ] seisan 生産 '生产'

喉塞音置入

在刚开口或语毕时,日语的母音可能分别在前、后被置入喉塞音[ʔ]。 范例如下(独立念出时):

/eɴ/[ẽɴ] ~ [ʔẽɴ]: en '日圆'
/kisi/[ki̥ɕiʔ]: kishi '岸'
/u/[u͍ʔ] ~ [ʔu͍ʔ]: u '鸬鹚'

当需要强调语末的词时,此喉塞音可以被很明显地听见,书写时,常用促音表现。

引く音 /R/

书写系统

书写系统中,每个假名对应到一个音拍。成音拍的/Q/(也就是重叠子音的前半部)用一个称为“促音”的小"tsu"( 片假名,或平假名)。长母音在片假名中,通常在第一个母音后接一个破折号,就像在sābisu サービス '服务/service'中的一样。破折号的方向是沿著书写的方向。

英语中,重音节发音较大声、较长、音调较高,而轻音节相对较短。日语中,所有音拍的长度和声音大小相同。日语因此被称为以音拍为时间单位(mora-timed)的语音。

另一方面,由于所有音节有相同重音,因此对日本人而言,欧洲语言中有些非重音节听不清楚,而造成混淆。

(与芬兰语和意大利语的音节系统作比较。)

假名发音

五十音IPA简表

以上说明简表如下。这张表并未完全涵盖日语中所有的子音变化。请参考前述的发音细节。

更多信息 假名, IPA ...

韵律

标准日语有一个音调系统,说明一个词中的各个音拍应该加或不加重音。加了重音的音拍发音相对较高,而后音调下滑。许多日语方言有不同的重音,有些则有较复杂的韵律系统。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