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统(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通称方阵快炮,泛用于美国海军及二十个以上盟国海军的各级水面作战舰艇上,是一种以反制飞弹为目的而开发的近迫武器系统,最早由通用动力公司波莫纳厂开始制造,目前则由雷神公司负责制造。
方阵系统开始构想规划,始于1967年以色列海军艾略特号驱逐舰被击沉后,美国从以阿战争与其它途径确定苏联有著可掠海飞行的反舰飞弹,如果是由潜舰发射,水面舰获得警告的时间大幅缩短。因此从1968年开始研究防御飞弹的舰载装备,火控系统发包给休斯电子,而防御武器将与海麻雀防空飞弹任务互补。第一套技术演示的方阵快炮在1970年代于新墨西哥的白沙实验场进行,1973年原型方阵快炮装设在金恩号驱逐舰,在1973年8月至1974年3月实施测试。海军在计画初期对该系统表示疑虑,因此到1974年7月才增购6座原型方阵进行更复杂的战术测试。1974年11月,方阵快炮安装在一艘报废的艾伦·M·桑拿级驱逐舰阿尔弗雷德·A·坎宁安号驱逐舰上,以各种美军现役飞弹对方阵快炮进行实际战术评估。1976年,一套方阵快炮安装在薛曼级驱逐舰上,检测在电磁干扰状态下方阵快炮的追踪和搜索雷达操作的可靠度。
1977年7月,方阵快炮正式制式化,在美国海军武器测试舰比吉洛号(USS Bigelow)上测试,1977年12月30号得到正式量产合约,为美国海军量产23座、海外用户生产14座方阵快炮。1978年开始量产,1979年9月拨交首批次量产版,1980年4月安装在珊瑚海号航空母舰,正式服役。第一个采用方阵快炮的外国用户是沙乌地阿拉伯海军,在1981年9月配备,在1984年后,美军开始在登陆舰、补给舰等非一线战斗舰艇上加装方阵快炮,更换旧有的防空火炮。美军在方阵快炮的外销上释出得相当快,令方阵迅速成为美国盟国泛用的舰载近迫防御武器。
方阵快炮火炮和雷达整合在同一个炮座上,顶端标志性的白色护罩内为雷达装置,其白色圆桶状的外形也常被昵称为“R2-D2”,源自电影《星际大战》里一个知名的机器人。设计上,方阵快炮可进行全自动防御,即给定目标的资料后,就可以完全靠内建的雷达搜索、追踪、目标威胁评估、锁定、开火;方阵快炮的炮口可以以每秒126度的速度水平移动、垂直移动则是每秒92度,大部分状况下可以在1.5秒内将炮口对准目标方位。方阵炮座的面积占5.5平方公尺,安装不必在甲板上挖洞,只需要确保安装的甲板位置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且可供应电力与冷却线路即可,具有安装容易的优点。
方阵快炮的供电为440伏特/60赫兹三向交流电,搜索状态时需求电力18Kw、追踪状态时需求电力70kw。方阵快炮内部的电子系统采用液冷式冷却,需要由船舰供水,在全系统运转时每分钟需要31.75公升的冷却水,在供水泵故障下方阵快炮内部的电子零件仍可继续维持30分钟运转。
方阵系统的遥控操作台设置于舰桥内,每个控制台最多可控制四组方阵系统,可进行目标分配与监控等工作。另外,每套方阵系统都有一个各自独立的本机控制台,一般设置于方阵系统附近的抗震舱室内,负责控制该套方阵系统的运作,可作为遥控操纵台失效时的备援。两种操控台也能一起使用。一般配置三名操作人员,一名射手,两名装填手。
方阵快炮接战逻辑的初期规划,是在5,600码(5,100公尺)距离侦测到目标、4,300码(3,900公尺)距离捕捉目标、2,500码(2,300公尺)距离开始射击,最近接战距离为100至230码(91至210公尺)。美军最初开出的技术要求是从侦测到捕捉目标要在2秒内,并以平均使用200发弹药的条件下破坏目标。
但相对的,方阵系统“单打独斗”的特性也是个缺点,只倚赖自身的雷达火控系统进行接战,与舰上其他系统没有协同互助。即使舰载雷达已经精确捕捉并锁定目标,方阵系统解除保险后仍然必需重新以自身的雷达进行空域搜索,不仅多浪费时间,也增加了漏失目标的可能性,且方阵快炮也无法从敌友辨识系统得到支援资讯,因此一旦启动方阵快炮就是敌我不分攻击目标。此外,受限于载台的限制,方阵系统的雷达只能与机炮共用同一个回旋/俯仰角,无法独立执行广域搜索,因此系统开机后只能一次攻击一个目标。这个缺点在近年来已经借由和神盾战斗系统进行整合而获得不小的改善。
近年来因为新型超音速掠海反舰飞弹普及,来袭飞弹通过军舰防空武器有效拦截区域的时间大幅缩短,射程有限的机炮式系统作用日小,再加上炮弹口径过小,容易造成拦截无效这个致命的缺陷,已不少舰艇改采用海公羊等短程飞弹系统取代,但由于飞弹采购成本并非全部国家都能负荷,且对抗小型船只自杀突击等任务仍有需求,因此还是有不少新舰艇仍继续采用机炮式系统。
中国1130型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 俄罗斯AK-630[5] | 俄罗斯AK-630M1-2[6] | 美国方阵近迫武器系统[7] | 荷兰守门员近迫武器系统 | 瑞士莱茵金属欧瑞康千禧年机炮[8] | 南非丹尼尔35毫米高平两用炮 | 义大利标枪式近迫武器系统[9] | |
---|---|---|---|---|---|---|---|---|
外观 | × | |||||||
采用年份 | 2009年 | 1976年 | 1983年 | 1980年 | 1980年 | 2003年 | 2005 | 1965年 |
武器 | 30毫米(1.18英吋)11管式H/PJ-11型舰炮 | 30毫米(1.18英吋)6管式GSh-6-30(AO-18)加特林机炮 | 2×30毫米(1.18英吋)6管式GSh-6-30(AO-18)加特林机炮 | 20毫米(0.79英吋)6管式M61火神式机炮 | 30毫米(1.18英吋)7管式GAU-8复仇者机炮 | 35毫米(1.38英吋)单管式欧瑞康35/1000转轮式机炮 | 2×35毫米(1.38英吋)单管式GA35速射机炮 | 40毫米(1.57英吋)双管式波佛斯40毫米L/70高射炮 |
炮弹 | 30×165毫米 AO-18 |
30×165毫米 AO-18 |
30×165毫米 AO-18 |
20×102毫米 NATO |
30×173毫米 NATO |
35×228毫米 NATO |
35×228毫米 NATO |
40×364毫米R |
装弹数,发 | 2×1,280 | 2,000 | 4,000 | 1,550 | 1,190 | 252 | 2×240 | 736 |
重量,公斤: | 7,400 | 9,114 | 11,819 | 6,200 | 9,902 | 3,300 | 5,500 | 5,500 |
发射速率,发/分钟 | 9,000/11,000 | 5,000 | 10,000 | 4,500 | 4,200 | 200/1,000 | 2×500 | 600/900 |
炮口初速,米/秒 | 1,000 | 900 | 900 | 1,100 | 1,109 | 1,050/1,175 | 1,175 | 1,000 |
有效/平轨迹射程,米 | 4,000 | 4,000 | 4,000 | 3,600 | 2,000 | 3,500 | 4,000 | 4,000 |
最大射击仰角,° | -25/+85 | -12/+88 | -25/+90 | -25/+85 | -25/+85 | -15/+85 | -10/+85 | -13/+85 |
最大射击仰角转速,°/秒 | ? | 50 | 60 | 115 | 100 | 70 | 40 | 60 |
最大回旋角度,° | ? | 360 | 360 | -150/+150 | 360 | 360 | 360 | 360 |
最大射击仰角转速,°/秒 | ? | 70 | 80 | 115 | 100 | 120 | 70 | 9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