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日本历史时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之乱(亦有始于明应之变的说法)开始的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一段时期。最终,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混战,关白丰臣秀吉在1590年小田原之战中消灭北条家,此战役后全日本各大名皆臣服于丰臣政权,自应仁之乱后第一次全国统一,开启了安土桃山时代和平时期。[1][2]
此辞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这个“战国”无疑是受了中国历史上“战国”一词的影响。[3]
战国时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应仁之乱为起点,以1590年的小田原之战为终点,但结束时间因与安土桃山时代重叠,故衍生出多种观点,本条目采用最后一种观点,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室町幕府自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便纷扰不断。在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私战亦破坏了各地的政治平衡;而在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暴动)如同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而室町幕府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与努力,随着1441年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化为乌有。
嘉吉元年(1441年),四职之一、身兼三国守护(播磨、美作、备前)的赤松满祐在京都自己的家中刺杀了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是为嘉吉之乱。赤松满祐遭到亦为四职之一、身兼五国守护(丹后、 但马、因幡、伯耆)的山名宗全率部讨伐并被其击败。战后,幕府以山名氏平乱有功将赤松氏所属之三国守护授与山名氏。山名氏势力成长到八国守护,一跃而成为西国的一大势力。[4]
随著山名氏的崛起,三管领之一、身兼八国守护(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丹波、近江)与和泉半国统治权的细川氏决定联合山名对抗同为三管领的畠山氏。但畠山氏衰退之后,细川、山名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畠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双方对立情况更加严重。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长子足利义尚诞生后引发继承风波。应仁元年(1467年),在将军子嗣问题上对立的各方势力在军事上发生对立,是为应仁之乱。各守护分别选边支持,形成细川联军(东军)与山名联军(西军)的大混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争取到天皇与幕府将军的支持,且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最初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国地方四国守护大内政弘率领万馀军队援助西军,战况顿时改观。此外,西军决定拥立将军足利义政之弟足利义视与京都当局相抗衡,使得整个战局陷入胶著,日后更扩大为全日本的大混战。
随著两军领袖相继去世和幕府将军继承纠纷解决,在文明九年(1477年),交战双方决定和解,应仁之乱正式宣告结束。[5]虽然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后几任将军仍试图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应之变爆发。
应仁之乱后,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对全国大名的控制能力也被逐渐破坏殆尽,最后因为织田信长驱逐将军而遭到灭亡。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则被守护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次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宗教性的暴动)推翻(如加贺守护富㭴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于此同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铁炮(日式火绳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的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应仁之乱后,虽然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当时的各任幕府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将军不但多次下令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守护大名,还屡屡颁布征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那些对京都当局造成威胁的势力。然而,将军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
到了明应二年(1493年),第十代将军足利义材(即后来的足利义稙,他在1508年再任第十二代将军)亲自讨伐细川氏,后者反而策动京都当局,罢免了义材将军的职位。是为明应之变。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幕府将军沦为大名上洛后用以操控政局的傀儡罢了。
除了近畿动荡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当初足利尊氏开创室町幕府的时候,为了对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设在京都,而他把其根据地关东地方的镰仓分封给自己的儿子,是为镰仓公方。镰仓公方由关东管领为辅佐。镰仓公方府与室町幕府的体制类似,逐渐发展到能与幕府对抗的程度。最终,在室町时代中期、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时,爆发了永享之乱。叛乱后来被幕府平定。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自杀。后来持氏之子足利成氏再次被幕府拥立为镰仓公方。后来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不满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进而将其暗杀。此举引发关东管领和公方的长期对抗,导致幕府派遣骏河守护今川氏前去讨伐镰仓公方,迫使足利成氏逃往下总古河,从而成为初代的古河公方。这次事件被称为享德之乱。
这次事件之后,关东形成两大势力:得到关东管领上杉氏支持的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关东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双方对抗了近三十年。后来因为山内上杉氏重臣长尾景春叛乱,扇谷上杉氏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促使山内上杉氏选择和古河公方和解来对抗扇谷上杉氏。而扇谷上杉氏为了对抗山内上杉氏,和伊势长氏结盟,使两方又陷入拉锯战中。延德三年(1491年),堀越公方发生内乱,被伊势长氏消灭。伊势长氏(即后来的北条早云)的后北条氏借此实力大增。不久,上杉定正猝死,扇谷上杉氏形势转衰,后北条氏利用这个机会转而攻击扇谷上杉氏,并消灭了相模三浦氏,还占领了小田原城,这个结果反而促成两上杉联合对抗后北条氏的新局面。后北条氏第二代家督北条氏纲更入侵武藏国,取代旧有的足利、两上杉氏,成为东国最强的大名。
除了伊势长氏崛起于关东地方,成为新时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开始出现以下克上,甚至成为一方之雄的新强权。
在中国地方,出云守护代尼子氏篡夺守护京极氏的实权,后来的尼子经久更是取代京极氏,成为出云守护。实际上,在尼子经久生前,尼子氏就扩张成与大内氏家督、因海外贸易而兴盛的大内义兴并驾齐驱,两人的总势力达十一国,成为中国地区的双雄。在双雄争霸过程中,安艺国人毛利元就在尼子、大内两家之间夹缝求生,逐渐扩张自身力量,后来抓住大内氏内乱的机会,在严岛之战中击倒大内氏权臣陶晴贤,成为中国地区的新霸主。
美浓守护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长井规秀的驱逐而衰败。长井规秀日后继承了斋藤氏,改名为斋藤秀龙,法号道三,也称斋藤道三。他也是后来织田信长的岳父。
东海方面,尾张守护斯波氏亦大权旁落,由守护代岩仓与清洲两织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织田氏旗下重臣织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后取得实权,在织田信长继承家业后,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仓织田氏与清洲织田氏,成为尾张一国之主。
在日本战国时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兴势力,和旧有势力间的对立从未停歇,但最惨烈的莫过于是将军足利义辉被弑一事。明应之变中被管领细川氏罢黜将军一职的足利义材,日后得到中国大名大内义兴的支持,在成功推翻第十一代将军足利义澄后,改名足利义稙再次任职将军。但是,由于足利义稙膝下无子,因此他又认养前将军义澄次子足利义维为养子。永正十五年(1518年),大内义兴返回所属领国,失去庇祐的足利义稙不敌管领细川氏,再次辞去将军一职,由前将军义澄长子足利义晴接任。然而,义晴因与管领细川晴元长期失和,在天文十五年(1546年)辞退将军一职,由长子足利义辉接任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立志重振幕府声威,不但多次积极调停诸大名之间的纷争,更邀请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有实力的大名上洛谒见将军。此时管领细川氏遭到权臣三好长庆夺权,后者掌握实权,而把幕府当作傀儡,成为当时有实力的大名之一。三好长庆死后,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众决定罢黜将军足利义辉。
永禄八年(1565年),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率领的叛军包围义辉所在之二条御所,虽然足利义辉得到当时著名剑客上泉信纲与冢原卜传等人传授的剑术,有剑豪将军的美名,但依旧因寡不敌众而被弑。足利义维之子义荣被拥立为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辉死后,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实权,也失去中兴的机会,直到1573年灭亡。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永禄三年(1560年),信长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领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率领约两万五千大军的大名今川义元,是为桶狭间之战。由于今川家在后继者今川氏真无能,原本臣属今川家的三河国松平元康独立并与信长结盟(清洲同盟),在东方无虑后,信长把扩张领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初期,织田信长进攻美浓的进度相当迟缓,直到织田信长成功促成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倒戈,局势才开始有了转变。永禄十年(1567年)9月,信长在稻叶山城之战中取胜,攻陷美浓的稻叶山城,将它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了天下布武朱印,展开统一日本之路。翌年,永禄十一年(1568年)信长拥立足利义昭为第十五代将军,并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元龟元年(1570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因不满织田信长无视幕府权威的态度,暗中与本愿寺显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浅井长政、三好三人众以及朝仓义景等大名联盟,形成所谓的“信长包围网”,寻求联合对抗并消灭织田信长。元龟二年(1571年),信长以比叡山延历寺包庇与其敌对之浅井、朝仓两大名,杀入山中将比叡山延暦寺焚毁,此举引来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评,这是信长生前引来较大争议的事件之一。元龟4年(1573年),武田信玄发动军队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国、三河国,以图进京,并在三方原之战中击败德川、织田联军。次年5月,武田信玄于信浓国驹场病故,死前决定继承人是其孙武田信胜,并由信胜之父武田胜赖担任阵代(监护人)一职。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与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的二条御所,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室町幕府宣告灭亡。日本战国时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时代在此划下句点,日本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灭亡后,信长继续消灭了浅井、朝仓两家,迫使伊势国司北田具房将家督让给信长次子织田信雄。他还平定了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势力。不久之后,织田信长在近江兴建安土城,作为织田政权的象征。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篠城,与织田、德川联军在三河设乐原展开交战。由于织田一方大量使用了火绳枪并创造性地采用了“三段击”的战术,造成武田家折损诸多重臣。长篠之战使武田家走向衰落,导致后者于1582年灭亡。
武田家衰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张。天正十年(1582年)6月2日,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被信长派去支援攻略西国中国地方的总大将羽柴秀吉,途中借住宿京都本能寺之夜突然叛变,信长和嫡长子织田信忠先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事件发生时,羽柴秀吉正在中国地方与毛利家作战。得知光秀叛变后,在5天之内急行军约200公里(史称中国大返还),联合织田家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是为山崎之战,亦称天王山之战。在决定织田家继承人的清洲会议上,秀吉支持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日后,秀吉逐步击败反对他的其他织田家旧臣。最终,织田信长建立的基业,基本上被羽柴秀吉完全继承。
天正十二年(1584年),织田信雄和德川家康联合对抗羽柴秀吉,小牧、长久手之战爆发。家康取得胜利,但是秀吉通过一系列外交策略,笼络了家康。秀吉还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筑居城——大坂城。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一职,次年获赐丰臣之姓,并就任太政大臣,奠定丰臣政权。通过纪州、四国和九州征伐,西国大名长宗我部氏、岛津氏归降。天正十八年(1590年)在小田原之战中消灭了后北条氏,并使东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此战役后全日本各大名皆臣服于丰臣政权,自应仁之乱后第一次全国统一,开启了安土桃山时代和平时期。第二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被称为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文禄元年(1592年),太阁丰臣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秀吉向朝鲜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于是,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入侵明朝。同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韩国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很快便派出军队赶赴朝鲜救援。这段期间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大大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文禄二年(1593年)1月,明朝、朝鲜联军以辽东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之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因为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时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损失十分惨重。另一方面,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除此之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文禄四年(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庆长二年(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开始。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在两军对峙之际,庆长3年(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决议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又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虽然李舜臣在与岛津义弘交战中中弹而亡,日军因为遭受重大损失,最终退兵撤退回国,庆长之役结束。文禄・庆长之役中,丰臣氏及参与战斗的大名消耗了极大的财力,而德川家康由于留守日本本土,并未参战,因此实力得以保存,为之后取代丰臣氏奠定了基础。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于京都伏见城,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半岛撤兵回国的丰臣氏诸将由于各自利益的问题,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馀四位大老的不满。庆长4年(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影响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庆长5年(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景胜家老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是为会津征伐。
丰臣家重臣、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于大坂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结城秀康,自己则率领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应对石田三成。庆长5年(1600年),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了决定日后天下形势的关原之战。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质领导(名义上的统帅则为毛利辉元)的西军攻势凌厉,打得以德川家康为领导的东军喘不过气来。可是到了大约中午时分,家康下令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收买、但是在战场上按兵不动的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射击,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至此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稍占优势转为完全溃败。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告终。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他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作为首要战犯被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了丰臣氏的政权。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后阳成天皇诏封为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正式成立。是要确立地位是高于关白丰臣秀赖,但随著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而且身为五大老的德川家康毅然不顾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庆长19年(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中出现的文句(“国家安康,君臣丰乐”)为借口,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的意思(铭文上家康二字被拆开,家康认定丰臣氏诅咒自己人头落地),胁迫秀赖退出大坂城、交出其母淀殿并将她作为人质送到江户城。对此要求,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约11万人,同时亦储备粮食准备长期与德川对抗。德川方亦发出动员令,轻易地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后藤基次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城城防坚固,德川方进展缓慢。后来,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轰击大坂城的天守阁,以威慑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德川家康又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埋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的过程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三城甚至内护城河也悉数破坏。大坂冬之阵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的情况下结束。次年5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坂夏之阵的战役最终攻陷大坂城,秀赖母子自杀,丰臣秀赖之幼子国松亦遭斩。通过大坂冬、夏之阵,德川家康完全消灭了丰臣氏势力,结束了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史称“元和偃武”。而德川家康亦于翌年逝世。
注:信长时期(1568-1582)、秀吉时期(1583-1599)、家康时期(1600-1615)(《日本战国风云录》,洪维杨)
崛起于室町时代,代代在尾张国担任三管领之一斯波氏的守护代。下克上的风气令织田氏推翻斯波氏统治尾张,织田氏家督织田信长透过长年征战成为拥有当时全国最广,足以统一全日本,领地横跨20多国的大名,1582年于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谋叛,在本能寺中切腹自尽;继承人织田信忠也在判断无法逃脱后自害身亡,本能寺也化为熊熊烈火[6]。信长死后,打下的根基被重臣丰臣秀吉继承。
丰臣氏家祖羽柴秀吉原是尾张国爱知县中村内一位农民之子,后来加入织田军成为足轻,被织田信长重用。织田信长死后运用其出众之手腕及政治力量,击败信长之直系子孙及织田家中其他重臣,继承信长的地位,于其基础上建立丰臣政权。1585年就任关白,并获赐姓“丰臣”。后来击败全国其他大名,统一日本。1598年秀吉死后,其子秀赖年幼继位成为关白,1615年丰臣政权被原降伏于其旗下之重臣--“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推翻,日本重新统一。
代表人物德川家康。占领三河国的家族,原臣服于今川氏。今川义元被织田信长击败后独立,并与织田信长结盟。信长死后臣服于丰臣秀吉,成为五大老之一。1598年秀吉死后,由于关原之战胜利,于1603年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实力增强,与丰臣氏出现矛盾,1615年推翻丰臣氏,开创长达250年以上的江户幕府,结束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7]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在今川义元带领下占领骏河国、远江国、三河国,今川义元起兵上洛期间被织田信长阻止,战役中今川义元战死,留守本国的家臣无法维持统治,三河国的松平氏(德川氏)独立,武田军及北条军先后入侵,今川势力灭亡。
京都御家人伊势盛时(北条早云)因解决今川氏亲继承家督问题,因功受封领赏,以伊豆国为据点发迹迈向大名。最大势力版图时占有伊豆国、相模国、武藏国、下总国和上野国,称霸关东平原。后来因没有遵守丰臣秀吉的停战命令被丰臣军入侵,北条氏政开城投降,后北条氏势力灭亡。
平安时代豪族源氏后人,甲斐武田家家督武田信玄带领下势力大增,占领甲斐国、信浓国、骏河国、西上野国及部份美浓国、远江国、三河国、飞驒国地区。信玄死后势力大减,在织田军入侵下末代家督武田信胜及武田氏阵代武田胜赖自杀,武田势力灭亡。
上杉氏原为公家,室町时代被任命为关东管领的家族。被北条军(后北条氏)入侵,被迫将家督交给长尾氏,就是上杉谦信。上杉谦信以越后作为根据地向关东发展,谦信死后发生御家骚动,由上杉景胜继承。织田信长死后向丰臣秀吉投降,并成为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的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战败后被减封,建立米泽藩至明治初期。
浅井氏是藤原北家闲院流正亲町三条家的庶流,京极氏的家臣。后来京极氏发生御家骚动,浅井氏成功抢夺近江国北部三郡。因为织田信长攻打浅井氏的恩人朝仓氏,迫浅井氏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织田军反攻,家督浅井长政战败身亡,浅井氏灭亡。
朝仓氏为日本天皇之后人,室町时代是斯波氏家臣。后来朝仓氏与斯波氏不和,不久后独立,根据地是越前国。加入信长包围网对抗织田信长,被信长击败。信长包围网因为武田信玄死亡而瓦解,织田军入侵朝仓、浅井的领土,朝仓、浅井联军战败。末代家督朝仓义景领兵退守贤松寺,朝仓军中部份将领倒戈,朝仓军战败。朝仓义景在家臣介错下死亡,朝仓氏被织田氏吞并。
镰仓时代武将毛利季的后人,后来成为迁到安艺国居住,是当地的土豪。家督毛利元就带领毛利氏兴起,控制中国地区十馀国。后来毛利元就之孙毛利辉元向丰臣秀吉投降,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发生关原之战,并成为西军名义上的指挥,西军战败后被减封至长门国、周防国,成立长州藩至明治初期。
根据地在石山的佛教僧兵,一向宗教派,在全国发动一向一揆。多次一向一揆后成立多个由一向宗教徒控制自治区,甚至推翻地方大名势力。被织田信长派兵围攻多年后显如决定投降并退出石山,但显如长子教如依旧死守石山,被信长放火烧山。
伊达氏为藤原氏山阴流之后,东北地区的豪族。家督伊达政宗消灭东北地区多个大名,占领陆奥国。小田原征伐时臣服于丰臣秀吉,令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关原之战中支持东军,战后原本幕府打算加封至100万石,但被揭发与一揆军有关所以被改封,建立仙台藩至明治初期。
土佐国土豪,20代家督长宗我部元亲将土佐其他豪族消灭并统一土佐。实行兵农合一政策成为强国,并北上攻打四国其他大名。1585年统一四国全岛,但不久后丰臣秀吉派兵登陆,长宗我部元亲被迫投降,并失去土佐以外的领土。元亲之子长宗我部盛亲在元亲死后继承家督,在关原之战中支持西军并战败,失去领土成为浪人。大坂之阵中加入丰臣军协助防守大坂城,最后战败。盛亲被德川军成员蜂须贺氏的家臣长坂七郎左卫门所捕获,最后被斩首,长宗我部氏直系绝后,但旁系没有灭绝,元亲的四弟岛亲益(长宗我部国亲指染家臣岛氏妻子所生的私生子)的子孙岛亲典于大坂之阵时加势丰臣家,败北后返回土佐国,其后岛氏便成为土佐藩的下士,在明治维新后认祖归宗复姓长宗我部。
斋藤氏家祖斋藤道三平民出身,父亲是僧侣。道三年轻时卖油为业,后成为美浓国豪族长井氏家臣,后入继长井氏。虽然在美浓重臣反对下,但美浓守护大名土岐赖艺依旧升道三为家臣。后消灭美浓国内其他家臣、豪族的势力,最后将土岐赖艺逐出美浓,统一美浓。与织田氏家督织田信秀不和,但与信秀死后与新任家督织田信长结盟。后来被儿子斋藤义龙发动叛乱,道三军与义龙军激战于长良川,道三被义龙军士兵杀死,死前写下让国状给信长。道三死后不久义龙也去世,斋藤龙兴继位。信长以道三写下的让国状向美浓进军,斋藤龙兴战败,美浓被信长占领。斋藤龙兴逃出美浓并加入三好三人众并成为家臣,继续反抗信长。最后在三好军与织田军之间的战争中阵亡,斋藤氏灭亡。
岛津氏自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也是任九州南部萨摩国、日向国和大隅国的守护大名,是少数由守护大名变成战国大名的家族。在家督岛津义久带领下,以及义久之弟岛津义弘指挥的军队,成为九州最强大名,打破了由龙造寺氏、大友氏和岛津氏三家平分九州的局面。猛将岛津家久曾经带军重创龙造寺氏,杀其家督,攻占龙造寺氏不少领土。也领兵攻打大友氏,迫大友氏向丰臣秀吉投降。后丰臣秀吉联合大友氏、龙造寺氏及其他已经臣服秀吉的大名入侵九州攻打岛津氏,虽然义弘多次击退丰臣军,但因不敌丰臣本部令岛津义久被迫投降。投降后丰臣秀吉任命岛津义弘继承家督,后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对抗东军,最终败北,在幕府任命下成立萨摩藩至明治初期。
尼子氏是宇多源氏后裔京极氏支流之一,是京极氏的守护代。家督尼子经久乘京极政经离开出云时控制出云国,独自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出云国地区的霸主。尼子义久时期被毛利氏入侵下被迫投降,族人尼子胜久不服,在旧部支持下重占出云新山城,复兴尼子家。后再败北逃到京都,4年后因幡国大名山名丰国的支援,欲从因幡攻打出云,最后以失败告终。尼子胜久后与织田信长结盟,成为丰臣秀吉的中国方面军一队分支。尼子军攻占宇喜多直家支城的上月城并成为该城守备,被毛利军与宇喜多军联合攻城,战败后自杀。
最上氏是清河源氏足利氏的支流,三管领之一的斯波氏的分家,是与大崎氏齐名的东北名门,在第十一代家督义光的努力下,一度获得幕府五十七万石领土(山形藩)。但义光死后,于1623年发生最上骚动,被幕府改易至近江国,以蒲生郡5000石交代寄合的身分维持至明治维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