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废校,是指以公共行政或法律手段停办学校的行为。在正式的政府公文中,并无国家和地区直接使用“废校”一词,公文中往往代之于诸如“课程改革”、“教育改革”[1]、教育资源整合、“退场”、合并、院系调整、休校、停止招生等温和而中立的词汇;而民间多用比较贬义的“废校”;香港民间及传媒更称之为“杀校”。
20世纪初,很多国家推行西化教育时,旧制学校都面临过废校,仅一部分学校因为特殊性(如:宗教学校)而获得保留。21世纪初,香港人口结构改变使“杀校”问题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热门话题,此词汇因而出现。世界各地人口结构改变时,废校或并校都有发生过,尤其是发达国家最为明显,至于开发中国家也开始出现这类学校。
1970年代后期,政府取缔设备简陋、且不合规格的“天台小学”[3],加上徙置区人口老化,不再有稳定生源。因此办学表现逊色、且不获迁校的学校(包括部分“火柴盒”小学,及绝大多数位于第一、二型徙厦的小学),在1980年代初至1989年间被著令停办,当中天台小学于1980年代中消失;最后一间并非因屋邨重建,而在第一波杀校潮中停办的小学,为蓝田(一)邨的佛教内明学校,于1989年停办。
同样基于上述原因,加上26座问题公屋丑闻于1980年代被揭发,不少旧式屋邨因而需要重建。位于受影响屋邨、学额过剩或不获当局迁置的“火柴盒”小学[注 1],则需停办,使第一波“杀校潮”一直延续至2000年代。随著黄竹坑天主教小学[4]及牛头角圣鲍思高学校,分别于2005及2006年因屋邨重建而结校,第一波“杀校潮”亦告一段落。
根据2001年政府统计处的人口推算,估计每年由中国大陆来港的6-16岁人士为16,708人,但2004年实际来港的人数却骤降至5,085人,比2001年的预计数字少约11,600人。过去三年累积的差额更高达32,200人,同时香港出生率下降,适龄学童减少,教统局要求小学至少录取23名新生才能开班[5],收生不足的学校将面临缩班或杀校威胁。
然而九十年代政府大量兴建新学校,加上教育改革引入直资学校及一条龙学校,新旧校形成激烈竞争。2002年教统局颁布《统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学》文件,标签收生不足的学校为教育成效不彰,故不受家长欢迎[6]。因为政府资助的编制教师名额以班数计算,所以收生不足的学校就要缩减班数及教师编制,令学校出现“超额教师”。香港约于2003/04学年出现小学缩班杀校潮,于2009/10学年蔓延至中学。当中学缩班至一定程度,学校就没有足够教师开办高中课程,于是政府就运用行政手段收回办学权,称为“杀校”。超额教师会被裁减,但教师的专业训练局限于教学,以致转职困难,而年资较短的教师又未能参与提早退休计划,亦因迟来先走原则辞退[7],成为最大受害者。政府缩班杀校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失业,因此面临很大的反对声音,尤其来自教师工会,如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2012年梁振英当选行政长官后,推动“零双非”政策[8]香港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停止双非孕妇在2013年或以后的预约分娩,[9]双非婴儿数目大幅下降,同时于2010年代中,政府曾以协助开办“有时限小学”的形式,解决因“双非儿童”适龄入学而短暂增加的学额需求。当其服务合约于2024-27年陆续到期时,该等小学亦陆续停办,触发第三次“杀校潮”[10]。
而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后,香港再度出现移民潮,加上少子化现象持续,适龄学童人口将于2022-29年内逐步下降。政府因此于2021年内率先宣布停办部分官立学校[11] [12],并与各办学团体商讨将部分收生不足的学校停办[13],是为第三次“杀校潮”。多间学校因未能达到“开班线”而面临杀校,包括献主会溥仁小学。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表示,教育局完全无人情讲,局方提供的发展方案是“拣无可拣”,实际是“硬杀校”。[14]教育局指已调低“开班线”,由24人酌情下降至16人,认为不能无止境地降低。[15]
收生不足而杀校,往往因为交通不便(如离岛)、校风不良、师资不齐、硬件落后,或市场供过于求所致。课程不合时代,太多同类课程作替代是市区学校结束的老生常谈。当中土地改变用途比办学更有利社会时,便会重新开发。多数学校附设于房委会屋邨内,一般而言屋邨小学“杀校”后,除非曾经扩建或短期内有其他办学机构、政府部门使用,原则上都会计划重建成公屋(如渔湾邨渔进楼、富山邨富晖楼),部分可抽出作绿置居或居屋(如居屋青俊苑),部分则改建成过渡性房屋或简约公屋(如救世军“齐+”)。若被杀学校为采用连环型校舍的中学,则会改作小学或职业训练局属下训练机构,当中前者供一些无法再扩建、但办学表现优良的“火柴盒”小学或标准小学校舍迁置。
学校因营运不当,负面新闻而面临杀校(实际上由其他办学机构接手,类似1978年的金禧事件)的亦不少。有些人或团体以办学为由申办津贴,宣传学校,但在校政(包括财政)上处理极为不当。而在2009年,臻美黄乾亨学校被指办学牟利,亏空公款被政府收回办学权(后改由福建中学接办)一事,正是此等“杀校”的例子之一。[16]
此外政府于1987年实行“整体重建计划”,以拆卸不合规格、甚至有即时倒塌风险的徙置大厦(不包括第七型)及政府廉租屋后,部分建于相关屋邨的“火柴盒”学校由于楼宇结构有问题,加上“一区一学校”规划原则,以及无法投得新校舍而被“杀校”,此乃第三种“杀校”原因。
过去香港收生不足的学校以北区村校,或位于徙置屋邨的学校为主,在面临废校之时,有学校试图转型至特色小学,如训练独立能力的寄宿学校、园艺为主体的绿色学校、少数族裔学校等,亦有学校发起激烈的抗争活动,如签名游行、联校罢课、校长绝食等,反抗杀校的司法复核一直打至高等法院[6]。此外,亦有部分学校会以合并方式以求续存(以小学而言,一般是与一些有意推展全日制、但仍未能成事的小学合作,而且一般由大型办学机构主导;至于中学,目前仅有少数例子)。或者去其他地方招生等,或者进行特色发展好让学校本身自然招得到学生等。
对学生而言,杀校会导致正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无法原校毕业并且会自动退学,必须离开原来的同学,重新寻找学校收读、适应新学校,家长亦要重新购置校服和教科书等,增加支出。
对教职员而言,被杀学校的教职员需要转到其它学校任职或者遣散,校董会要解散,办学团体及员工可能受影响。
对社会而言,杀校后各区校网欠缺学位的弹性缓冲,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学位需求,如双非学童涌入北区校网等事件,原有校网将不胜负荷,学生将被迫派往其他校区,而不能就近入学[6]。
另外可能也衍生出“影子学生”的问题,因为学校为维持继续办学,可能会做出包含制造影子学生来维持的不当行为与问题,如兴德学校[17][18]、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19]。
另外对学校状态也受到影响,例如小班教学得到教育界以及不少学生、家长的支持,惟特区政府至今仍未落实小班教育政策,加上上述原因(现时已略为舒缓),小班教学只在部份私校、直资学校和部分津贴小学[20]推行。
台湾台南县麻豆镇总爷国民小学,因校地要开发总爷艺文园区,2008年台南县政府下令与文正国小合并,但遭到学生同家长反对,学生重向行政法院提起诉愿成功,不过县政府最后都用行政手段强制学生转入文正国小。
过去的废校之中,还有不乏名人读过的,例如苗栗的亚太创意技术学院,为知名艺人萧敬腾的母校,该校于2019年停收学生。[21]
台南县白河镇崎内国民小学于2006年废校后曾因缺乏管理,使得校园荒烟漫草,蓊郁林木中残破景象,当地书法家陈世宪遂于2017年提议改为国际书法村[22],2018年西拉雅风景区管理处将该校校园整建[23],而后管理处将校舍交由陈世宪团队成为“台湾意象书法馆”并于2023年开馆。[24] 。
台湾大专院校退场开始以来,有不少学校关闭,至目前已有九所大专院校关闭[25]。
国际商业专科学校因为校务运作产生弊端,被教育部勒令退场。高凤数位内容学院除了学生过少外,也因为财政问题主动关闭学校。[26]另外永达技术学院[27][28]、高美医护管理专科学校[29][30] 等也是因为类似原因而退场。
二战以后,日本已有不少学校被废校或“并校”或称为大量“退场”。最主要是下列原因:
例如:
这些情形除了正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无法原校毕业以外,以及无法轻易以废校处理的公立学校(满足地方需要),因为财政由纳税人负担,随著在校学生人数的减少,以及未来没有增加的前景下,则是产生出大量的“空教室”(完全没有使用的教室)的问题。日本政府透过废校并将其与附近的学校合并,可以减少当地所需的教师人数,并减轻行政负担,但是由于学校会影响区域发展,因此关闭学校与否常会有各种讨论。[2]
私立学校因为由儿童和学生负担入学费和学费,学生减少时无法正常营运时,就有废校或并校的风险。除了导致该校就读的学生无法原校毕业,必须离开原来的同学,重新寻找学校收读、适应新学校等问题外,教职员也会面临转职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职员工,破产/废校(废园)将可能导致立即失业。
废弃学校的遗址有时通过翻新学校设施作为新设施重新使用,但有些废弃学校可能因为无法获得重新利用而被破坏。遭到破坏的原校址可能会导致公共安全恶化,从而衍生问题。
部分大专院校在2018年也面临关闭的问题,源于2018年日本大学生人数达到顶峰,之后人数将会逐渐减少,而尚存的普通教育的学校则是吸纳外国学生以维持营运。
由于学校往往对社区有象征意义,因此不同地方已尝试以各种形式重新使用被废弃的学校。[35][34]
东日本大震灾中、原本的埼玉县立骑西高等学校作为福岛县双叶町居民的避难所、并且设置其同町役场。原本岩手县立宫古高等学校川井校提供救灾志愿者暂时住宿。
以下几间是废校转用之例子:
不少媒体节目常会以废校或并校为题制作出影视节目,例如LoveLive!的国立音乃木坂学院和Love Live! Sunshine!!便是以此危机为故事起点。[36]另外少女与战车、学园孤岛等也是以学校已被裁撤和或面临存续危机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学校时有废立。1978年以前的废校,多因政治原因,比如:1950年初的院系调整,使得全国的高等院校几乎全遭肢解;大跃进之后,1959年国家组织对1958年新开设的学校进行整顿,废止、合并、转制了一批不合标准的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学生组成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全国学校形同废校。
1978年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人口迁徙的限制也被废除。此后废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的废除多现于农村、小城市等人口集中流出的区域,废校形式则多为自然废校。所谓自然废校,就是使得一所学校没有学生或者没有教师;一所学校没有学生或者没有教师了,就相当于不存在了。[37]
这种现象在乡村相当普遍。虽然国家多次宣言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但是乡村教师往往因为物质以外的原因逃离乡村;学生也因为随父母进城务工而在城市就学,而国家在维持乡村学校存在的同时,亦认识到乡村学生进城读书不可避免,遂明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保障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8]
在城市的自然废校,则是通过行政手段,使得欲被废除的学校没有义务教育学区或者招生指标,待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即宣告结束,有时也会通过合并学校的方式减少学校的数量。
釜山旧废校海事高中。曾用来拍摄由魏河俊主演的鬼病院:灵异直播,故事背景为作为韩国三大灵异鬼屋之一(韩国广州市山林)。CNN在2012年将这个地方列入“全球七大恐怖圣地”之一。[39]
其他国家也因为类似于前述提及的问题,出现不少关闭或合并的学校。例如因各类天灾或人祸事故,而被迫关闭的学校或者“退场”的学校部分。例如重大灾难发生时,人口于之后迁出时,学校会临时关闭而且可能不再营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