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
东南欧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区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南欧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区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尔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交界地缘战略位置,历史上充斥著宗教矛盾、民族纠纷及领土争端,更有当地局部冲突引燃世界大战的例子(如一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素有欧洲火药库之称。不过自南斯拉夫内战后,巴尔干半岛已再无烽烟起,除少量领土主权争议外(例如科索沃主权问题),至今局势大致和平。
南欧相邻地中海的三大半岛,从东向西分别为巴尔干半岛、义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
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地形以山地为主,喀尔巴阡山以南多为山丘及石灰岩地形,以北多以为平原为主。半岛西部有迪纳拉-品都斯山脉,中东部有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脉。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半岛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较宽广。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三面被水环绕:西邻亚德里亚海、南面是地中海(包括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东边是黑海。其北部边界通常被定为多瑙河、萨瓦河和库帕河。[4] [5]巴尔干半岛包括49万平方公里土地。
“巴尔干地区”不仅涵盖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有时还包括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4]1991年以前的南斯拉夫全境被认为在巴尔干地区内。[6]现在,“巴尔干”一词有时用来描述巴尔干半岛内的国家;不过更多情况下,这个词所描述的地区包括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所有国家(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和罗马尼亚。[4]意大利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不被认为是巴尔干的一部分。
目前,巴尔干地区包括11个国家。(不包括有争议的科索沃)
巴尔干地区包括的国家 [7]
阿尔巴尼亚 | 波黑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希腊 | 科索沃 | 北马其顿 | 蒙特内哥罗 | 罗马尼亚 | 塞尔维亚 | 斯洛维尼亚 | 土耳其 | |
---|---|---|---|---|---|---|---|---|---|---|---|---|
国旗 | ||||||||||||
国徽 | ||||||||||||
首都 | 地拉那 | 塞拉耶佛 | 索菲亚 | 札格瑞布 | 雅典 | 普里斯提纳 | 史高比耶 | 波德戈里察 | 布加勒斯特 | 贝尔格勒 | 卢比安纳 | 安卡拉 |
独立日 | 11月28日 1912年 |
3月3日 1992年 |
10月5日 1908年 |
3月3日 1992年 |
3月25日 1821年 |
2月17日 2008年 |
11月17日 1991年 |
6月3日 2006年 |
5月9日 1878年 |
6月8日 2006年 |
12月13日 1991年 |
10月29日 1923年 |
现任总统 | 伊利尔·梅塔 | 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主席团主席) | 鲁门·拉德夫 | 佐兰·米拉诺维奇 | 卡特琳娜·萨凯拉罗普卢 | 韦约莎·奥斯曼尼 | 斯特沃·彭达罗夫斯基 | 米洛·久卡诺维奇 | 克劳斯·约翰尼斯 | 亚历山大·武契奇 | 博鲁特·帕霍尔 |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
人口 (2021) | 2,829,741 | 3,320,954 | 6,520,314 | 3,871,833 | 10,432,481 | 1,798,188 | 1,832,696 | 617,683 | 19,053,815 | 6,834,326 | 2,108,977 | 85,279,553 |
面积 | 28,748 km² | 51,209 km² | 110,879 km² | 56,594 km² | 131,990 km² | 10,887 km² | 25,713 km² | 13,812 km² | 238,391 km² | 77,474 km² | 20,273 km² | 783,562 km² |
人口密度 | 97/km² | 69/km² | 65/km² | 74/km² | 82/km² | 163/km² | 81/km² | 45/km² | 83/km² | 91/km² | 102/km² | 101/km² |
水域覆盖率 % | 4.7% | 0.02% | 2.16% | 1.1% | 0.99% | 1.0% | 1.09% | 2.61% | 2.97% | 0.13% | 0.6% | 1.3% |
GDP(名义)总量 (2022) | $182.56 亿 | $236.81 亿 | $850.08 亿 | $693.80 亿 | $2220.08 亿 | $92.42 亿 | $141.01 亿 | $61.27 亿 | $2998.85 亿 | $627.21 亿 | $621.91 亿 | $8534.87 亿 |
人均GDP(名义) (2022) | $17,858 | $17,899 | $29,178 | $37,550 | $36,466 | $14,352 | $19,783 | $26,032 | $38,097 | $24,084 | $49,968 | $38,759 |
基尼系数 (2018[10]) | 34.3 | 33.0 | 36.0 | 32.0 | 36.7 | N/A | 43.2 | 33.2 | 27.3 | 29.7 | 25.6 | 39.0 |
人类发展指数 (2021) | 0.796 (高) | 0.780 (高) | 0.795 (高) | 0.858 (非常高) | 0.887 (非常高) | 0.786 (高) | 0.770 (高) | 0.832 (非常高) | 0.821 (非常高) | 0.802 (非常高) | 0.918 (非常高) | 0.838 (非常高) |
国际 国家地区代码 | .al | .ba | .bg | .hr | .gr | .ks | .mk | .me | .ro | .rs | .si | .tr |
电话区号 | +355 | +387 | +359 | +385 | +30 | +383 | +389 | +382 | +40 | +381 | +386 | +90 |
“巴尔干”一词来自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境内的巴尔干山,这个词可能来自土耳其语balkan,意为“林木茂密的山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词来自波斯语"bālkāneh"或"bālākhāna",意思是“高大宏伟的房子”。11到12世纪,乌古斯部落把这个词带进巴尔干地区,并用它作为地名。 [11]中亚的土库曼斯坦至今有巴尔坎州,保留了这个词最早的用法。[12]
“巴尔干”一词第一次在西方出现是在1409年意大利人本主义作家和外交官Buonaccorsi Callimaco给教宗依诺增爵八世的信中,这个词被用来称呼保加利亚境内的一座山脉。[13]英语旅行作家John Morritt在18世纪末把这个词引入英语。其他同时代的作家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指的是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更广阔的区域。现代“巴尔干”的概念在1808年,由德国地理学家August Zeune确立。[14]在此之前,现在的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被称为“Haemus半岛”。
地理学家使用这名词的本意是创造地理名词和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并列,并没有政治意涵。随着时间推移,巴尔干地区从19世纪晚期开始政治动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巴尔干一直是世界矛盾的焦点,这一术语逐渐带有地缘政治意义。
南斯拉夫在1991年6月解体,从此“巴尔干”一词开始带有负面意义,如“巴尔干化”。南斯拉夫解体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省的塞尔维亚人试图拒绝被看做巴尔干国家。[15]
部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尔干”一词带有的贬义,现在这一地区常被称为东南欧。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可以被纳入中欧。希腊则可以被纳入南欧。
因为巴尔干国家不希望带有负面标签,现在“东南欧”一词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然而这一词语本身代表一块更广大的地区,并不完全和“巴尔干地区”重合。[16]
1999年,欧盟把一份巴尔干问题相关的倡议书命名为《东南欧稳定公约》。一份在线报纸《巴尔干时报》在2003年重命名为《东南欧时报》。
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是“西巴尔干”。欧盟各机构把阿尔巴尼亚和不包括斯洛文尼亚的前南斯拉夫地区称为“西巴尔干”。[17]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所指的“西巴尔干”是不包括克罗地亚的以上地区。[18]今天,“西巴尔干”带有更多政治意义,而非单纯的地理意义。一般泛指欧洲东南部没有加入欧盟的国家。
根据在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国家的考古发现,证明距今三十九万年前至五十二万年前,已经有旧石器时代先民在本地区生息繁衍.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最早接受农耕文化的地方。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科技从新月沃土通过小亚细亚传到这里,并从巴尔干半岛向北传播到中欧。
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原始希腊语的部落率先在巴尔干半岛定居。公元前1000年,[19]伊利里亚人出现在现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同时,达契亚人和色雷斯人来到巴尔干,他们在东南欧和中欧一带活动。[20]他们使用的色雷斯语属印欧语系,在这个地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公元前9到8世纪,古希腊文化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崛起,在前6到5世纪达到高峰。前5世纪,波斯第一帝国入侵巴尔干,挑起希波战争,目标是占领希腊,进军土地肥沃的欧洲。希腊人激烈反抗,把波斯人挡在巴尔干之外。前4世纪,希腊化文明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流传到马其顿王国各地,最远至印度而止。到前4世纪末为止,希腊语言和文化统治了整个巴尔干,以至于全部地中海东翼。
巴尔干的其他民族也建立起较大的部落联盟,如前5世纪色雷斯人建立的奥德吕萨帝国,定都于现在保加利亚的旧扎戈拉。达契亚人、伊利里亚人、培奥尼亚人也都成立了部落联盟,受国王统治。
巴尔干半岛的地位与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这里自古被看作是各种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是拉丁语和希腊语过渡地区,也是斯拉夫人大举南迁的目的地;这里是东正教和天主教接触的地方,也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遇的前线。
公元前3世纪后期,伊利里亚王国经常袭击来往于亚得里亚海的罗马商船,古罗马共和国以此为借口入侵巴尔干。伊利里亚战争使罗马获得内雷特瓦河河谷,也压制住了亚得里亚海的海盗。前168年,罗马擒获伊利里亚国王,开始在巴尔干的统治。
罗马最初在巴尔干扶植了四个附属共和国,后来这里被改为罗马帝国行省。前168年,罗马利用希腊内战的机会击败马其顿王国,成为巴尔干地区实质上的统治者。原希腊领土被分割为三个省:马其顿行省、亚该亚 (罗马行省)和伊庇鲁斯。
从公元2世纪开始,古罗马文化与拉丁语进入巴尔干半岛,拉丁化的巴尔干成为罗马帝国最繁荣稳定的地区。但古希腊文化仍然主导着巴尔干南部。罗马人把罗多皮山脉当做半岛的北边界,这一界限大体上分割开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范围。后来这被称作吉里西克线。[21]
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出现各种政治和经济危机,在巴尔干的边防线大大削弱。巴尔干的军事地位突显出来,涌现了很多战争英雄、执政官和帝国皇帝。[22] 君士坦丁大帝稳定了局面,之后狄奥多西帝将帝国以亚得里亚海为界,以东为东罗马,以西为西罗马。然而随后发生欧洲民族大迁徙。随着匈人入侵欧洲,北方蛮族以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涌入巴尔干。在罗马帝国最后的几十年里,巴尔干地区成为侵略者西进意大利的跳板。这里也成了罗马人、哥特人和匈人签订条约与军事演习的地方。
斯拉夫人在6世纪到达半岛,并同化当地人。很快,他们就完全取代了巴尔干北部和中部的旧居民。[23]在中世纪,巴尔干成了罗马帝国中世纪时期、保加利亚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征战不休的舞台。
中世纪晚期,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崛起,控制势力从小亚细亚发展到色雷斯,再扩张到巴尔干半岛。到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经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势力。奥斯曼土耳其人以强制手段同化非穆斯林人,在巴尔干地区制造了数起大屠杀。[24]这一时期,巴尔干人口大幅下降,但当地人仍然坚持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很多巴尔干人,无论来自哪个种族,都把抗击奥斯曼帝国的名人看做最重要的民族英雄。[25]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由于围绕着奥斯曼帝国的冲突多发生于巴尔干,加上欧洲经济和政治重心逐渐从小亚细亚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巴尔干地区与主流经济发展隔离,成为欧洲最欠发达的地区。据估计16世纪末巴尔干人口最高峰时有8百万人,到18世纪中期,这里只剩下3百万人。这一估算与当时奥斯曼的书面记载相符。[26]
大部分现有的巴尔干民族国家出现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他们分别从奥斯曼帝国或奥匈帝国独立后,成为独立国家。希腊王国于1829年独立,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蒙特内哥罗王国在1878年独立,罗马尼亚在1878年独立,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独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埃西亚人和斯洛维尼亚人王国1918年独立(于1929年改名南斯拉夫王国,由今日的斯洛维尼亚、克罗埃西亚、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塞尔维亚、蒙特内哥罗组成)。
1912到1913年,四个东正教民族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希腊王国和黑山王国组成巴尔干同盟,一起对抗奥斯曼帝国,史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战争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残存的领土都被同盟拿下并瓜分。这件事也促成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国家的独立。
尽管战场上取得了成功,参战国家对战利品瓜分不满。为了争夺对马其顿王国的统治权,保加利亚向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宣战。在罗马尼亚的帮助下,塞尔维亚和希腊大获全胜,希腊军队侵入保加利亚本土,保加利亚国王投降。奥斯曼帝国利用这个机会夺回色雷斯东部,确立了土耳其今天的西国境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巴尔干打响。以塞尔维亚人为主、倾向于斯拉夫民族主义的革命组织“黑手”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当即向塞尔维亚宣战,由于协约国连锁反应,全世界被拉入战争。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阵营,成为这一联盟的三大帝国之一。次年保加利亚也加入同盟国,在塞尔维亚忙于抵抗北面的奥匈帝国时予以夹击。随着塞尔维亚被击溃,协约国派远征军进入巴尔干半岛支援,并如愿以偿地建立起马其顿战线。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条战线,很快和其他战线一样进入胶着状态。
三年后的1918年,希腊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这终于打破了一战中期的拉锯状态,促使德国-保加利亚战线崩溃。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奥匈帝国内忧外患,孤掌难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7]奥匈帝国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希腊以外的所有巴尔干国家都与纳粹德国关系良好,或者有双边军事协定,或者加入了轴心国。意大利王国通过其保护国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点燃希意战争,把战火燃烧到巴尔干半岛。希腊全民英勇抵抗,不但击溃了意大利的进攻,还进入意大利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地区。这导致德国出兵支援其在巴尔干的盟友。[28]
德国进军巴尔干几天前,中立的军事人员在贝尔格莱德制造一起政变,成功推翻南斯拉夫王国亲德的彼得二世。[29]虽然新政府愿意继续履行轴心国成员的义务,德国仍然决定干预。[30]德国和义大利拉拢了本地区的两个盟友,保加利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同时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称为希腊战役和入侵南斯拉夫之战。南斯拉夫的保皇党和克罗地亚籍军事单位哗变,导致该国顷刻瓦解。[31]希腊人坚决抵抗侵略,但坚持战斗两个月后,不敌德意军队被占领。这两个国家被分成五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各占一份;另外建立新独立国家:克罗地亚独立国和塞尔维亚救国政府。
在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期间,巴尔干人遭受了种族清洗政策、暴力镇压和饥饿。在艰难的生活下,当地人组织起多个大规模抵抗运动。[32]被占领的第一个冬天酷寒而漫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寒。同时德国被巴尔干地区牵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不得不延后,导致了灾难性后果。[33]这对二战的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34]
1944年3月匈牙利因密谋停战被德国占领;8月罗马尼亚在苏联军队国内攻入时政变,退出了轴心国;9月保加利亚也发生了和罗马尼亚一样的政变,由苏军支持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政变,保加利亚王室被推翻。就是这样苏联占领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德国的战时剥削给巴尔干国家,例如南斯拉夫、希腊和匈牙利,造成很大破坏。但由于战后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东西德政府都成功地在法律上避免支付任何赔偿,也没有偿还在被占领国家强制夺取的贷款。
尽管仍然由共产党领导,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分别在1948和1961年脱离了苏联控制的华沙公约。受狄托领导的南斯拉夫首先对苏联强硬起来,然后又拒绝了与保加利亚合并的建议。他转而与反共的西方世界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后来又与印度、埃及一起发起不结盟运动。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则投向中国,后来采取孤立主义立场。
作为巴尔干唯二非共产主义国家,历经内战后的希腊和土耳其加入了北约组织(现在仍是),坚守北约的东南翼及黑海的出口。另外希腊于1981年成为当时唯一加入欧洲联盟的巴尔干半岛国家,由于地理因素,希腊长期孤悬在欧洲联盟之外直至2007年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加入欧盟才结束地理上的孤立状态。
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西巴尔干地区受到南斯拉夫内战的严重影响。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最先举行自由选举,两国人民投票大比数支持独立。但是支持南斯拉夫联邦政权的塞尔维亚宣布,解散联盟是违反宪法行为。南斯拉夫人民军和斯洛文尼亚边防军爆发十日战争,以斯洛文尼亚成功独立告终。两国于1991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在当年10月脱离战火,而克罗地亚战争持续到1995年。这是因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领土相连,并且克罗地亚国内有10%以上塞族人。
在随后接近10年的武装冲突中,这一地区所有的共和国逐渐完成独立过程。其中最惨烈的事件发生于波士尼亚战争。长久的战争导致联合国军事介入。1995年,北约地面和空中部队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塞族武装发动地面和空中攻击。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南斯拉夫解体分裂战争正式结束。
从南斯拉夫分裂出六个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共和国: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共和国、黑山和塞尔维亚。科索沃在联合国管理下,2008年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政府宣布独立,世界各国在承认科索沃是否为主权国家的问题上还没达成最终共识,不过近年承认科索沃主权地位的国家有增无减,而塞尔维亚官方至今仍然把科索沃看做塞尔维亚国内其中一个自治省(即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但现阶段塞国已放弃了武力夺回科索沃主权计划,主张以和平手段来否定科索沃独立的事实。虽然科索沃独立至今仍有不少联合国成员国拒绝承认科索沃主权,但是绝大多数北约、欧盟国家以及阿尔巴尼亚都已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的反对党发起人民革命,推翻了南斯拉夫联盟的独裁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并设立民主多党制选举,塞尔维亚正式由独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米洛舍维奇随后因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违反国际人道法被送上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不过2006年,由于米洛舍维奇因心脏病猝死于荷兰海牙法庭的狱中,因此其罪行无法得到海牙法庭判决。
2001年,马其顿共和国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发生群众暴动,强迫该国给予阿族人占主体的地区地方自治权,现在阿族已与马其顿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双方和平共处。另外随着南斯拉夫解体,马其顿名称争议开始浮现出来。过去作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这一块地区独立后被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后来于1991年宣布独立。但希腊境内有一块更大的区域同样被称为马其顿,因此反对这一名词被用来标示一个单独的国家或民族。联合国介入争议后,马其顿遂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身分加入联合国。由于马其顿命名争端,2008年,希腊公开反对马其顿加入北约。2018年6月,两国就这一争端进行过多次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马其顿共和国将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35],2019年2月12日,马其顿共和国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自2000年代以来,所有巴尔干国家的政府都亲近欧盟和美国。当中在冷战时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希腊早在1981年以来已成为欧盟成员国;而冷战后以来原本受共产政权统治的前南斯拉夫和其他巴尔干国家纷纷投靠北约和欧盟,斯洛文尼亚在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成为欧盟成员国;克罗地亚于2013年成为欧盟成员国。现时尚未成为欧盟成员国馀下的巴尔干国家包括土耳其、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黑山、马其顿、塞尔维亚都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科索沃因为其主权地位未受到西方社会以外的国家广泛承认而尚未被接纳为欧盟候选国)。另外截至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也同时是北约成员国。[36]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及塞尔维亚和黑山联盟也与欧盟围绕“稳定与联合协定”进行谈判。起初谈判开始不久,塞黑联盟因在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上的不合作态度被暂停谈判进程。不过自从塞黑联盟在2006年解体后,独立出来的塞尔维亚或黑山政府双方皆表示会接受该谈判的内容,这对促进巴尔干地区国家和平及互相合作有很大作用。
有石灰岩地形,有森林、煤、铜、石油等资源。
巴尔干半岛上的主要民族包括:
国家 | 语言 | 文字 | 主要宗教 | ||||
语系 | 语族 | 语支 | 语言 | ||||
罗马尼亚 | 印欧语系 | 罗曼语族 | 东罗曼语支 | 罗马尼亚语 | 拉丁字母 | 东正教 | |
保加利亚 | 斯拉夫语族 | 南斯拉夫语支 | 东部亚语支 | 保加利亚语 | 西里尔字母 | ||
北马其顿 | 马其顿语 [A] | ||||||
斯洛维尼亚 | 西部亚语支 | 斯洛维尼亚语 | 拉丁字母 | 天主教 | |||
克罗地亚 | 克罗埃西亚语[A] | ||||||
波黑 | 波士尼亚语[A] | 拉丁字母 西里尔字母 |
伊斯兰教 | ||||
蒙特内哥罗 | 黑山语[A] | 东正教 | |||||
塞尔维亚 | 塞尔维亚语[A] | ||||||
科索沃 [B] | 阿尔巴尼亚语族 | 阿尔巴尼亚语 | 拉丁字母 | 伊斯兰教 | |||
阿尔巴尼亚 | |||||||
希腊 | 希腊语族 | 希腊语 | 希腊字母 | 东正教 | |||
土耳其 C | 突厥语系 | 突厥语族 | 土耳其语 | 拉丁字母 | 伊斯兰教 |
A 过去合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 B 未获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C 土耳其欧洲部分的东色雷斯地区属于巴尔干半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