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罗姆人(罗姆语:Roma),也称吉卜赛人[49]/吉普赛人[50]或茨冈人[51][52],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在现代汉语中,“罗姆”一词译自英语“Rom”[52],“吉卜赛/吉普赛”亦译自英语“Gypsy”[49][53][54],“茨冈”一词则译自俄语“цыган”[51]。罗姆人初到欧洲时,本地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英语地区以“Egyptian”(意为埃及人)称呼,而英语的“Gypsy”便是该词之音变。不少人认为“Gypsy”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而应避免使用[55]。
罗姆人 | |
---|---|
总人口 | |
超过1千万人[1][2][3][4] | |
分布地区 | |
美国 | 100万人 [5][6] |
巴西 | 800,000[7] |
土耳其 | 700,000–5,000,000[8] 2,750,000[9][10] |
西班牙 | 650,000–1,500,000[8][11][12][13] |
罗马尼亚 | 621,573–2,000,000[8][14][15] |
法国 | 350,000–500,000[16][17] |
保加利亚 | 325,343–800,000[18][19] |
匈牙利 | 315,583–990,000[20][21] |
希腊 | 300,000–350,000[22] |
英国 | 90,000–300,000 225,000[8][23] |
俄罗斯 | 182,766–1,200,000[8][24] |
塞尔维亚 | 147,604–500,000 250,000[25][26] |
伊朗 | 100,000–110,000[27] |
义大利 | 120,000–180,000[28] |
德国 | 120,000–140,000[8][29] |
斯洛伐克 | 105,738–600,000[8][30][31] |
北马其顿 | 53,879[8][32] |
瑞典 | 50,000–100,000[33] |
乌克兰 | 47,587–400,000[8][34] |
捷克 | 40,370 [35]–300,000[36] |
阿根廷 | 300,000[37] |
葡萄牙 | 40,000–70,000[8][38] |
科索沃 | 40,000[39] |
荷兰 | 32,000–48,000[8] |
波兰 | 15,000–60,000[8][40] |
摩尔多瓦 | 12,778–200,000[8][41] |
克罗地亚 | 16,975–40,000[8][42] |
波黑 | 8,864–60,000[8][43] |
阿尔巴尼亚 | 8,301–150,000[8][38][44] |
哈萨克斯坦 | 6,000 |
加拿大 | 5,255–80,000[45][46] |
芬兰 | 10,000[47] |
语言 | |
罗姆语,所在地语言 | |
宗教信仰 | |
主要是 基督教[48] 伊斯兰教[48] 印度教性力派[48] 罗姆神话 | |
相关族群 | |
多姆人、隆姆人、啰哩人、其他印度-雅利安人 |
其他地区对罗姆人的称呼众多。这些名字的现代汉语译音有:波希米亚人(法国)、黑塔诺/黑塔娜(西班牙)、茨冈人(俄罗斯)、埃弗吉特人(阿尔巴尼亚)、罗里人(伊朗)、阿金加诺人(希腊)、阿什卡利人与辛提人等等。罗姆人称自己为“Rom(罗姆语)”;汉语译音为“罗姆”)。叙利亚和波斯吉卜赛人语言里的“Dorn”(汉语作“多姆人”),在梵文对应的是“Doma”,现代印地语中则为“Dom”,意思皆是“靠歌舞为生的下等人”。在欧洲罗姆语中,“Rom”的原意是“人”。[56]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为流浪与贫穷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与求生方法而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
罗姆人的名称约于公元1025年出现,据菲尔多西的《列王纪》记载,中世纪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依兰沙赫尔国王巴赫拉姆五世曾向印度国王商古勒要求提供一万名啰哩竖琴手供国内平民娱乐,国王提供谷种与耕牛,但他们甚么事也不干,一年后国王送走他们。他们第一次迁徙是在5世纪时离开印度,第二次是10世纪时,阿富汗人与突厥人入侵,由印度前往波斯,再前往欧洲。
以希腊语称谓“Atsinganoi”从语源学解释罗姆人,学术界出现了两个推论:一说认为西方文化出于对罗姆人的歧视;另一解释是,该群体最早系属于印度西北部的低种姓中下阶层。目前虽然对这两说仍有争论,但较通行的看法是,罗姆人最早是生活在印度西北部,其语言则属印欧语系中的北印度语。
罗姆人最初离开家园的原因和确切时间无从考证,目前可以知道的是,5-7世纪之间,他们出现在伊朗;10-11世纪,他们经过西亚到达巴尔干半岛;15-16世纪,罗姆人已散布于全欧洲。罗姆人从未建立过自己的国家,而且他们恪守其民族传统,刻意与主流社会保持距离,因此在多国都被看作是“次等民族”[56]。
德国文献记载,142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特准外来的罗姆人居住在他管辖的领域里,所有入境的罗姆人都获得一份相当于居留卡的“保护证”。凭着这份“保护证”,罗姆人得以在欧洲哈布斯堡王朝领区内自由通行。可惜这个对罗姆人有若黄金的时代却不到百年,15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取消罗姆人的“保护证”,下令驱逐所有境内的罗姆人,违者格杀勿论。不仅神圣罗马帝国驱逐罗姆人,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采取同样的驱逐政策,当时反罗姆人的理由大致是:传染黑死病、鼠疫、霍乱、偷窃、行巫术,他们甚至被认为替土耳其人当间谍,还被当作犹太人的亲戚,以上都是敌视他们的罪名。从此,罗姆人就不断地从一地迁往另一地,栖息的地方总是在隐蔽的荒乡僻野[56]。
自1695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颁布皇家法令以来,西班牙罗姆人的居住区域一直被限制在某些城镇。1717年的一项官方法令将他们限制在75个城镇和地区,这样他们就不会集中在任何一个地区。在吉普赛人大围捕令中,罗姆人于1749年被西班牙当局逮捕和监禁。
在17世纪后期,法荷战争期间,法国和荷兰共和国都需要数千人参加战斗。一些招募采取的形式是将流浪者和穷人聚集起来在厨房工作并为军队提供劳动力。在此背景下,罗姆人成为法国人和荷兰人的目标。
战争结束后,进入18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罗姆人在整个荷兰境内遭到屠杀。罗姆人被荷兰人称为“heiden”,意为“异教徒”,游荡在欧洲的农村地区,成为那个时代的社会贱民。荷兰语“Heidenjachten”,意为“异教徒狩猎”,在整个荷兰发生,原因为荷兰人试图彻底根除他们。[57]
尽管在1856年奴隶制废除之前,一些罗姆人可以作为奴隶留在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但大多数人可以作为自由游牧民族带着他们的货车旅行,正如罗姆人旗帜中辐条轮符号所暗示的那样。在欧洲其他地方,他们遭受着种族清洗、子女被绑架和强迫劳动。在英格兰,罗姆人有时会被驱逐出小社区或被绞死;在法国,他们被烙上烙印,头发被剃光;在摩拉维亚和波西米亚,罗姆人女性的特征是她们的耳朵被割掉了。结果,大批罗姆人迁往东方,迁往更宽容的波兰和俄罗斯,那里的罗姆人只要缴纳年度税款,就会受到更公平的待遇。
殖民时代来临后,罗姆人开始移居北美,在弗吉尼亚和法属路易斯安那有小规模移民记录。从186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罗姆人移民到美国,其中有来自英国的罗姆人群体。20世纪初移民的人数最多,主要来自讲弗拉赫罗姆语的卡尔德拉什族群。许多罗姆人也定居在南美洲。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缘故至今尚为史界之谜。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不解之谜。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罗姆人也曾出现在中国,名为啰哩回回,经常盗窃,地方官指他们有近亲相交之嫌,理由是他们人数不多,不与外人通婚。[来源请求]
全世界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罗姆人[需要解释(与信息框里的2千万矛盾)],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欧洲。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另外西欧、西亚及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罗姆人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西班牙和美国的人口超过五十万。[来源请求]保加利亚的罗姆人占总人口的约4.4%[58],其比例在世界各国当中排名第一。而在罗马尼亚各民族中罗姆族占3.2%。[59]捷克公开提出愿意离开的罗姆人可给津贴。[来源请求]
在今日,有一部分罗姆人正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在东欧共产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多国有大量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这导致针对罗姆人的歧视深化,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历史上第二位罗姆人议员,同时也是第一位女性罗姆人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容纳罗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直接描写罗姆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有:
有关罗姆人(茨冈人)的文艺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尤其在西洋音乐方面,李斯特(如匈牙利狂想曲等)、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勃拉姆斯(如匈牙利舞曲等)、拉威尔(如茨冈)的音乐就多援引罗姆元素。(由于以前茨冈人常与匈牙利人相混,所以前述作品中对罗姆常有“匈牙利”的误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