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煤矿的历史自1876年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个官方经营的煤矿,到2000年左右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矿,共经历了约125年。而台湾煤矿的分布,北起基隆,南至南投集集大山、嘉义阿里山和澎湖群岛,但因交通与煤矿品质等问题,台湾煤矿的主要开采地集中于苗栗以北的地区。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 |||||||||||
---|---|---|---|---|---|---|---|---|---|---|---|
史前时期 | |||||||||||
荷治 1624-1662 |
西治1626-1642 |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 |||||||||
明郑时期 1661-1683 |
|||||||||||
清治时期 1683-1895 |
|||||||||||
日治时期 1895-1945 |
|||||||||||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 |||||||||||
其他台湾系列 | |||||||||||
台湾主题首页 | |||||||||||
台湾的煤矿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的中新世时代生成,以含煤矿层为木山层、石底层及南庄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台湾出口的煤主要是石底层煤(又称柴煤),石底层即所谓中部夹煤层,因此又有“台湾煤”之称[1]。而品质最优良的煤矿出产于菁桐车站附近的石底煤矿,“台湾煤”的称呼便出于此地。
虽然直到1876年,台湾始有第一个官矿,但根据诸罗县志物产志和杂记志中记载,在荷兰人统治时期,即有开采的记录。1661年-1683年的明郑时代,对台湾的煤矿并未积极开发。清朝乾隆年间,以开挖既甚恐伤龙脉为由,禁止民间私自开采矿产(淡水厅志,赋役志)。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当时虽然仍然禁止采矿,但是英美等国,在1847年至1865年间,不断到台湾勘查煤矿并有贸易行为,1864年全台输出的煤达4315吨。1870年,促使台湾煤矿开采就地合法的原因,是清政府在福建省开始兴建造船厂,而福建煤矿交通不便,台湾煤矿就成了支援造船厂的来源之一。
1876年后,沈葆祯开基隆市八斗子,开始台湾第一座官矿,引进新式的采矿设备,开凿深90公尺,直径约4公尺的直井,提高了台湾单一矿坑开采的产量。但由于开采技术、矿场管理和运输等技术没有继续进步,1879年官矿产量减少,在中法战争爆发那年(1884年),当时台湾的巡抚刘铭传下令炸毁官矿,烧弃存煤15500吨。中法战争之后,虽然欲试办官商合作开采,但因交通问题不易解决,私煤变成煤矿的主要供应来源。[2]
台湾日治时期,1896年台湾总督府颁布“台湾矿业规则”并实施,但第二条规定了“经营矿业只限于日本国民为之”:只限于日本国民方能为矿业公司或矿业团体之董监事及其股东,因此全台只有4个矿区。虽然日本政府在1897年对台湾矿业展开调查,但直到1905年,台湾的矿产量并没有大幅增加,又因为技术和交通问题,到1908年台湾纵贯铁路完成前,台湾南部的煤矿以进口为主。1905年,基隆田寮港煤矿设置蒸气锅,是台湾机械采矿的开始。且1906年后,日政府逐渐开放煤田,并引进新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因应相关工业的需求,台湾煤矿也出口到日本。日本政府也和日本财团合作,将台湾煤矿出口到中国大陆华南和东南亚地区。1917年后,台湾制糖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促使日本政府对台湾煤矿开发的开放,1917年新增了81个矿区,1918年,增加到113个。矿产量到1919年,突破百万。一次大战过后,1920-1926年台湾煤矿有生产过剩的现象。
1933年,台湾民间矿主组织“台湾炭业组合”类似公会的组织,1938年日本政府统一日本国内的炭煤制度,加强台湾炭业组合的公会能力,并成立“台湾石炭商组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日本战事不利,加上矿场遭到轰炸,台湾煤产量下降。1941年日本改组台湾总督府殖产局矿务课为矿工局,成立“台湾石炭株式会社”,自此台湾煤炭产销和管制走入制度统一的时代。[2]
1945年,日本结束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台湾炭业组合改名台湾省煤矿公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工矿处煤业监理委员会将日产接受、改制,之后成立“台湾工矿股份有限公司”,接收“台湾石炭统制株式会社”,改组为“台湾省石炭调整委员会”。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到台湾,因为失去外销市场,煤业曾一度停止生产,但随著工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的煤产量回到一年165万吨,主要供应给电力公司发电使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政府对煤业的政策采半管制,1954年改组的“煤业调整委员会”对台湾煤业的态度为仅收购公营企业所需燃煤,其馀由业者自行销售。加上社会环境发展,台湾煤产的开发过剩,煤矿公会代表李建和等人向立法院陈请,在1958年政府废止征购办法并准许部分外销。
台湾煤矿产量到1960年的年产量将近400万公吨,但严重的生产过剩,导致矿场相继倒闭,1958年有382矿场,1960年剩319矿,1964年减为281矿。而1960年代到1970年代,能源的使用逐渐转移到石油燃料,虽因1973年的石油危机台湾煤产量曾回到300万吨的量,随后的低油价政策,使台湾煤业走向末期。
在1970年代这个台湾煤业的末期,立法院制定《矿场安全法》,维护矿场安全;“台湾区煤矿业职业训练委员会”成立,从事矿工的技能训练。而1984年至1985年台湾数个矿坑的严重灾变,加上石油能源和进口煤的竞争,台湾矿坑接连关闭。[3]
2000年,台湾最后四个煤矿场,台北县三峡镇的利丰煤矿、裕峰煤矿,新店市山区的安顺煤矿以及石碇乡的台诚煤矿,终于宣告停工,台湾煤业正式画下句点。
在矿坑陆续结束后,多数矿坑也逐渐消失,只剩极少数被保留下或隐没于荒烟蔓草间,例如位于新北市平溪区的台湾煤矿博物馆,即是由1967年-1997年的新平溪煤矿公司的矿场所改建。1994年[4],吴念真导演拍摄的电影《多桑》即是以矿坑作为电影背景。[5]
煤区 | 区域 | 主要夹煤层 |
---|---|---|
基隆煤田 | 鼻头、澳底、瑞芳、深澳坑、双溪、头围、金包里、基隆、汐止、暖暖 | 主为中部夹煤层、次为上部及下部夹煤层 |
台北煤田 | 南港、石碇、山仔脚、中和、新店、三峡、外双溪 | 主为中、下部夹煤层次为上部夹煤层 |
新竹煤田 | 关西煤田、油罗至北埔、嘉乐煤田 | 中部夹煤层为主、偶有上下部夹煤层 |
南庄煤田 | 竹南区狮头山、苗栗区出磺坑、竹东区五指山、鹿场、横龙 | 主为上、中部夹煤层 |
南投煤田 | 南投区九分二山、集集大山 | 上部及中部夹煤层 |
阿里山煤田 | 嘉义阿里山 | 上部及中部夹煤层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