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1907-2014)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邵逸夫爵士,大紫荆勋贤,CBE(英语:Sir Run Run Shaw ,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邵雍第三十三世孙,章字辈。字仁楞,以字行[4]:62,号逸夫,中国民国初年和战后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尊敬的 Sir Run Run Shaw 邵逸夫爵士 大紫荆勋贤 | |
---|---|
字 | 仁楞 |
号 | 逸夫 |
出生 | 邵仁楞 农历丁未年十月十四日 1907年11月19日 大清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村 |
逝世 | 2014年1月7日[1][2] 香港西贡区清水湾清水湾大厦 | (106岁)
国籍 | 大清(1907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28年) 中华民国(1928年-1933年) 英国及其殖民地公民(1933年-1941年、1945年-1982年) 大日本帝国(1941年-1945年) 英国属土(1983年-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1997年-2014年) |
语言 | 国语、吴语、粤语、英语 |
职业 | 新加坡及香港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 创办人 之一 香港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创办人 之一 电影监制、导演及制片人 电视制作人 |
活跃时期 | 1925年-2012年 (新加坡) 1957年-2012年 (香港) |
信仰 | 佛教[3] |
配偶 | 黄美珍 (1931年结婚—1987年丧偶) 方逸华 (1997年结婚—2014年结束) |
儿女 | 黄美珍所生: 长子 邵维铭(1932年-) 长女 邵素雯(1934年-) 次女 邵素云(1935年-) 次子 邵维锺(1939年-) |
父母 | 邵行银(1866年-1920年) 黄顺香(1871年-1939年) |
亲属 | 长兄邵醉翁(1896年-1975年) 二哥邵邨人(1898年-1973年) 三哥邵仁枚(1901年-1985年) |
奖项 | |
经历
|
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上世纪二十年代远赴新加坡,协助在当地的三哥仁枚电影发行工作,于1957年移居香港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拍摄过逾千部邵氏之华语电影,另外,他亦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为无线电视)创办人之一,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本地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
他生前曾一直在致力于慈善事业,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晚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在教育和科研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邵逸夫据称1907年11月19日(农历丁未年十月十四日)出生于大清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今宁波市镇海区庄市朱家桥邵家村)一个富商家庭。[6]
邵氏世代以商为业。其父邵行银与当时成千上万的宁波人一样,于19世纪末前往日趋繁华的上海“淘金”,并于1901年设立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行银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1年他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闿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辞致哀。
邵行银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到香港后尊称“六叔”、又被称为“老六”。他早年就读于家乡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与包玉刚、包从兴、赵安中等为前后届同学,后赴上海就学于在美国人开办的“上海青年会英文中学”念书时,为此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已经加入长兄邵仁杰(1896年-1975年)在1925年上海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长开拓外埠发行。毕业后他放弃升学,全身投入电影制作。早年曾做过摄影师,通晓电影技术[4]:62。闻名遐迩的影视公司邵氏兄弟前身──邵氏公司于1925年在新加坡成立,专注制作马来影片,而马来西亚的国宝级演员比·南利则是该公司最知名的演员[7]。在18岁时,他已经成为摄影师。天一影片在创业首两年发展迅速,但是所拍影片多粗制滥造、含有封建迷信色彩,被部分媒体批评。明星电影公司于是组成“六合影业公司”,群起杯葛“天一”,“凡签约六合影片的院线均不得放映天一公司影片”,1927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动放映车。
从1928年开始,邵家三兄弟不断收购星马的戏院和游乐场,组成属于自己的院线和发行网络,十年间开设了110间电影院、9间游乐场和剧场[8]。在1931年,邵逸夫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并学习当地的技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1932年),因为局势不稳,“天一影业”决定迁往香港发展。
于1938年天一影业正式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东南亚,香港、南洋地区相继沦陷,邵氏各兄弟的电影事业大受打击。战后,二哥邵邨人(1898年-1973年9月18日)回港重建业务,同时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1901年-1985年3月2日)的新加坡电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轨道。1954年,联合日本大映董事长永田雅一创立“东南亚电影制片人协会”,并设立“亚洲影展”评选奖项奖励亚洲杰出电影人和作品,但早期均是日本影片和邵氏公司作品垄断,也不允许中华人民共和国影片参赛。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据其亲口告诉张彻,到香港来时,拥有汇丰银行无限额透支书[4]:62。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随即向当年另一对手电懋挖角,成功招揽以林黛为首的多位影星过档邵氏。邵氏兄弟创业作是林黛主演的黄梅调电影——《貂蝉》,结果票房不俗,亦成为李翰祥导演的成名作。这套电影更在第五届亚洲影展上囊括五大奖项,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后拍摄的黄梅调电影,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在香港、台湾两地屡创卖座纪录。
邵逸夫亦著力发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参与筹办香港小姐,在1962年,邵逸夫开办南国电影训练班,又提拔了张彻当制作主任。张彻是编剧,实得益于邵逸夫作师父,才全面认识电影和导演工作[4]:62。而1966年邵氏胡金铨的《大醉侠》,其后拍摄的《独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广受欢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远的影响力,例如《标杀令》系列就参考了很多邵氏武打电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9]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期,单一公司有如此年产量,而一向拍摄国语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纪录,就重振了粤语电影的地位。同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兴起,邵氏拍摄了不少艳情片,当中包括经典之作,例如《爱奴》、《金瓶双艳》等[10]。其实除了自制电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资西方电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电影《银翼杀手》最为经典[11]。
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邹文怀另立嘉禾电影,加上1980年代新艺城的兴起。邵逸夫遂决定转投新兴的电视行业。邵氏从此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更将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无线电视。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电影,亦最少获得三十个本地和国际电影奖项。停产之后,邵氏仍断断续续透过附属公司投资电影,例如《审死官》、《十万火急》,以及近期上映的《72家租客》等,但产量稀少。
回溯至1965年,当时从事电影事业的邵逸夫,亦加入当时的新兴行业 ~ 电视业 行列,时年 58岁 的邵逸夫,联同 55岁 的利孝和、35岁 的余经纬,以及英美投资基金等人以“香港电视集团”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无线电视于1967年11月19日(当天正是开台后为邵逸夫爵士的60岁大寿)在香港九龙塘广播道77号的总台正式启播,并由最大股东利孝和为主席,邵逸夫则出任常务董事。1980年,主席 利孝和 病逝后,英美资金又不愿派人入主无线,邵遂增持无线股权成为最大股权,同年出任无线电视(TVB)董事局行政主席兼委员会主席,担任无线的行政主席 31年,直至2011年 (104岁) 转任非执行主席,邵爵士其后于2012年(105岁)时正式退休,同年并获无线电视授予 荣誉主席 名衔。
2010年台湾智慧型手机宏达电公司董事长王雪红(已退任非执行董事)以个人名义与香港锦兴集团主席陈国强、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联手买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手上的香港无线电视公司26%股权,邵氏则全面退出TVB经营[12]。邵逸夫主政期间,虽然竞争对手亚视(2016年4月1日电视牌照到期)屡次易手,但无线的领导地位仍然保持至今[8],无线亦成为市值超逾百亿港元的传媒企业。
邵逸夫曾担任华侨永亨银行独立非执行董事(1973年-2001年3月29日)及上海商业银行董事(1980年8月13日-2001年9月29日)。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亿美元,重新在将军澳兴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于2009年全面启用,太太方逸华曾表示,启用之后邵氏会再拍摄电影[11]。
而邵逸夫如何处理无线的股权,亦一向惹人关注。在邵逸夫售出“电视企业”的时候,就已经有传媒指邵逸夫有意将无线卖盘。至2006年7月25日,邵逸夫抱恙入院。三日后,无线大股东邵氏兄弟宣布,正洽售无线或邵氏的股权,引起社会回响 [13],媒体相继猜测无线可能易主,报道指不同投资者都有意收购。但邵逸夫康复后,邵氏于11月28日己宣布暂停洽售[14]。虽然,邵氏自此再未有表明售股意向,但里昂证券指无线电视已经成为私募基金的主要并购对象之一,更认为大股东邵逸夫步入百岁寿辰,市场对并购仍有憧憬。2007年5月30日,无线表示,邵逸夫考虑退任无线的行政主席,并将物色继任人选[15]。
邵逸夫中年有练功夫,到晚年改练气功[4]:62。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16]。直到2009年12月31日(102岁)时方卸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职务,由其妻方逸华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17]。2010年11月19日,六叔邵逸夫出席无线43周年台庆。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由TVB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则获颁授公司荣誉主席[18]。
2014年1月7日上午6时55分,邵逸夫于嘉树路清水湾大厦家中在家人陪伴下自然死亡,据称终年106岁,其葬礼只供家人出席。而香港无线电视发表声明,表示虽然知道终会有这件事(六叔邵逸夫爵士离世),但不会因此减少公司的伤痛和失落,无线电视所有人员都会怀念邵逸夫,并向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及家人,致以深切慰问。[19]邵逸夫的丧礼于2014年1月10日在香港殡仪馆举行,随后遗体被运往香港歌连臣角火葬场火化。邵逸夫逝世得到政府、演艺界和欧美各大媒体等多方哀悼。台湾报纸探讨邵长寿原因之一是,每晚都有家人炖半只鸡煲汤吃即养生,连吃20年,不是即食炸鸡。
邵逸夫于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屡屡大额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在2008年,邵逸夫就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20]。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经捐出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现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资助的建筑。医疗方面,在1972年成为香港红十字会会长,赞助该会的工作。邵逸夫1998年卸任会长之后,仍然担任该会的副赞助人(主赞助人为香港政府)。另外,邵逸夫亦曾于1977年10月4日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
自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内地持续捐资办学,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其中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于1986年诞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在1990年,特地将他们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示彰表。2005年,他更成为“中华慈善大会”首批“中华慈善奖”得奖者之一。除了捐助大陆的医疗和教育外,邵逸夫亦曾于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21]。
而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香港、中国大陆及新马一带,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三藩市政府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94年捐赠300万英镑给牛津大学,成立了中国研究所[22]。
发生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亦会捐助部份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币,予台湾南投集集大地震灾区;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3];2008年,就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重建学校[24]。
为了推动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11月15日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9月7日举行,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据新华社消息,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25]。
邵逸夫的父亲邵行银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飘染、财务等多种生意。在1910年设立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不仅经营有方,生意红火,而且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
邵逸夫还在上中学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惟把“笑舞台”“断当”,邵玉轩遂派当律师的长子邵醉翁接收该剧院。
1923年,邵家已趋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兄弟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部投身娱乐圈,并弃本名而改别号依次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四兄弟别号均为大哥所起。邵醉翁自己是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在片场中觅一个“伙计”之职。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到后来独树一帜,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邵氏兄弟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1925年出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该剧原是邵醉翁编导的一部话剧。
邵逸夫的发妻为黄美珍(1902年-1987年)小姐,比邵逸夫年长5岁,二人于1931年在新加坡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1932年1月30日-)、次女邵素雯(1934年1月19日-)、三女邵素云(1935年7月14日-)及幼子邵维钟(1939年4月1日-)。[26]
邵逸夫与黄美珍相恋于1926年。1926年邵逸夫跟其三哥到新加坡打理电影业务,在当地的华英戏院门外邂逅黄美珍,并对她一见钟情。随后,邵逸夫经常找借口到戏院去结识黄美珍。黄美珍的男友当时是新加坡著名富豪余东璇(1877年7月23日-1941年5月11日),邵逸夫和黄美珍两人通过余东璇认识,但两人随即相爱,并有幸得到余东璇的谅解。1932年,黄美珍与邵逸夫在新加坡举行了婚礼。前男友余东璇还特意派人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黄美珍年长邵逸夫5岁,婚后一年(1932年),黄美珍诞下长子维铭,之后再生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锺,至今儿孙满堂,分别在美国及新加坡定居。这段婚姻持续了55年[2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邵逸夫因为“拍摄反日电影”被日本宪兵关进监狱,打得皮开肉绽。“邵氏”影院也被催毁殆尽,没有邵逸夫在身边的日子里,黄美珍一边独力苦苦支撑邵氏家业,一边想办法托关系救出邵逸夫,可谓风雨同舟,相濡以沫。1958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之后,由1975年至1982年间,邵逸夫与妻子黄美珍一直负责公司的核数工作,其后黄美珍赴美定居,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1997年5月6日,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结婚。方逸华于1934年7月27日出生于上海,随母亲长大,早年是个红歌星,在南洋一带很受欢迎。两人在1952年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华一直在邵逸夫身边帮他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黄美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26]。直至1997年,两人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正式注册结婚,当时邵逸夫89岁,方逸华62岁。婚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不像普通夫妻那样长相厮守,邵逸夫和方逸华依旧住在各自的家,平日两人一起在电视城上班,周日方逸华才会到邵家,和“六叔”共进午餐,每次她大概逗留3小时。其实他们的居所相隔只有5分钟车程[26]。
发妻黄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几个子女便陆续淡出邵氏管理层。邵逸夫的两个儿子长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厦及住宅,对父亲的影视帝国无接手的兴趣[26]。
邵逸夫英文名“Run Run”的由来亦有不同版本。坊间一直认为邵逸夫当年在南洋打拼,经常抱著菲林奔走于各大戏院,故取此名,有跑腿的意思[28][29];但有指这传闻只是周润发吹水玩笑,并不真确。[30] 根据黄霑的《数风云人物》引述邵逸夫的解释,他的英文名其实是利用其表字“仁楞”的上海话发音来拼成[31]。
邵逸夫生日历来是各方争议话题,众说纷纭。邵逸夫身边工作人员、多年老友、各大报纸都有不同说法,甚至刊登专文“破解”邵逸夫真实生日日期[32]。邵逸夫出生年代确切无疑,为1907年,即大清光绪三十三年,而生日则应在10月、11月间,有多种说法和猜测,包括“10月4日”、“10月14日”、“11月19日”、“11月23日”等。
为避免争议和不准确讯息,一些大报媒体如BBC[33]、《金融时报》[34]、《每日邮报》[35]、《华尔街日报》,在发布邵逸夫讣告时并未如普通讣告般列出逝者具体生辰,而是只提及邵氏1907年出生,并侧重叙述邵氏传奇人生和影视功绩。美国《彭博新闻社》仅提及邵逸夫生于11月[36]。
1970年代,西方的性解放运动兴起,当时邵逸夫的邵氏电影也拍摄了不少艳情片,结果备受非议,甚至有文化工作者发表公开信,批评邵逸夫。然而时而至今,不少邵氏艳情片都被形容为经典之作,例如《爱奴》、《金瓶双艳》等[10]。而在邵氏电影最风光的年代,邵逸夫谢绝其合作伙伴邹文怀之“分红制”建议,让他错过了李小龙和许冠文、许冠杰兄弟等知名影星的合作机会[37]。其时,藉藉无名的李小龙曾向邵逸夫毛遂自荐,以1万美元每部电影的片酬开价,惜邵逸夫认为李小龙自大狂妄,大肆将片酬压低至2500美元一部,最终李小龙改投邵氏的竞争对手——邹文怀旗下的嘉禾电影,令邵氏错过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超级影星。邵逸夫亦坦诚自己只是一个生意人,在生意经营上,与其他对赚蚀锱铢必较的香港企业家别无差样[38]。
在经营方面,邵逸夫被指事事亲力亲为,喜欢掌控一切[37]。邵逸夫被指责在打造无线电视的策略上,建立一家独大之地位,再利用博弈论及惯性收视之优势,将亚洲电视等主要对手各种成功地方照跟或抄袭,以巩固其媒体王国的不败地位,垄断市场[3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